泛論:《理性的恐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Fear is not real. The only place that fear can exist is in our thoughts of the future. It is the product of our imagination, causing us to fear things that do not at present and may not ever exist. That is near insanity. Now do not misunderstand me, danger is very real, but fear is a choice.”

這段話是來自最近來逛台灣夜市的Will Smith在電影《地球過後(After Earth)》對兒子飾演的角色所說的話,一直對這段話印象很深刻,今日再思及這段話,所理解到其所想表達的是恐懼(fear)與危險(danger)分別為一個人所主觀想像出來的與客觀所真實面對的不同事物,一個是純粹的觀念,一個是純粹的現實。而電影安排這段台詞的位置是在於父親對於兒子克服恐懼,實踐勇氣德行的建言,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實際而言,我並不完全同意如此,畢竟在該文中恐懼所代表的是非理智的想像產物。

恐懼(fear),是霍布斯(Thomas Hobbes)政治哲學中核心元素,在他所想構的自然狀態中,萬人對萬人的戰爭(Bellum omnium contra omnes)是他最為避諱的事態,當然這跟在當時的狀況中的三十年戰爭脫免不了關係。所謂自然狀態,「在人生活在沒有公共權力以保持他們的敬畏的時期內,他們處在戰爭狀態中,一個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戰爭,結果就是所有人對於所有人都是敵人。在這種條件下,無法發展工業,因為成果並不確定,也因此無農耕,無航行也無對於可能從海洋進口的日用品的使用,沒有寬敞建築,沒有交通工具,沒有對於大地的知識,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藝術,沒有文字,沒有社會,最糟的是無間斷的恐懼以及暴死的危險(violent death)。於是,人的生命,孤獨、窮困、骯髒、野蠻且短暫。」這是霍布斯劃時代著作《利維坦(Leviathan)》中著名的一段。而在這裡所要說明的並不是霍布斯在這個想構之後創建的巨靈國家收編所有權力,並成為無上的王統治著所有臣民,這裡要說的是恐懼並不那麼失去理智的(insanity)。

著實地說,恐懼是真實的,就像危險一樣是真實的,這不只是定義上的語言問題,更是因為恐懼概念所指涉的即為個體面臨特定事物時所形成的感官經驗,而這事物因人而異,有如蜘蛛、鬼怪、甚至家暴中的孩子對父親(家暴者多為男性)等等,恐懼並不純然是想像,而更常是在現實遭遇(或可能遭遇)所形成之經驗,更極端而言,我們若如洛克(J. Locke)所說生來是塊白板,那麼所有知識的獲取來自的經驗中也當然地是恐懼的成因。

現在的台灣人面臨的不僅是真實的危險,而更恰巧的是在這個情狀中所生成的恐懼正正是對著這真實的危險而來。我們所恐懼的也正是我們所真實面臨的危險:我們恐懼著飛彈,正是因為飛彈對準著我們;我們恐懼著統一,正是因為統一已在年初由中國總書記指為兩岸政策方針;我們恐懼無法再如此自由、正當執行職業、失去民主、失去人權等等,正是因為這是真實的危險。在每次度過危難或許都會有人說:「看吧,明明就沒怎麼樣。」或是政治失利後也會有人說:「看吧,明明就沒怎麼樣。」但或許應該要思考的是或許沒怎麼樣是因為度過了危難,或許沒怎麼樣是因為在失利之後仍然持續有一批人在持續奮鬥。(實質意義上的)民主(亦即非熊彼得式的程序性民主觀點)困難的點就在於你必須要維護「人權」(但通常是指公民),而這人權代表的是僅因身而為人,就被賦權且也值得被保障諸等權利。當然,隨著二戰的反省所衍生的防衛性民主觀念,使得民主在概念之內畫出了限界,將非民主的個體驅逐出「人權」(或說公民權更為確切)的範圍之外,在政治上此干人等就被定性為「敵」。惟縱撇除掉此等被劃分出範圍之外的個體,大部分的群眾並非如此執意地敵民主,所以倡議者所倡議的所有事務都當然地包含這些群眾,雖然這些群眾就像吹笛人所帶領的小孩一般茫茫然地跟隨到了城外等死,而這當下政治處境之中,會死的不只是這些人,這些人會沈沒—沈默整個島嶼。

相較於驚慌於鬼神等宗教信仰中的靈體所可能帶給人的約制力,似乎真實的政治危險所帶給人的約制力更為低落,然而僅以此二者而言,究竟何者始為理性的恐懼呢?
82會員
384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在大學時期就聽聞過有教授曾在課堂上與課堂外對於法律系學生以及非法律系學生發問對於死刑的態度,而結果是法律系學生幾乎都反對死刑(或說支持廢死)而非法律系學生幾乎都支持死刑,而我也曾在類似的場合提過相同的問題,而是否修習法律對於這個問題的反應確實是兩極的,當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認為這是絕對的,然而這
「把你養大是為了什麼?」這句話可能出現在親子之間爭執時,父母無可奈何覺得含辛茹苦把孩子給扶養長大後,卻覺得他/她怎麼這麼不懂事,怎麼這麼忤逆,怎麼讓我的努力都成為白費,而這句問句從言說者的口中說出所隱含的對象,也就是為了「誰」,從來都不是為了「孩子」,其實是為了「自己」,但這是無可厚非的,傳統
鄭南榕,身為台灣人都知道,都應該知道的一位人物,他的肖像已經是個象徵,象徵著他的生命與死亡所展現的兩個核心價值—台灣獨立與百分百言論自由。 《自由時代》是鄭南榕所創辦的雜誌社,乃係以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為宗,而1987年7月15日是法制上的解嚴,然而解嚴從來都不是一個時間點然後就從戒嚴到解嚴
不知是否曾聞及:history這個單字是his+story,歷史都是男性寫的,故應有herstory等語之宣稱。 至少我是聽過。 但是, 依據語源學,history是14世紀的英語才有的單字,依著時代往上追溯是法語的estoire、estorie,意思是編年史(chronicle)
這個題名要怎麼理解都可以,不管要理解成台灣人對於風潮的跟隨,還是描述台灣人跟風的這個潮湧現象,又或是理解成台灣人的跟風在台灣人的眼裡很潮,都可以,不過必須要文初要先說明的是,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比較研究,而且作者也不如後籐新平身為日本國人在異地統治而能有雙重的視角所以說出:「台灣人的民族性是愛錢、
1895年清帝国は日本に戦敗しました、そのため、《馬関条約》(あるいは《日清講和条約》)双方がこの条約を署名ました。その第二条は、「清国は遼東半島、台湾、澎湖諸島など付属諸島嶼の主権ならびに該地方にある城塁、兵器製造所及び官有物を永遠に日本に割与する」と書かれる。それから50年の間に、台湾は日本に統
在大學時期就聽聞過有教授曾在課堂上與課堂外對於法律系學生以及非法律系學生發問對於死刑的態度,而結果是法律系學生幾乎都反對死刑(或說支持廢死)而非法律系學生幾乎都支持死刑,而我也曾在類似的場合提過相同的問題,而是否修習法律對於這個問題的反應確實是兩極的,當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認為這是絕對的,然而這
「把你養大是為了什麼?」這句話可能出現在親子之間爭執時,父母無可奈何覺得含辛茹苦把孩子給扶養長大後,卻覺得他/她怎麼這麼不懂事,怎麼這麼忤逆,怎麼讓我的努力都成為白費,而這句問句從言說者的口中說出所隱含的對象,也就是為了「誰」,從來都不是為了「孩子」,其實是為了「自己」,但這是無可厚非的,傳統
鄭南榕,身為台灣人都知道,都應該知道的一位人物,他的肖像已經是個象徵,象徵著他的生命與死亡所展現的兩個核心價值—台灣獨立與百分百言論自由。 《自由時代》是鄭南榕所創辦的雜誌社,乃係以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為宗,而1987年7月15日是法制上的解嚴,然而解嚴從來都不是一個時間點然後就從戒嚴到解嚴
不知是否曾聞及:history這個單字是his+story,歷史都是男性寫的,故應有herstory等語之宣稱。 至少我是聽過。 但是, 依據語源學,history是14世紀的英語才有的單字,依著時代往上追溯是法語的estoire、estorie,意思是編年史(chronicle)
這個題名要怎麼理解都可以,不管要理解成台灣人對於風潮的跟隨,還是描述台灣人跟風的這個潮湧現象,又或是理解成台灣人的跟風在台灣人的眼裡很潮,都可以,不過必須要文初要先說明的是,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比較研究,而且作者也不如後籐新平身為日本國人在異地統治而能有雙重的視角所以說出:「台灣人的民族性是愛錢、
1895年清帝国は日本に戦敗しました、そのため、《馬関条約》(あるいは《日清講和条約》)双方がこの条約を署名ました。その第二条は、「清国は遼東半島、台湾、澎湖諸島など付属諸島嶼の主権ならびに該地方にある城塁、兵器製造所及び官有物を永遠に日本に割与する」と書かれる。それから50年の間に、台湾は日本に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自由人文讀書會」是學習者向前走計畫籌組的共學社群中,一項相當重要的活動。我們期望透過讀書會的形式,關注在現代社會中許多極為重要的人文議題,藉由對這些問題提出深度見解的著作,以年輕學習者的視角探索這些議題與我們自身的關聯,以及它的深刻影響。希望這樣的討論過程,能讓我們以一個更為多元、寬闊且具關懷性的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似乎你越害怕甚麼,它就越如影隨形的跟著你,直到你注意到它並找出它的源頭,然後從根拔起釋放掉它,它再也不會在你的人生中興風作浪了。 如果你的人生正被重複又重複的問題上糾結著,請往回看看自己前面的過往,問問自己:「是甚麼問題最讓你害怕」「引起你恐懼的事甚麼」,也許你害怕孤獨,害怕沒有
Thumbnail
《龍鱗焰火》Joe Hill 看到翻譯書名和封面,誤以為是中古奇幻類小說,像《魔戒》之類的。看到宣傳,猜想故事有多驚悚恐怖。看到文案,以為這是單純的末日小說或者跟《亞特蘭提斯進化三部曲》同類型的小說,結果真正開讀——我還是太年輕的少年。
Thumbnail
浮誇的書名似乎一開始就註定了它的爭議性,但其最著名也召來非議的九字訣「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有其前提,其論述也並非批評者三言兩語下的一無是處。需多投資人都由此書開始,時隔出版伊始迄今24年,依然傳誦在許多資深投資人間,其功過毀譽也不能草率論之。持平而論其缺失,依然優多於劣,暇不掩玉。
Thumbnail
《女兒的朋友》是漫畫家萩原あさ美的作品,作為戀愛漫畫典型的的公式是BOY meets GIRL,這部同樣遵守這份公式,只不過BOY的年紀往上加了個二十歲,「中年上班族與高中女生」的戀愛漫畫就此誕生。 
Thumbnail
<p>法國作家Noël Vindry的《咆哮的野獸》是一本充滿哥德式氛圍的恐怖推理小說,既懸疑又驚悚,一翻開就停不下來,堪稱傑作。</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自由人文讀書會」是學習者向前走計畫籌組的共學社群中,一項相當重要的活動。我們期望透過讀書會的形式,關注在現代社會中許多極為重要的人文議題,藉由對這些問題提出深度見解的著作,以年輕學習者的視角探索這些議題與我們自身的關聯,以及它的深刻影響。希望這樣的討論過程,能讓我們以一個更為多元、寬闊且具關懷性的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似乎你越害怕甚麼,它就越如影隨形的跟著你,直到你注意到它並找出它的源頭,然後從根拔起釋放掉它,它再也不會在你的人生中興風作浪了。 如果你的人生正被重複又重複的問題上糾結著,請往回看看自己前面的過往,問問自己:「是甚麼問題最讓你害怕」「引起你恐懼的事甚麼」,也許你害怕孤獨,害怕沒有
Thumbnail
《龍鱗焰火》Joe Hill 看到翻譯書名和封面,誤以為是中古奇幻類小說,像《魔戒》之類的。看到宣傳,猜想故事有多驚悚恐怖。看到文案,以為這是單純的末日小說或者跟《亞特蘭提斯進化三部曲》同類型的小說,結果真正開讀——我還是太年輕的少年。
Thumbnail
浮誇的書名似乎一開始就註定了它的爭議性,但其最著名也召來非議的九字訣「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有其前提,其論述也並非批評者三言兩語下的一無是處。需多投資人都由此書開始,時隔出版伊始迄今24年,依然傳誦在許多資深投資人間,其功過毀譽也不能草率論之。持平而論其缺失,依然優多於劣,暇不掩玉。
Thumbnail
《女兒的朋友》是漫畫家萩原あさ美的作品,作為戀愛漫畫典型的的公式是BOY meets GIRL,這部同樣遵守這份公式,只不過BOY的年紀往上加了個二十歲,「中年上班族與高中女生」的戀愛漫畫就此誕生。 
Thumbnail
<p>法國作家Noël Vindry的《咆哮的野獸》是一本充滿哥德式氛圍的恐怖推理小說,既懸疑又驚悚,一翻開就停不下來,堪稱傑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