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挑戰 DAY12 《被討厭的勇氣》5: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 前言:


阿德勒說:〝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開始,因為有了人際關係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煩腦,導致自卑感、自卑情節和優越情節的產生,而上一篇我們講到〝課題分離〞,它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而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則是建立良好關係,也就是〝共同體感覺〞;也是我們這一講主要論述的觀點。


■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阿德勒說,人際關係的終點是:「社會意識」。那什麼是社會意識呢?簡單來說,就是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而社會的小最單位是「我和你」,只要有兩個人就可以形成社會、產生共同體。要了解社會意識,首先就要以「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我的執著轉變為對他人的關心。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時,最重要的指標。


首先,我們身為共同體的一分子,歸屬於它。感覺在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只要覺得「可以安身」,就表示有歸屬感,這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只關心自己的人,會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對這些人而言,其他人不過是「為我做些什麼的人」,幾乎認定大家都必須為「我」而轉動,應該優先考量「我」的想法。


我們之前說到,課題分離,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你只要為自己的課題負責,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那些做不到「課題分離」而被〝認同需求〞束縛的人,其實也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完全在只乎「別人是怎麼看我」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的生活型態。


而當期望無法滿足的時候,他們會大失所望、感覺受到嚴重侮辱、變得忿忿不平。他們會想「那個人什麼也沒為我做」、「那個人辜負了我的期待」、「那個人不再是我們夥伴,是敵人」等等。抱著「世界以我為中心」這種信念的人,通常用不了多久就會失去「夥伴」。


我們都在追求一種「可以安身」的歸屬感,可是阿德勤心理學認為,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必須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向人際關係的任務跨出那一步。不要想著「這個人會給我什麼?」而是「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這就是參與共同體。意思就是,付出些什麼,才能得到自己安身的地方嗎?所謂的歸屬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的。


在參與共同體的部份,我們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叫〝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就是要接受自己 —— 我有這個缺點、那個缺點我承認,但是我能接受我自己。


首先你不能自我欺騙。比如這次考試考了 60 分,如果你告訴自己這只是因為運氣不好,我實際水平比這高多了,那就是自我欺騙。所謂自我接納,就是接受自己的水平確實不夠,然後下次繼續努力。


自我關懷

自我接納我們在心理學上還有另一個名詞,叫〝自我關懷〞;簡單的來說,就是把自己當做一個朋友看待。意思是,如果你的朋友做錯了一些事情,你不會認為他一無是處!反而會安慰他說:「這一次只是你一時的失誤,沒想清楚,下次注意一點就好你,你還是那個很棒的人」。我們會試著用〝同理心〞的角度去關懷朋友、鼓勵他。


然而自己犯錯的時候我們就常常〝責怪自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沒錯,這一點小事都做不好,這時候我們就要跳出自己的視角,想像自己是自己的朋友,你站在朋友的角度,會去怎麼看待這一件事情。


這讓我想到《行為》這本書的時候提到一個小故事片段:


有一次神經科學家去參訪冥想方面特優的僧侶,其中科學家問其中一位僧侶:「你有沒有因為盤腿痛而停止靜坐」。他回答:有時候我停下來的時間比預期早了一點,但不是因為膝蓋痛,也不是我注意到什麼事,而是出於對膝蓋的仁慈之舉」。


在這個故事裡,僧人也有一個“觀察的自己”,這個觀察的自己看到了膝蓋的疼痛,但是並不受制於這種情緒。


所以我們得先接受自己,然後才談得上改變自己。


第二步叫〝他人連接〞。


阿德勒要求我們一開始無條件地相信別人。;個我們在上一本書《躍遷》有提到一個博弈論的觀點:TFT ( Tit for Tat;以牙還牙 ) 策略。


它的策略就兩條:

  • 第一步,合作;
  • 以後每一步,重複對手的行動 ー 你合作我合作,你背叛我背叛。


它告訴我們在長期博弈中,最好的做法是一開始就無條件地合作,如果被坑了下次再懲罰。在阿德勒那個年代還沒有博弈論,但是他的前提是對的。如果你把別人視為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信任就是應該的。這個做法也非常適合現代陌生人社會。在發達地區你可以很容易就能跟陌生人合作,不需要找什麼親戚做擔保人。越是不發達的地區,人們越是缺乏互信,很多事都做不成。


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然而或許有些人會遇到〝不被他人接納〞的挫折,這時候阿德勒還提出另外一個觀點:「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舉例來說,很多人在共同體中遇到了一些麻煩,如在學校受到了霸淩、交不到朋友…等等,就想逃到比較小的共同體 —— 像是家庭,然後把自己封閉起來,想藉由這樣的方式來獲得歸屬感。在這裡,我希望你留意的是「還有更多其他的共同體」,尤其是「有更大的共同體」存在。


你要知道你除了屬於那個工作單位之外還屬於很多共同體:你屬於家庭、你屬於社會、你屬於國家、你屬於全人類,就算你死了,你還屬於這個宇宙。往大了看,你在這個小集體裡的這點衝突,不過是茶杯裡的風暴而已。當然也不是說就應該迴避問題,但是首先你要想到,別的地方並沒有排斥你。


請記住一個行動原則,就是: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到困難,找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要「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第三步叫〝他者貢獻〞。


幸福來自對共同體的貢獻感。


但是做貢獻可不是讓你自我犧牲。在阿德勒看來,自我犧牲是過度適應社會,是沒有必要的。任何一個理智的心理學家都不可能同意讓一個母親犧牲自己的生活去成全孩子—— 孩子的人生是人生,你的人生難道就不是人生了嗎?這不符合人人平等。


不批評也不表揚


自由的人跟人相處, 都是講平等關係。


比如有個小孩, 他的各項技能、智慧、體能各方面都不如你, 那難道你瞧不起這個孩子嗎?當然不行。人和人在某個方面可以有差距, 但是人和人都應該是獨立平等的關係。他有困難你可以幫助他, 但是你不能居高臨下地去支配他, 更不能壓迫他。


老闆可以給你安排任務,你應該聽他的指揮, 但這是工作上的合作關係。是你也認同這個工作應該這麼幹, 你才去幹 ーー 而不是因為你懼怕老闆才去幹。
在阿德勒的思想中, 如果你是個真正信奉自由、相信人人平等的人, 那你對其他人的行為既不應該批評,也不應該表揚!因為不管是批評還是表揚,都是不平等,都是想操縱別人。


比如說有一天吃完晚飯, 你家小孩主動收拾了碗筷, 你就表揚他, 說做得好!真是個好孩子!我要給你獎勵! ーー 請問, 這跟動物園馴獸師訓練動物有什麼區別?你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 你是想通過表揚去操縱孩子的行為, 你是驅使孩子, 你是把孩子當工具。試想, 如果是你丈夫做了這件事, 你會用這種方法跟他說話嗎?


當你表揚別人的時候, 就已經默認了上下級的關係, 就是不平等。別人做對了你可以表示感謝,別人做得不對你可以幫助他, 但是你不能操縱他。


橫向為基礎的鼓勵,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評價他人都來自於縱向的關係。如果構築在橫向關係,所說的應該是更坦城的感謝、敬意或喜稅。人在聽到感謝話的時候,就明白自己對他人是有貢獻的。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是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幸福就是你出於對社會的關心,作為共同體的一員,積極參與其中,找到歸屬感。幸福來自貢獻。


raw-image

自我接納、與他人連接、他者貢獻這三步其實是一套遞進的邏輯。有了自我接納,每個人承擔自己的後果,你才不怕被別人背叛,你才會有他者信賴。有了他者信賴,把別人當做是夥伴,你才願意做他者貢獻。


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


Blog:https://givemebook.club/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吉米不可 Give me book
99會員
257內容數
Give me book 是一個分享書籍的讀書園地,每兩周就會寫一本〝書籍〞的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期許有興趣的人可以跟我 Gimmy 一起閱讀、學習與交流,而每一本書大約會發佈五篇主題:簡介、三個主題和總結,透過這些分享來期待我們共同學習與成長。 若有推薦的書單,請歡迎隨時向我推薦哦 ^^
2024/05/22
人際影響力對於團結合作來說至關重要,透過喜好原則、權威原則和稀缺性原理來影響人行為。瞭解如何利用外表魅力、相似性、恭維、條件反射和關聯、頭銜、衣著、身分標識、怕失去而愛上、數量有限和限時特賣等方法來提升你的影響力。
Thumbnail
2024/05/22
人際影響力對於團結合作來說至關重要,透過喜好原則、權威原則和稀缺性原理來影響人行為。瞭解如何利用外表魅力、相似性、恭維、條件反射和關聯、頭銜、衣著、身分標識、怕失去而愛上、數量有限和限時特賣等方法來提升你的影響力。
Thumbnail
2024/05/13
《影響力》這一本書,已經是 40 年的經典書目,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們。 把六把武器是從「心理學」中,透過觀察、實驗,去總結出我們人們看似理性,卻也容易被操控。 了解了這六把武器,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放大自己的影響力、也不容易被有心人給操控。 接下來我們就來簡單複習一下,前三把武器
Thumbnail
2024/05/13
《影響力》這一本書,已經是 40 年的經典書目,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們。 把六把武器是從「心理學」中,透過觀察、實驗,去總結出我們人們看似理性,卻也容易被操控。 了解了這六把武器,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放大自己的影響力、也不容易被有心人給操控。 接下來我們就來簡單複習一下,前三把武器
Thumbnail
2024/05/07
稀缺性原理在透過逆反心理、最佳使用條件和如何反制三個方面,影響人們在購買時的心理。稀缺性原理在大眾瘋搶的情況下,最容易讓我們想跟進,並且失心瘋亂買。在買稀缺商品時,記得問自己一句話:「我是在買稀有性、還是在買功能性」。然而,給出去的權利,千萬不要輕易的收回,這時受到的傷害肯定會是雙倍以上。
Thumbnail
2024/05/07
稀缺性原理在透過逆反心理、最佳使用條件和如何反制三個方面,影響人們在購買時的心理。稀缺性原理在大眾瘋搶的情況下,最容易讓我們想跟進,並且失心瘋亂買。在買稀缺商品時,記得問自己一句話:「我是在買稀有性、還是在買功能性」。然而,給出去的權利,千萬不要輕易的收回,這時受到的傷害肯定會是雙倍以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阿德勒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煩惱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 最近我身邊也發生了人際關係互動的煩惱,這一層和朋友互動產生的煩惱讓我苦惱多日,左思右想後還是想把這個過程寫成文章,也順便梳理我自己的情緒和思路。
Thumbnail
阿德勒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煩惱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 最近我身邊也發生了人際關係互動的煩惱,這一層和朋友互動產生的煩惱讓我苦惱多日,左思右想後還是想把這個過程寫成文章,也順便梳理我自己的情緒和思路。
Thumbnail
如果還沒看過上集,可以先去看:超越人性的弱點,遇見更好的自己(1) 第二部分:掌舵你的關係 建立人際關係 ㄧ切的煩惱源自於人際關係。 想要掌舵我們的人際關係,首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把人置於優先位置。 並且真心與人來往,展現真心關懷、真誠的感謝。 此外良好的聆聽、微笑、肢體語言
Thumbnail
如果還沒看過上集,可以先去看:超越人性的弱點,遇見更好的自己(1) 第二部分:掌舵你的關係 建立人際關係 ㄧ切的煩惱源自於人際關係。 想要掌舵我們的人際關係,首先需要同理心與換位思考,把人置於優先位置。 並且真心與人來往,展現真心關懷、真誠的感謝。 此外良好的聆聽、微笑、肢體語言
Thumbnail
這篇我會分享的內容 1.旋轉你的三角柱 2.為了「歸屬感」的人 3.選擇「愛」的人生 後記:一同朝著「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
Thumbnail
這篇我會分享的內容 1.旋轉你的三角柱 2.為了「歸屬感」的人 3.選擇「愛」的人生 後記:一同朝著「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
Thumbnail
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將“取得他人認同”的想法捨棄,為了不被對方討厭(目的)而滿足他人慾望(手段),這其實只是用著自己的人生在過他人的生活罷了,此時也需要注意,他人也是完全不需要為了自己的期望過生活。 套用一部我很喜歡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裡的台詞:不假裝幸福,不假裝不幸,誠實的面對自己。
Thumbnail
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將“取得他人認同”的想法捨棄,為了不被對方討厭(目的)而滿足他人慾望(手段),這其實只是用著自己的人生在過他人的生活罷了,此時也需要注意,他人也是完全不需要為了自己的期望過生活。 套用一部我很喜歡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裡的台詞:不假裝幸福,不假裝不幸,誠實的面對自己。
Thumbnail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對其他人是有貢獻的,就會大大的提升幸福感。 尋求他人的認同是獲得貢獻感很常見的手段,但這樣是不自由的! 阿德勒提倡的貢獻感是,只要你主觀的認為自己對別人有貢獻就可以了,並不需要別人的認同,會執著於認同需求的人表示還沒有社會意識、也還沒做到自我接納、信任別人及貢獻他人。
Thumbnail
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對其他人是有貢獻的,就會大大的提升幸福感。 尋求他人的認同是獲得貢獻感很常見的手段,但這樣是不自由的! 阿德勒提倡的貢獻感是,只要你主觀的認為自己對別人有貢獻就可以了,並不需要別人的認同,會執著於認同需求的人表示還沒有社會意識、也還沒做到自我接納、信任別人及貢獻他人。
Thumbnail
這篇同樣接續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我們從課題分離聊到人際關係,今天我們從社會意識進入存在的價值。 人際關係的入口是課題分離,終點則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就是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自己有歸屬感,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時,重要的指標。
Thumbnail
這篇同樣接續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我們從課題分離聊到人際關係,今天我們從社會意識進入存在的價值。 人際關係的入口是課題分離,終點則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就是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自己有歸屬感,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時,重要的指標。
Thumbnail
阿德勒說,人際關係的終點是:「社會意識」。簡單來說,就是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 自我接納、與他人連接、他者貢獻這三步其實是一套遞進的邏輯。有了自我接納,每個人承擔自己的後果,你才不怕被別人背叛,你才會有他者信賴。有了他者信賴,把別人當做是夥伴,你才願意做他者貢獻。
Thumbnail
阿德勒說,人際關係的終點是:「社會意識」。簡單來說,就是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 自我接納、與他人連接、他者貢獻這三步其實是一套遞進的邏輯。有了自我接納,每個人承擔自己的後果,你才不怕被別人背叛,你才會有他者信賴。有了他者信賴,把別人當做是夥伴,你才願意做他者貢獻。
Thumbnail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你只要為自己的課題負責,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己。 在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當你獲得這種勇氣的同時,人際關係應該也會頓時變得輕鬆了吧。
Thumbnail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你只要為自己的課題負責,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己。 在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當你獲得這種勇氣的同時,人際關係應該也會頓時變得輕鬆了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