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一樣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期發生幾個小故事,都與『認知』有關。

某天下午會議回來時,一位夥伴把我叫住,跟我說想要要聊聊。他帶著哽咽地聲音訴說著近期感受到的委屈與不平衡,感覺所做的事情不被認同,甚至影響到了工作意願,現在情緒與事件交雜再一起,下一步不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出現這樣的情緒,絕對不是一個事件造成,通常都是慢慢累積而爆發;我請他多分享真實情境,再從情境軌跡中去找出根本的問題在哪裡;那天聊了快兩個小時,最後他清楚問題點,也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後,心情比較平復的回去工作了。

隔天接近傍晚,一位夥伴打電話給我,他對於近期發生的一些種種,感覺不舒服,想從我這確認,公司是不是變了? 我聽了他的對於情境的描述與過程,明白問題點到底在哪裡,而他講的情境剛好我也參與其中,所以跟他分享了我的感受與認知;最後他情緒比較平靜。

上述情境,其實都是職場上很常遇到的狀態;到底為什麼這樣的情境會一再出現呢? 我認為,可以將每一次的溝通拆解,讓認知更貼近事實。

確定目的,帶回結果

你有遇過這樣的情境嗎? 在討論的時候有一個人自顧自講一堆,事情描述完立刻句點,如果你問他,希望接下來做甚麼? 這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境 1.開始鬼打牆的將事情再敘述一次, 2.當下讓環境瞬間進入冰點;以上兩種,就代表講述者並沒有想清楚這場討論到底目的是甚麼。 因此,開啟每次討論時建議先設定《溝通的目》,並且釐清,這次的溝通是屬於『解決事件,還是解決事情』,最後記得 溝通是需要帶回結果的。

解決事件:可以快狠準,直奔結論,通常花的時間不會很長就能討論完。因此,可以針對事件的點說明,並提出解決選項,選完後得出結果。

解決事情:需要清楚描述情境,並針對想要提出討論的地方重點重述做個收斂,邀請大家一起從各個層面提出想法,進行交流,並找出最適合的方向。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相信嗎? 同一件事情透過不同的人描述,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每個人用的文字、語調、表情、張力、以及原先對這個人的印象分數都會造成結果的不一樣。

生活中很常會遇到,對方說了一句話,我們會開始陷入『他為什麼這樣說? 是針對我嗎?』這樣的情況時。當有人跟我說出現剛剛有這樣的感受時,往往我都會請對方在描述一次發生過程,並且再用我的理解進行重述,最後詢問『聽我講完後,你覺得這是在描述事實,還是再針對你?』 很常得到的結論是描述事實。

但這到底是為甚麼呢? 其實是因為不小心被情緒干擾而混淆了事實

當被情緒干擾而混淆事實時,最後很容易變成無效討論,尤其是沒有人出來按下暫停回溯鍵時。這時候,說的人一樣一直說他的,聽的人已經陷在剛剛的文字裡出不來了,接下來說的一字一句就像築起一道牆一樣,全部打回,完全聽不進去,或者出現反射性的抗拒。因此,適時喊停,倒帶一下,覆誦一次剛聽到的,並且用自己所理解重述,請對方確認是否雙方認知一致;沒問題再接續往下進行。真的有問題,也才有機會重啟討論,讓彼此能夠再找回認知共識,讓討論有效地繼續往下進行。

如果真的出現強烈不舒服感時,也不要隱忍,說出感受;因為你的忍,不會讓對方知道你不舒服了,只有說出來才有機會彼此說開,避免部必要的誤會。

適時暫停是必要的

當出現溝通沒那麼順利時,當下沒必要爭個輸贏,因為這只會讓情緒越來越被放大,而遮蔽了討論的事實;因此,建議可以先將對話結束,並且記錄當下進行的階段,另外找時間繼續討論。這場會議看似沒結論,但並不是無效會議,因為,硬往下討論可能只會花費更多時間,各自回去進行資訊消化、彙整梳理,才能讓下次討論更收斂聚焦,讓想法與認知拉回同一條線上。

確定了每次溝通目的,當發現認知出現落差時,記得適時喊停對焦,再繼續進行;當確認雙方認知不在同一條線上並且評估需要時間消化資訊時,也可以先將對話結束,另外找時間繼續往下;如果真的不舒服了,也要讓對方知道。讓討論回到事實上,才能讓事情推動更快更有效率,也能避免自己落入情緒漩渦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如觀、如事
5會員
20內容數
小故事大啟發!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在無形中帶來不同的啟發與學習。 透過平台做為自己的手札日誌,記錄下日常與感受,也獻給閱讀文章中獲得共鳴的你。
如觀、如事的其他內容
2024/07/03
這篇文章談論了三個貴人(父母、老師、主管)對於自己的正向啟發,描述了成為主管後的感悟和領導一位夥伴的過程。藉由個人經歷,作者在強調穩定輸出的同時,也傳達了給予他人正面影響和鼓勵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07/03
這篇文章談論了三個貴人(父母、老師、主管)對於自己的正向啟發,描述了成為主管後的感悟和領導一位夥伴的過程。藉由個人經歷,作者在強調穩定輸出的同時,也傳達了給予他人正面影響和鼓勵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06/25
當企業服務到一個階段,並評估已可脫離顧問服務時,我會將服務轉向諮詢比重比較多一點,逐步輕量合作但仍保持諮詢。這篇文章討論了企業顧問服務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Thumbnail
2024/06/25
當企業服務到一個階段,並評估已可脫離顧問服務時,我會將服務轉向諮詢比重比較多一點,逐步輕量合作但仍保持諮詢。這篇文章討論了企業顧問服務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
Thumbnail
2024/02/28
過去企業品牌與福利是選擇公司的重要指標,但如今人們也更注重主管領導和團隊氛圍。文章探討了期待的主管樣貌和團隊共戰的協作方式,以及溝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02/28
過去企業品牌與福利是選擇公司的重要指標,但如今人們也更注重主管領導和團隊氛圍。文章探討了期待的主管樣貌和團隊共戰的協作方式,以及溝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常跟同事在觀點上爭執對錯又找不到解法嗎? 明明想溝通,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或是期待溝通能找到共好的方案,但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錯,最終導致事與願違。難道觀點不同就無法合作或取得共識嗎?
Thumbnail
你常跟同事在觀點上爭執對錯又找不到解法嗎? 明明想溝通,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或是期待溝通能找到共好的方案,但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錯,最終導致事與願違。難道觀點不同就無法合作或取得共識嗎?
Thumbnail
近期發生幾個小故事,都與『認知』有關。
Thumbnail
近期發生幾個小故事,都與『認知』有關。
Thumbnail
多年前我參加某個案子,活動後團隊發工作費用,有夥伴誠實表達了對於自己獲得的工作費,感到自己的努力不被專案負責人尊重。專案負責人聽到後也爆炸了,質疑對方為何事前做分配計畫時不說,現在才說。而且負責人自認這樣的分配並不是不尊重他,而是經費有限,在限制之下只能做這樣的分配。眼看著衝突開始升溫,
Thumbnail
多年前我參加某個案子,活動後團隊發工作費用,有夥伴誠實表達了對於自己獲得的工作費,感到自己的努力不被專案負責人尊重。專案負責人聽到後也爆炸了,質疑對方為何事前做分配計畫時不說,現在才說。而且負責人自認這樣的分配並不是不尊重他,而是經費有限,在限制之下只能做這樣的分配。眼看著衝突開始升溫,
Thumbnail
溝通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已經溝通了。 1. 溝通起點:傾聽 總有人以為會溝通就是能說會道、舌燦蓮花。但恰恰是這個錯誤的目標,干擾了我們真正的溝通。我們總在想自己待會兒要怎麼說,卻忘了認真傾聽。 2. 結構化傾聽 第一個框:情緒 第二個框:事實 第三個框:期待
Thumbnail
溝通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已經溝通了。 1. 溝通起點:傾聽 總有人以為會溝通就是能說會道、舌燦蓮花。但恰恰是這個錯誤的目標,干擾了我們真正的溝通。我們總在想自己待會兒要怎麼說,卻忘了認真傾聽。 2. 結構化傾聽 第一個框:情緒 第二個框:事實 第三個框:期待
Thumbnail
溝通一定會有困難。但是,你還是要不斷努力,精進溝通能力,把可能發生的誤會,減到最少。
Thumbnail
溝通一定會有困難。但是,你還是要不斷努力,精進溝通能力,把可能發生的誤會,減到最少。
Thumbnail
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中,常常我們都犯了一個錯,就是誤覺得我已經說了,對方應該也聽懂了? 我們鮮少會再主動核實雙方接收到的訊息究竟正不正確,但究竟有什麼方式,可以幫我們更有效的溝通呢? 今天就要來分享一種結構化傾聽的方式......
Thumbnail
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中,常常我們都犯了一個錯,就是誤覺得我已經說了,對方應該也聽懂了? 我們鮮少會再主動核實雙方接收到的訊息究竟正不正確,但究竟有什麼方式,可以幫我們更有效的溝通呢? 今天就要來分享一種結構化傾聽的方式......
Thumbnail
每天上班下班,跟這麼多人說話、開會、討論,是不是常覺得力有未逮呢?為什麼同事跟老闆「這麼難溝通」?就讓我們把職場的溝通障礙一次拆解,讓你往後溝通無往不利!
Thumbnail
每天上班下班,跟這麼多人說話、開會、討論,是不是常覺得力有未逮呢?為什麼同事跟老闆「這麼難溝通」?就讓我們把職場的溝通障礙一次拆解,讓你往後溝通無往不利!
Thumbnail
看了那麼多溝通、心理學的書後,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溝通日常。 有個奇妙的小發現,我開始還算能接受「衝突」發生,不是因為我很享受跟別人吵架或是有情緒上的糾葛,當下是很不舒服,但我開始運用了表達感受與需求的學習,從中也自己設定了一些跟比較親密的朋友的問題,作為雙方的回答,就像是有個無形的諮商師在引導我一樣。
Thumbnail
看了那麼多溝通、心理學的書後,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溝通日常。 有個奇妙的小發現,我開始還算能接受「衝突」發生,不是因為我很享受跟別人吵架或是有情緒上的糾葛,當下是很不舒服,但我開始運用了表達感受與需求的學習,從中也自己設定了一些跟比較親密的朋友的問題,作為雙方的回答,就像是有個無形的諮商師在引導我一樣。
Thumbnail
前陣子,我目睹好幾次爭執的發生,從開始到結束,儘管內容都相差許多,但過程都驚人的相似,想想不管在網路、在媒體、在現實生活、在國際社會,彼此一言不合就互相開嗆的狀況也是常見,究竟是人都愛好衝突,還是背後另有隱情......? 有很多方向可以切入,這篇就來談談"誤會"。
Thumbnail
前陣子,我目睹好幾次爭執的發生,從開始到結束,儘管內容都相差許多,但過程都驚人的相似,想想不管在網路、在媒體、在現實生活、在國際社會,彼此一言不合就互相開嗆的狀況也是常見,究竟是人都愛好衝突,還是背後另有隱情......? 有很多方向可以切入,這篇就來談談"誤會"。
Thumbnail
你常被說情緒化嗎?你有想過自己的情緒為什麼總是起伏那麼大嗎?
Thumbnail
你常被說情緒化嗎?你有想過自己的情緒為什麼總是起伏那麼大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