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觀點】為何我們需要更多「小鎮文創」而不是「大型遊樂園」?

2019/07/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兩項觀光策略的最大差別在於:深度與溫度。
近年從博物館延伸接觸到大陸許多觀光建設,從”特色小鎮”到”主題園區”,從”鄉村振興”到”全域旅遊”,可說是願景完整且戰略十足。
不可忽視的是,中國觀光內需仍處於爆炸性階段,各地的旅遊景點依然蓬勃發展;然而中國疆域幅員廣大,除了一線城市已日趨成熟,二三線城市的觀光品質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此時遇見的問題常會是:地方的觀光項目是該引進資金大舉建設,還是該調整體質振興再造?
以下透過我們在台灣的多年規劃經驗,針對其中幾個核心差異,提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串連從小做大,而非由大帶小

大陸這十年來出現了不少仿效迪士尼樂園的大型園區建設,但真正賺錢的其實不多,除了沒有意識到迪士尼成功主因在於多年累積的強大IP、而非遊樂設備硬體以外,一昧的東施效顰也造成主題疲乏,最終淪為短暫話題,無法維持長久熱度。
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建設大型園區,大型園區也只意喻企業自身的成績,而不代表整個地方觀光產業的成就。
更何況,當地的中小型觀光景點還可能因為排擠效應被邊緣化、被忽視,反而削弱了原本的獨特風貌。
一個地方觀光的健康體質,應該是由內而外,由小至大:先用心做好內容,創造幾個小型特色景點,從半日遊的串連發展成一日遊的行程,最後再衍生出整體可供過夜留宿的經濟效益。
小鎮文創需要策劃、籌備、溝通和改造設計的過程,欲速則不達,短則幾個月長則數年,只有耐心培育的根基,才能長出豐碩紮實的成果。

不求樣板山水,但求深度體驗

目前大部分的內地旅遊市場,還是以”大山大水”為主流,這跟台灣20年前的觀光樣貌很像,總得要看到那些懸崖峭壁、湖泊瀑布、奇廟巨佛,才會有到此一遊的感覺。
一種看完就顯得空虛的感受。
更別說很多地方的風景樣貌其實很類似,差異性不大,市場區隔有限;或常是找塊市郊土地開發順帶鏟平個小村,然後搬來一堆仿效建築:江南古鎮或歐洲城堡之類。
但這終究只是過於淺薄的樣板作法,極度缺乏內涵深度,當哪天又出現另一個更新更炫的園區,很快就會被眾人所遺忘。
一個地方的故事永遠值得挖掘,就如台灣雖小,但溫暖的城鎮、多元的風土、多樣的人文,就能不斷吸引遊客回流,一次次感受不同的旅行體驗。

減少企業壟斷,活化溫暖共榮

很多人會說,有了大型遊樂園區,就可以提供當地很多就業機會;但事實上,這是一把雙面刃。
青年返鄉只是換個老闆打工,跟青年返鄉創業為家鄉貢獻,完全是兩回事。
企業財團無非是以賺錢營利為目的,單純地追求利潤;而一群商家集合眾人之力改善改造,是大家一起希望這個家鄉變好、變美,期許讓遊客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會拉著親友再來。
小鎮文創代表著不同年齡層的人、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提供專長服務進入這個產業鏈:像是開民宿、當導遊、手工藝課程、特色餐廳、風格咖啡店,甚至是書店、烘焙坊等等,還能配合既有節慶與祭典,創造共生共榮的無限可能。
“就業機會”往往指的只是一份薪水,”創業機會”才是真正能開啟地方活化的鑰匙;進而帶動年輕人願意返鄉投入,成功讓觀光核心融入當地產業經濟。
Photo by Goh Rhy Yan on Unsplash
「深度體驗」才是真正的旅遊元素,「人情溫度」才是真正的觀光願景。

我相信在十數年之後,大陸也會像台灣一樣,有更多年輕人投入文創產業,開啟觀光旅遊的嶄新面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30會員
113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