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職場溝通別再「我覺得」!3個詞彙讓你提案順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覺得應該要這樣做⋯⋯」說完自己的論點之後每次都馬上被主管否定,不是你的想法絕對有錯,而是表達方式出了問題!

raw-image

「我覺得」沒錯,錯的是同步率太低

許多職場溝通教學的討論當中,經常會提到把「我覺得⋯⋯」掛在嘴邊的人,讓人感覺沒有自信、沒有說服力,但是在已經做好諸多準備要進行提案的執行者來說,單純因為脫口而出的「我覺得」而被否定,更是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但是,在聽你說話那人的耳朵裡,你說了「我覺得」之後,你的意思真的有確切傳達到嗎?

在報告時,先說結論是許多人會採用的說話方式。但是這個結論從何而來,可就大有學問了——

大多數人在職場上溝通時,希望聽到的是經過完整的評估調查後,獲得的有信度資料論證,而非透過感性直覺所下的判斷。

也就是說,即便你在報告前已經做好充分的確認,但是你把它說出口的方式,也會成為對方接受到訊息的一部分;這時候「我覺得」就成為萬萬不可的冗余資訊了。

raw-image

為什麼不能說「我覺得」

為什麼呢?這要從「覺得」的字義開始說起。

覺得
1—表示「感覺到」

a. 不知不覺船已經出了三峽。李白 <覺得> 眼前一亮,立刻看到天空地闊, 江面寬大;果然當天晚上,就到了江陵。
b. 欣賞他、讚美他、支持他,孩子自然會成長起來,而做母親的人也會 <覺得> 開心。

覺得
2—表示「認為」

a. 孟子看見人家讀書,就學著讀起書來。孟母 <覺得> 這地方對於孩子很好, 才住下來,不再搬家。
b. 我 <覺得> ,一個成功的現代人就是要學習。

資料來源 《心理動詞「想」、「認為」、「以為」與「覺得」的語義區分及訊息表達 --以語料為本的分析方法》(好文要看!)

所以,當你說「我覺得」時,聽的人反射性地就會認為這是你的感性結論,或者只是你自身的看法而已。這兩種說法有何不妥呢?

raw-image

【感性結論】

在商業場合中,理性證據會比感性氛圍更能說服人,因此除非是強調感性的產業或商品,不然提出感性意見的參考價值較低。

【自身看法】

要讓普通人相信一件事情時的排名順序,以證據強度來區分的話會這樣分佈:

正式研究報告>調查/正式觀察實驗統計資料>專家意見>名人證言>目擊者證言>公開的報導>未公開的傳說>個人經驗

我們可以看到,個人經驗的正確性是最低的,也就是說你用「我覺得」來表達自身的看法時,參考的價值很低。

當然,如果你擁有專家權威或名人身份,那就另當別論;這也是為什麼高階主管可以常用「覺得」,而基層員工不能的原因。

raw-image

比「我覺得」更好的3個提案詞彙

綜合以上觀察,大家應該已經能知道「我覺得」的殺傷力從何而來。

在搜集資料、思考過所有可能的方案之後,你一定會有一個結論,但這個結論並非感性或沒有根據的產生,而是來自各種客觀事實而得出的。為了避免辛苦的成果因為小小的口頭禪而功虧一簣,我們可以用以下3個詞來取代:

  • 我評估
    例句:我評估這個方案是可行的,因為根據A資料、B調查和C討論後,團隊一致認同得出這樣的結果。
  • 我判斷
    例句:我判斷A選項最佳,因為從過往的X次經驗來看,類似做法的參與者回饋都很正面。
  • 我的結論是
    例句:我的結論是這項投資不可行,因為太少有其他先例,在公司採風險趨避的偏好下不宜進行。

結論

「我覺得」不是左右提案的成敗關鍵,但是思考它的用法哪裡不好,卻能夠增加提案內容的論證力,在使用口語表達的時候,也多多以文字本意的角度來思考吧!


認為這篇文章有價值的讀者,請按個喜歡或追蹤,以讓我未來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更多文案工作的內容,也歡迎來《我是文案》粉絲頁玩。

更多浪費才能的內容就在 【商業文案全解析,擁有你的寫作孵化器】線上課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是文案|讓讀寫美學著陸的實踐者
333會員
102內容數
專注美學與品味的風格邏輯、生活風格與質感設計、沈浸式體驗與地方創生。只有文字,能用細節打造出,比視覺和想像力更精確的——夢寐以求樣態。
2025/04/15
這個時代,理論上最會用 AI 的族群,卻超多人在反對 AI。你猜對了,我說的就是寫作者。為什麼寫作者是最適合學 Prompt Engineering 的人?最近,我經常看到創作者抱怨:「AI 簡直就要取代我們。」 我想了一下,這個反應可以理解;但也有點可惜。因為,寫作者反而是最有優勢進
Thumbnail
2025/04/15
這個時代,理論上最會用 AI 的族群,卻超多人在反對 AI。你猜對了,我說的就是寫作者。為什麼寫作者是最適合學 Prompt Engineering 的人?最近,我經常看到創作者抱怨:「AI 簡直就要取代我們。」 我想了一下,這個反應可以理解;但也有點可惜。因為,寫作者反而是最有優勢進
Thumbnail
2025/04/02
內容經營者都經歷過這一刻:坐在電腦前,看著早就該交的社群排程表,卻一句也寫不出來。不是廢,是大腦處理素材的方式出了問題:靈感本來就稍縱即逝,商業寫作中,它不是我們要依賴的技能。 很多人會建議去看新聞、追熱點、找梗圖。但這些方式很容易變成焦慮循環: → 沒有靈感 → 拚命刷網路 → 一堆好像不相關
Thumbnail
2025/04/02
內容經營者都經歷過這一刻:坐在電腦前,看著早就該交的社群排程表,卻一句也寫不出來。不是廢,是大腦處理素材的方式出了問題:靈感本來就稍縱即逝,商業寫作中,它不是我們要依賴的技能。 很多人會建議去看新聞、追熱點、找梗圖。但這些方式很容易變成焦慮循環: → 沒有靈感 → 拚命刷網路 → 一堆好像不相關
Thumbnail
2024/11/07
「峰值四大畫布」外觀有點像是企業與新創經常使用的商業模式九宮格(Business model canvas),接著,書中看得到大量運用管理顧問思考模式的痕跡:講述一件事時,會盡可能的以MECE分析的方式進行說明,確保你在處理問題時,不會有遺漏的部分——也就是說,只要照著做,你很難被客戶和老闆問倒!
Thumbnail
2024/11/07
「峰值四大畫布」外觀有點像是企業與新創經常使用的商業模式九宮格(Business model canvas),接著,書中看得到大量運用管理顧問思考模式的痕跡:講述一件事時,會盡可能的以MECE分析的方式進行說明,確保你在處理問題時,不會有遺漏的部分——也就是說,只要照著做,你很難被客戶和老闆問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近期發生幾個小故事,都與『認知』有關。
Thumbnail
近期發生幾個小故事,都與『認知』有關。
Thumbnail
「我認為」是一個經過思索整理後的結論。 「我覺得」多是順心而為。 倘若遇到爭執性問題,後者容易顯得情緒化。 筆者建議你在適合的時機,應用這兩種態度來處理問題與選擇困難症。
Thumbnail
「我認為」是一個經過思索整理後的結論。 「我覺得」多是順心而為。 倘若遇到爭執性問題,後者容易顯得情緒化。 筆者建議你在適合的時機,應用這兩種態度來處理問題與選擇困難症。
Thumbnail
想像你身處一個場合,你正和某人爭執,你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確的,無人能敵,並且你正在和對方據理力爭。客觀來說,你的觀點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這個狀況下,你會選擇用何種方式說服對方放下執念,對你的說法信服?
Thumbnail
想像你身處一個場合,你正和某人爭執,你認為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確的,無人能敵,並且你正在和對方據理力爭。客觀來說,你的觀點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這個狀況下,你會選擇用何種方式說服對方放下執念,對你的說法信服?
Thumbnail
只要改變「說」「聽」「看」3個小習慣,就能大大降低溝通成本! 聽不懂分成兩種: 一種是「理解」的落差,就是能力的不同,以致於聽不懂 一種是「情感」的落差,腦子能理解,內心卻有反抗/不想接受
Thumbnail
只要改變「說」「聽」「看」3個小習慣,就能大大降低溝通成本! 聽不懂分成兩種: 一種是「理解」的落差,就是能力的不同,以致於聽不懂 一種是「情感」的落差,腦子能理解,內心卻有反抗/不想接受
Thumbnail
在討論的時候💬 中文都會說「我想...」 「我覺得...」 可是用英文講「I think...」感覺就不夠專業🧐 來多學幾個不同的片語💕 讓人家聽到也覺得你特別帥氣吧🤩
Thumbnail
在討論的時候💬 中文都會說「我想...」 「我覺得...」 可是用英文講「I think...」感覺就不夠專業🧐 來多學幾個不同的片語💕 讓人家聽到也覺得你特別帥氣吧🤩
Thumbnail
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中,常常我們都犯了一個錯,就是誤覺得我已經說了,對方應該也聽懂了? 我們鮮少會再主動核實雙方接收到的訊息究竟正不正確,但究竟有什麼方式,可以幫我們更有效的溝通呢? 今天就要來分享一種結構化傾聽的方式......
Thumbnail
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中,常常我們都犯了一個錯,就是誤覺得我已經說了,對方應該也聽懂了? 我們鮮少會再主動核實雙方接收到的訊息究竟正不正確,但究竟有什麼方式,可以幫我們更有效的溝通呢? 今天就要來分享一種結構化傾聽的方式......
Thumbnail
以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和所發生的事件拉出一個空間, 讓溝通的門有機會敞開, 進而有機會達成共識而非開啟另一個爭執的戰場
Thumbnail
以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和所發生的事件拉出一個空間, 讓溝通的門有機會敞開, 進而有機會達成共識而非開啟另一個爭執的戰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