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職場溝通別再「我覺得」!3個詞彙讓你提案順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覺得應該要這樣做⋯⋯」說完自己的論點之後每次都馬上被主管否定,不是你的想法絕對有錯,而是表達方式出了問題!

「我覺得」沒錯,錯的是同步率太低

許多職場溝通教學的討論當中,經常會提到把「我覺得⋯⋯」掛在嘴邊的人,讓人感覺沒有自信、沒有說服力,但是在已經做好諸多準備要進行提案的執行者來說,單純因為脫口而出的「我覺得」而被否定,更是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但是,在聽你說話那人的耳朵裡,你說了「我覺得」之後,你的意思真的有確切傳達到嗎?
在報告時,先說結論是許多人會採用的說話方式。但是這個結論從何而來,可就大有學問了——
大多數人在職場上溝通時,希望聽到的是經過完整的評估調查後,獲得的有信度資料論證,而非透過感性直覺所下的判斷。
也就是說,即便你在報告前已經做好充分的確認,但是你把它說出口的方式,也會成為對方接受到訊息的一部分;這時候「我覺得」就成為萬萬不可的冗余資訊了。

為什麼不能說「我覺得」

為什麼呢?這要從「覺得」的字義開始說起。
覺得
1—表示「感覺到」

a. 不知不覺船已經出了三峽。李白 <覺得> 眼前一亮,立刻看到天空地闊, 江面寬大;果然當天晚上,就到了江陵。
b. 欣賞他、讚美他、支持他,孩子自然會成長起來,而做母親的人也會 <覺得> 開心。

覺得
2—表示「認為」

a. 孟子看見人家讀書,就學著讀起書來。孟母 <覺得> 這地方對於孩子很好, 才住下來,不再搬家。
b. 我 <覺得> ,一個成功的現代人就是要學習。

資料來源 《心理動詞「想」、「認為」、「以為」與「覺得」的語義區分及訊息表達 --以語料為本的分析方法》(好文要看!)
所以,當你說「我覺得」時,聽的人反射性地就會認為這是你的感性結論,或者只是你自身的看法而已。這兩種說法有何不妥呢?
【感性結論】
在商業場合中,理性證據會比感性氛圍更能說服人,因此除非是強調感性的產業或商品,不然提出感性意見的參考價值較低。
【自身看法】
要讓普通人相信一件事情時的排名順序,以證據強度來區分的話會這樣分佈:
正式研究報告>調查/正式觀察實驗統計資料>專家意見>名人證言>目擊者證言>公開的報導>未公開的傳說>個人經驗
我們可以看到,個人經驗的正確性是最低的,也就是說你用「我覺得」來表達自身的看法時,參考的價值很低。
當然,如果你擁有專家權威或名人身份,那就另當別論;這也是為什麼高階主管可以常用「覺得」,而基層員工不能的原因。

比「我覺得」更好的3個提案詞彙

綜合以上觀察,大家應該已經能知道「我覺得」的殺傷力從何而來。
在搜集資料、思考過所有可能的方案之後,你一定會有一個結論,但這個結論並非感性或沒有根據的產生,而是來自各種客觀事實而得出的。為了避免辛苦的成果因為小小的口頭禪而功虧一簣,我們可以用以下3個詞來取代:
  • 我評估
    例句:我評估這個方案是可行的,因為根據A資料、B調查和C討論後,團隊一致認同得出這樣的結果。
  • 我判斷
    例句:我判斷A選項最佳,因為從過往的X次經驗來看,類似做法的參與者回饋都很正面。
  • 我的結論是
    例句:我的結論是這項投資不可行,因為太少有其他先例,在公司採風險趨避的偏好下不宜進行。

結論

「我覺得」不是左右提案的成敗關鍵,但是思考它的用法哪裡不好,卻能夠增加提案內容的論證力,在使用口語表達的時候,也多多以文字本意的角度來思考吧!

認為這篇文章有價值的讀者,請按個喜歡或追蹤,以讓我未來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更多文案工作的內容,也歡迎來《我是文案》粉絲頁玩。
更多浪費才能的內容就在 【商業文案全解析,擁有你的寫作孵化器】線上課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專注美學與品味的風格邏輯、生活風格與質感設計、沈浸式體驗與地方創生。只有文字,能用細節打造出,比視覺和想像力更精確的——夢寐以求樣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想必關心文字的讀者們都有關心北大學生宿舍「是在哈樓」名稱遙遙領先這件事情。我得知這件事之後,一邊覺得十分有大學生的活力、一邊也在想「若我是校方,有什麼方式能讓這件事情完美落幕?」 首先,如果票選活動為參考使用,北大校方有最後裁量權的話,是在哈樓真的被使用的機率大概較小,但是完全無視學生意見也說不
近日最熱門的音樂/政治話題,非「走了大港,來了哈瑪星」莫屬,我前陣子很榮幸的參與曙光祭的文案執行,也躬逢末代覺醒音樂祭其聖,對我來說,音樂/政治/商業/品牌都是我非常在意的內容,因此就趁這個機會來談談我的觀點。 哈瑪星的「前身」是曙光祭? 在今年曙光祭成立之初,它就有一個目標是成為能在全台巡迴演出
總統蔡英文溝通國軍議題的貼文被轉錄到LGBT社群中,獲得許多額外的曝光。為什麼以政府首長的高度能夠貼出和性形象擦邊的內容而不招致反感、減損品牌價值?廣告裡著名的3B法則(又稱ABC法則)歸納Baby Beauty Beast / Animal Beauty Child,美女、小孩、動物三種內容是最能
都會地區學習資源多,各種分享、講座、學習、研討會也多,認真進取的讀者們可能一週至少都參加一場以上類似活動。而既然去都去了、學也學了,俗話說You’re what you eat,當然你的所學也就代表你的能力,若每次都能在會後把它寫成一篇講座紀錄,就成為經營自媒體與個人品牌最一舉兩得的素材了。
近年來新創公司與品牌越來越多,同時台灣中小企業佔所有企業97.7%的情況依然持續——斜槓正夯加上中小企業立國,簡直是人人都可以當老闆!所以這篇文章就來談談,「創辦人、總經理」等頭銜的差異,該怎麼使用這些頭銜,它們各代表什麼意思?又會帶給人們什麼樣的閱讀感受呢? 
想必關心文字的讀者們都有關心北大學生宿舍「是在哈樓」名稱遙遙領先這件事情。我得知這件事之後,一邊覺得十分有大學生的活力、一邊也在想「若我是校方,有什麼方式能讓這件事情完美落幕?」 首先,如果票選活動為參考使用,北大校方有最後裁量權的話,是在哈樓真的被使用的機率大概較小,但是完全無視學生意見也說不
近日最熱門的音樂/政治話題,非「走了大港,來了哈瑪星」莫屬,我前陣子很榮幸的參與曙光祭的文案執行,也躬逢末代覺醒音樂祭其聖,對我來說,音樂/政治/商業/品牌都是我非常在意的內容,因此就趁這個機會來談談我的觀點。 哈瑪星的「前身」是曙光祭? 在今年曙光祭成立之初,它就有一個目標是成為能在全台巡迴演出
總統蔡英文溝通國軍議題的貼文被轉錄到LGBT社群中,獲得許多額外的曝光。為什麼以政府首長的高度能夠貼出和性形象擦邊的內容而不招致反感、減損品牌價值?廣告裡著名的3B法則(又稱ABC法則)歸納Baby Beauty Beast / Animal Beauty Child,美女、小孩、動物三種內容是最能
都會地區學習資源多,各種分享、講座、學習、研討會也多,認真進取的讀者們可能一週至少都參加一場以上類似活動。而既然去都去了、學也學了,俗話說You’re what you eat,當然你的所學也就代表你的能力,若每次都能在會後把它寫成一篇講座紀錄,就成為經營自媒體與個人品牌最一舉兩得的素材了。
近年來新創公司與品牌越來越多,同時台灣中小企業佔所有企業97.7%的情況依然持續——斜槓正夯加上中小企業立國,簡直是人人都可以當老闆!所以這篇文章就來談談,「創辦人、總經理」等頭銜的差異,該怎麼使用這些頭銜,它們各代表什麼意思?又會帶給人們什麼樣的閱讀感受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你有遇過這種情況嗎,當你與對方溝通時,不管你說了甚麼,對方都聽不進去,還會一直反駁你,而對方反駁點在你聽來,都是一些荒謬難以置信的事,甚至會認為對方是在故意找碴。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Thumbnail
你一定聽過有人說話講了很久,但還是聽不出來對方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也許是真的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所以只好把想說的都說出來,這種沒有明確主張的表達,通常不會有想要的結果。 你的對話內容要先說出結論,對方就會知道你想要的,接著說你的理由根據是什麼,對方就會理解為什麼。 先說結論的表達方式並不只適用於
Thumbnail
假設對方真的理解你說的內容與影響效果,但覺得哪裡怪怪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對方無法自行照著你的說法,邏輯推導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對方缺乏某些關鍵知識或經驗。 這時才會拿出各種數字、數據圖表、專業人士研究、第三方認證,用故事或比喻的方式幫助對方理解。 另外一個原因,對方擁有與我們不同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表達清楚不代表你想和他人正向連結 有個朋友我們進行了一場對話,他說「到底要怎麼跟固執的人進行溝通?」 前一陣子, 他和老闆溝通工作上被否決的企劃案,在陳述這些過程前他說,他心裡早有預設,他的老闆很固執很難溝通,所以不容易「說服」,但他抱著還是讓自己「練習」溝通的想法願意嘗試,接著他輕輕一笑的說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要是我對部門同仁說:這件事情你們討論就好。 這代表他們決定就好。 多年來我也都是這樣做事的。即使下屬的決定跟我想的不同,我也尊重他們的最終決議,因為是我授權他們做的決定。 初期有點困難,總覺得他們想的不夠透徹,但我忍住不插手。 經過這些年來我的感受是:即使處理方法不同,最終的結果有時也很好。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Thumbnail
      你有遇過這種情況嗎,當你與對方溝通時,不管你說了甚麼,對方都聽不進去,還會一直反駁你,而對方反駁點在你聽來,都是一些荒謬難以置信的事,甚至會認為對方是在故意找碴。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偶爾在某些互動的情境下,或多或少地會感覺到,似乎對方並沒有真的「聽」你說什麼。有的時候,對方或許是善意地急於分享,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讓他的經驗或想法能夠開始展現或闡述出來的前提。
Thumbnail
你一定聽過有人說話講了很久,但還是聽不出來對方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也許是真的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所以只好把想說的都說出來,這種沒有明確主張的表達,通常不會有想要的結果。 你的對話內容要先說出結論,對方就會知道你想要的,接著說你的理由根據是什麼,對方就會理解為什麼。 先說結論的表達方式並不只適用於
Thumbnail
假設對方真的理解你說的內容與影響效果,但覺得哪裡怪怪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對方無法自行照著你的說法,邏輯推導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對方缺乏某些關鍵知識或經驗。 這時才會拿出各種數字、數據圖表、專業人士研究、第三方認證,用故事或比喻的方式幫助對方理解。 另外一個原因,對方擁有與我們不同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表達清楚不代表你想和他人正向連結 有個朋友我們進行了一場對話,他說「到底要怎麼跟固執的人進行溝通?」 前一陣子, 他和老闆溝通工作上被否決的企劃案,在陳述這些過程前他說,他心裡早有預設,他的老闆很固執很難溝通,所以不容易「說服」,但他抱著還是讓自己「練習」溝通的想法願意嘗試,接著他輕輕一笑的說
Thumbnail
世人常言:「說話不經大腦。」其實我得說,我說話常常只經大腦,不走心。說話若少了同理心與關心,就容易傷到人,當然啦,傷了人之後就要有反過來被傷害的心理準備。 後來,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開口前,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問題的話,就是只經大腦;如果開口前是想探索答案的話,就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