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對自己的期待:一個關於「快樂」的秘密/Bastiane Huang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有研究指出,平均幸福指數在45歲左右來到谷底,之後才會慢慢回升。為什麼即使我們不在這個年齡層中,這項針對中年危機的研究也同樣重要?為什麼這麼多名校畢業生明明有不錯的工作,卻沒有想像中快樂?

Bastiane Huang
Bastiane Huang目前在舊金山的AI/Robotics新創公司擔任產品經理,擁有近10年產品行銷及市場開發管理經驗;曾在美國《機器人商業評論》及《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文章及個案研究。如果你也對Robotics 2.0(AI-Enabled Robotics)、產品管理、Future of Work有興趣,歡迎追蹤她的最新訊息

有研究指出,平均幸福指數在45歲左右來到谷底,之後才會慢慢回升。為什麼即使我們不在這個年齡層中,這項針對中年危機的研究也同樣重要?為什麼這麼多名校畢業生明明有不錯的工作,卻沒有想像中快樂?

幸福並不是理性、或是可以預測的,跟我們的客觀環境也不是絕對相關。

Happiness isn’t rational, predictable, or reliably tethered to our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Jonathan Rauch
Tiffany是我在哈佛商學院認識的朋友,一個在加拿大和西雅圖長大的陽光女孩,畢業之後我們一起到了舊金山工作。我從開學的第一天起就認識她了。即使是之前度過艱難的分手,我也從未見過她這麼沮喪。
「我不知道,但我就是討厭自己的工作。」她說。
我能體會她的心情:你知道自己不滿意目前的處境,但不知道究竟為什麼不開心。你試圖說服自己「這是正常的,其他人也不完全滿意他們的工作或生活」;但是這種不開心的感覺,卻一直揮之不去。
「我怎麼了?我該怎麼辦?」
很長一段時間,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這些問題。不少同學明明看似找到夢想中的工作,卻陷入憂鬱,甚至選擇在畢業後不到一年就離職。
而我從來沒想到,會從一本看似跟自己完全不相關的書中找到答案:《幸福曲線:為什麼50歲後生活會變得更好?》(The Happiness Curve: Why Life Gets Better After 50?)。
我開始讀這本書只是覺得好玩,因為至少可以為20年後可能發生的事做好準備;但沒想到的是,這本書所談論的,和我們這些20或30歲世代的人再相關不過。

The Happiness Curve: Why Life Gets Better After 50
書名:The Happiness Curve: Why Life Gets Better After 50,語言:英文,ISBN:9781250080912,頁數:272,作者:Rauch, Jonathan,出版日期:2019/05/07

幸福曲線

這本書的作者Jonathan Rauch用整本書來討論所有和「幸福曲線」相關的證據和研究。如下圖所示,幸福指數與年齡呈U型曲線:我們對人生的總體滿意度從20歲開始下降,在中年50歲左右時觸底,然後又再次上升。
Source: The Happiness Curve: Why Life Gets Better After 50 by Jonathan Rauch
更有趣的是,這條曲線代表的,也是「年齡」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純粹關係。
如果考慮我們生活中的所有因素,像是收入、婚姻狀況等等,作者的看法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其實普遍會變得更快樂;而且到了退休年齡時,還會有一波上升。」
但是,如果排除年齡之外的其他因素,再根據收入、性別、教育、就業、婚姻、健康等進行過濾調整,就會看到如上所示的U形曲線。
從20年代到45歲左右,幸福指數的下降是非常劇烈的;研究人員發現,這段期間的幸福感下降程度,相當於遭遇離婚、或是失業等重大的生活事件。
為什麼光是「年齡」的變遷,就對我們感受到的幸福水準有這麼大的影響呢?

為什麼幸福曲線會存在?

起初,我以為自己可以直觀地解釋這一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有更多的責任和壓力;我們必須照顧好父母和小孩、也必須更加「成熟」,甚至放棄年輕時曾經有過的夢想。
因此,我們越來越不快樂;一直等到退休的年齡,才終於又可以為自己而活。
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
演化基因導致我們生來就偏向樂觀;也因為對人生充滿希望,反而容易讓自己更有可能陷入失望、或是不快樂的境地。

“We are wired to feel hope, and therefore subject ourselves to the possibility of disappointment.”

我們的大腦更容易接受好消息

神經學家Tali Sharot透過腦部掃描發現,大腦對好消息和壞消息會在不同的區域分別有反應,而我們的心智慧傾向於過濾掉壞消息。
根據研究,因為大多數人都傾向樂觀,所以不那麼樂觀、甚至比較憂鬱的人,往往能做出更準確的推論。這個理論也被稱為「憂鬱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相對一般人的過份樂觀,憂鬱的人更能看清現實。
在中年族群之中,「憂鬱現實」的人比年輕族群更多。這並不代表中年人比較憂鬱,而是因為他們不像其他人那樣傾向過份樂觀。雖然他們因此能更準確預測未來,但這也造成了他們的不快樂。
相反的,二三十歲的人很少是「憂鬱現實」的。他們相對樂觀、想要到達更高的目標;但也因為期望越高,所以也越有可能因為達不到而失望。年輕人比較常見的心態是:「我們不覺得自己夠好,但還是想要得到更多」。

快樂取決於期望

就統計上來說,80歲的人並不一定比60歲、或是30歲的人更富有、或是事業婚姻更順利,但他們卻更快樂。因為他們更瞭解自己、更知道自己要什麼,對這個世界有更正確的認識,也逐漸變得不那麼在意他人的看法。
簡單來說,他們隨著年齡變得更有智慧,更能知足常樂、對自己設定更正確的期望。
至此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麼多商學院同學在畢業後對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滿:他們的工作、同事和生活其實都沒有太大問題……
問題在於對自己的期望太高。
在商學院的兩年,我們不斷被鼓勵要改變世界、擁抱畢業後的無限可能。
畢業後,我們雖然有不錯的工作,但離改變世界還很遙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感到失望、不快樂,甚至懷疑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我把這些研究結果分享給Tiffany。她則問我:
學校是不是應該改變策略,讓大家對畢業後的生活有更正確的期待,避免失望和不快樂?
我不這麼想,如果每個人都是悲觀的現實主義者,那不就沒有人會去挑戰看似不可能的事了?
與其這樣,我希望這世界有更多人無可救藥的樂觀。
我寧願過份樂觀而犯錯,也不願意變得悲觀而正確。

“I’d rather be optimistic and wrong, than pessimistic and right.”
— Elon Musk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延續前篇介紹的5種個人資安保護技巧,繼續討論另外5種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只要格外小心,就能避免許多損失的觀念與技巧。在網路時代,已經沒有人能自外於環境,也都是網路的一部分;如果你在真實生活中會注意自己的人身與交通安全,當然沒有理由在網路上門戶大開。
某些新創團隊產品有創意、目標市場明確、用戶需求和痛苦點也有掌握,但還是「叫好不叫座」失敗收場;然而許多創業者直到失敗,仍然不瞭解為什麼「既然叫好,為什麼不叫座」。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案例、瞭解背後可能的原因吧。
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手機或電腦;任何人的資料都有價值,即使資料真的沒有價值,也還可以當作跳板來攻擊他人。駭客不會因為你是「普通人」,就輕易放過你;大家都有正確的觀念與做法,才是個人與社會最大的資安保障。
新創企業所需要的產品管理工作及能力,和在大公司截然不同;尤其是在早期新創,工作內容幾乎每幾個月就會變動一次。也因為如此,本文作者整理了工作之今所學到的一些心得和知識,希望引起從事產品管理工作讀者的共鳴與回應。
廠商都想用企業網站「講故事」:講品牌、講產品、講理念,最終當然希望網站成為不休息的業務員、做全世界的生意;但少有廠商對於企業網站內容的結構與規劃有通盤理解,特別是外文版本。本文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以及建議企業注意的角度。
本系列文章前面的「資訊架構的三種基本角色」、「事前準備與內容提供者」、以及「評估資訊內容的影響力」三篇,都是關於資訊架構前期規劃的討論,所以本文想談談執行過程的思考,包括進行網站地圖(sitemap)、框線架構(wireframe)等設計時犯過哪些錯誤、以及更理想的作法。
本文延續前篇介紹的5種個人資安保護技巧,繼續討論另外5種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只要格外小心,就能避免許多損失的觀念與技巧。在網路時代,已經沒有人能自外於環境,也都是網路的一部分;如果你在真實生活中會注意自己的人身與交通安全,當然沒有理由在網路上門戶大開。
某些新創團隊產品有創意、目標市場明確、用戶需求和痛苦點也有掌握,但還是「叫好不叫座」失敗收場;然而許多創業者直到失敗,仍然不瞭解為什麼「既然叫好,為什麼不叫座」。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案例、瞭解背後可能的原因吧。
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手機或電腦;任何人的資料都有價值,即使資料真的沒有價值,也還可以當作跳板來攻擊他人。駭客不會因為你是「普通人」,就輕易放過你;大家都有正確的觀念與做法,才是個人與社會最大的資安保障。
新創企業所需要的產品管理工作及能力,和在大公司截然不同;尤其是在早期新創,工作內容幾乎每幾個月就會變動一次。也因為如此,本文作者整理了工作之今所學到的一些心得和知識,希望引起從事產品管理工作讀者的共鳴與回應。
廠商都想用企業網站「講故事」:講品牌、講產品、講理念,最終當然希望網站成為不休息的業務員、做全世界的生意;但少有廠商對於企業網站內容的結構與規劃有通盤理解,特別是外文版本。本文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以及建議企業注意的角度。
本系列文章前面的「資訊架構的三種基本角色」、「事前準備與內容提供者」、以及「評估資訊內容的影響力」三篇,都是關於資訊架構前期規劃的討論,所以本文想談談執行過程的思考,包括進行網站地圖(sitemap)、框線架構(wireframe)等設計時犯過哪些錯誤、以及更理想的作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幸福曲線」這個概念在近年來的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討論,並且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這一理論。這一曲線主要描述了人的幸福感在一生中的變化,顯示出它隨著年齡而出現特定的波動模式。 根據研究,幸福感通常在青少年和二十多歲時較高,這一階段充滿希望和探索的可能性,個人對未來的期待也較高。然而隨著進
Thumbnail
《重啟人生》一開始就點出一個讓我當頭棒喝的真相,當然這個真相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只是我們大多在逃避,而這本書就是要當面告訴你,每一個人的衰退都來得比你預期的早。 「不論從事哪一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快40 歲到50 歲出頭時,開始走向衰退。」 好啦,誰都知道人老了就會開始衰退,只是我一直以為衰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工作時間減少,快樂程度與生活滿意度會增加,至少在歐洲國家的研究是這樣。 常看到中年臉友反應,現在有許多台灣年輕人找工作,工時太長、常需輪班加班的,不做。工作太勞累的,也不做。以「追求快樂」的角度來看,這些年輕人可能是理性選擇。
Thumbnail
許多人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以五十世代來說,要再活三、四十年問題不大。若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發展第二曲線,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在諮詢過程中,經常發現許多個案的焦慮來自無法滿足「社會期待」和「年齡焦慮」。在這個充斥著各種資訊的時代,我們不斷地接收來自各方的資訊,我們多半看到的都是事物的光鮮亮麗一面,這也使我們感到更加焦慮。 達到期待以及目標後,真的就不會焦慮又快樂了嗎?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你有中高齡憂鬱嗎? 本書提供面臨「焦慮」與「停滯期」的中高齡上班族,「重新啟動」職業生涯的科學工作方法...掌握擺脫「中高齡憂鬱」的方法,就等於擁有「終身受用」的資產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幸福曲線」這個概念在近年來的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討論,並且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這一理論。這一曲線主要描述了人的幸福感在一生中的變化,顯示出它隨著年齡而出現特定的波動模式。 根據研究,幸福感通常在青少年和二十多歲時較高,這一階段充滿希望和探索的可能性,個人對未來的期待也較高。然而隨著進
Thumbnail
《重啟人生》一開始就點出一個讓我當頭棒喝的真相,當然這個真相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只是我們大多在逃避,而這本書就是要當面告訴你,每一個人的衰退都來得比你預期的早。 「不論從事哪一種高技能職業,幾乎都會在快40 歲到50 歲出頭時,開始走向衰退。」 好啦,誰都知道人老了就會開始衰退,只是我一直以為衰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工作時間減少,快樂程度與生活滿意度會增加,至少在歐洲國家的研究是這樣。 常看到中年臉友反應,現在有許多台灣年輕人找工作,工時太長、常需輪班加班的,不做。工作太勞累的,也不做。以「追求快樂」的角度來看,這些年輕人可能是理性選擇。
Thumbnail
許多人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以五十世代來說,要再活三、四十年問題不大。若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發展第二曲線,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Thumbnail
在諮詢過程中,經常發現許多個案的焦慮來自無法滿足「社會期待」和「年齡焦慮」。在這個充斥著各種資訊的時代,我們不斷地接收來自各方的資訊,我們多半看到的都是事物的光鮮亮麗一面,這也使我們感到更加焦慮。 達到期待以及目標後,真的就不會焦慮又快樂了嗎?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你有中高齡憂鬱嗎? 本書提供面臨「焦慮」與「停滯期」的中高齡上班族,「重新啟動」職業生涯的科學工作方法...掌握擺脫「中高齡憂鬱」的方法,就等於擁有「終身受用」的資產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