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阿德勒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煩惱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

恩,確實。

最近我身邊也發生了人際關係互動的煩惱,這一層和朋友互動產生的煩惱讓我苦惱多日,左思右想後還是想把這個過程寫成文章,也順便梳理我自己的情緒和思路。

阿德勒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煩惱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

阿德勒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煩惱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

從小,在老師給我的評語中,幾乎每個老師都寫過善解人意這四個字。我的個性看似有主見,也擅於判斷臉色,長大後經歷過社會的毒打(笑),也逐漸養成一個毛病,我會無意識地評估我講出來的話會不會讓聽的人有不好的感受,如果我的判斷是會有負面影響,我會避免去提到類似的話題。久而久之這種慣性好像也發展成潛意識的思路。

最近我的人生發生了一些改變,在沒有主動告知的情況下,好友從其他人口中得知他不知道的新資訊。其他人是怎麼得知呢?也不是從我這邊。

那麼為什麼我沒主動跟好友說呢?當下實在是沒想太多,只覺得時間到了自然會說,我想潛意識的我認為說了擔心對方會產生比較心理,因此想著等時間到了再說也無妨。

結果,事與願違,好友覺得我們之間的友誼信任度崩塌,價值觀顯然不對等。


我們存在的世界到底是主觀還是客觀

老實說,每個人都活在自己主觀的世界裡,這個社會從未客觀過。也因此,我們豈能去渴求對方要給予相等的價值觀呢?

朋友這個角色存在的原因,是來自於我們人都需要支持。在我們需要取暖時,有一個人可以支持你;在我們內心需要倒垃圾時,有一個人可以讓你敞開心胸。

人的相處是陪伴和支持,若是一直抱持著對方應該如此的想法,只會讓我們自己深陷負面情緒的囹圄裡。因此,我們需要刻意練習做到課題分離

譬如,我一直在糾結該不該告白,因為我不清楚對方對我感覺到底是怎麼樣,我害怕告白後的狀態會改變,結果就導致自己無限期的焦慮。

如果用課題分離的角度來看,跟對方告白是我的課題,至於對方接受與否,那就是對方的課題了,與我無關。用這樣的角度來思考,會更能幫助我們從焦慮當下跳脫出來。


我們為什麼這麼渴望認同感

當我們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被肯定時,我們會得到信心,並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這就是認同感。在阿德勒心理學中,卻極力否定這種論調,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

「我們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這句道理我們都懂,但是能真正實踐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我們每天的日常中,講出來的話有多少是埋怨父母的行為跟我們期望不同、抱怨公司主管同事沒看見我的努力付出。這是過去賞罰教育體制的影響,導致我們衍生出錯誤的心態:「如果沒有人稱讚我,就不採取適當的行動」。導致我們有了想要別人稱讚的目的,才會去做相對應的行為,因為太想獲得認同,而讓自己陷入失去自我本性的人生。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麼一段話讓我感受很深

「來接受諮商的人,其實很少是任性自私的。反倒都是為了要符合他人、父母的期望而受苦。如果往好的方面解釋,他們的言行舉止都不會以自我為中心,而不顧他人感受。」要跳脫人際關係的煩惱,並不是要我們的性格往任性、自以為是去發展,而是要開始練習課題分離、停止比較。

練習停止比較心理

別人過得很好,不代表你過得不好;別人過得不好,不代表你過得很好

別人很優秀,不代表你不優秀;別人很平庸,不代表你很聰穎


我可以把馬牽到河邊,卻不能逼他喝水

要區分課題分離的方法,就是判斷「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最後要由誰去承受?」

例如小孩子愛玩不讀書導致考試考不好,父母看著很焦急,而強塞更多補習課程。在這個議題裡,父母的課題是讓孩子用功讀書,而孩子的課題是讀書,兩者是不同的。父母可以塑造好的教育環境讓孩子能夠盡情發揮,而孩子本身的課題是要體會讀書的目的和自我探索的價值。


避免「應當如此」思維,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我自己很常犯一個錯誤是「應當如此」的思維,講白話就是「事情理應如我所認為的一樣發生」。在幾十年的人生裡,有太多事情需要我們擔心和煩惱,我們實在沒有辦法去控制每一件事都跟我們預期的一樣,也就是說,過度陷入理應如此的思維,只會加重我們的負面情緒。

曾經有個好友和我抱怨,她有一群三五好友每半年會聚會一次。好巧不巧,那次聚會剛好撞期她要參加另一個朋友的婚禮。但她其實身體是不太舒服的,結果好友們逼使她說什麼都要到場,結果她結束了婚禮後又開車趕去聚會,殊不知身體都有些發燒了。

我一聽到當下和她直說:你都這麼不舒服了,萬一在路上發生意外怎麼辦才好?你為什麼一定要符合他們給予你的期待呢?

到了聚會,好友們又是挖苦又是酸語,說她總是遲到,我這朋友聽在心裡當然不是滋味、滿腹委屈。

在生氣前能先停下幾秒鐘思考,不要太快對別人做出評價,因為我們永遠不會了解別人背後故事的全貌

每個故事都有正方和反方,這個故事讓我明白,我們都會有情緒上來的時候,情緒來襲時總是又急又快,原因就來自和我們期望不一樣,所以我們會感到難過、失望、憤怒等情緒。

如果我期待這個聚會很久,有朋友遲到當然會不開心,但若能先關心對方,是不是遇到什麼狀況,或許她身體不舒服但因為特別重視這次的聚會而趕來,了解對方的不容易後,彼此反而能更珍視這段情誼。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就是別人的課題了

當有能力切割課題,清楚劃分屬於自己的課題時,代表你就是自由的。我們都是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最先要照顧的是自己的心。阿德勒曾說過: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就是別人的課題了。不在意他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也才能實踐真正的自由。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與收穫,歡迎訂閱追蹤專題打賞,或留言分享討論~歡迎訂閱我的Podcast節目 斯理想生活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


期待我們一起學習溝通、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斯理想生活
46會員
89內容數
更新時間|Podcast YouTube 每週二、四 上午6:00更新 文章轉載|遠見雜誌 / 人力銀行/ 50+ / 方格子精選 關於斯理|擔任軟體顧問銷售超過8年,專長是化繁為簡,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輕鬆與你分享思維觀點,一起轉變心態,邁向理想生活。 理想名人堂|邀請業界來賓分享他們思維轉變的過程
斯理想生活的其他內容
2024/03/10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透過後設認知、情緒替代、以及停止過度關注自己的方法來學習管理情緒。作者提出了每種方法的每日練習,並融入了大腦科學以及行為心理學的觀點,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些方法來改善情緒管理能力。
Thumbnail
2024/03/10
這篇文章介紹瞭如何透過後設認知、情緒替代、以及停止過度關注自己的方法來學習管理情緒。作者提出了每種方法的每日練習,並融入了大腦科學以及行為心理學的觀點,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些方法來改善情緒管理能力。
Thumbnail
2024/03/10
在討論幸福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幸福?」而今天這本《打造你要的人生》則是從人類天性的論點出發,討論幸福的迷思。本文分享了作者的幸福科學研究和教學,從三種營養素可以觀察,享受、滿足、目標裡,我們都無法避免不快樂的情緒產生。下一篇文章將分享獲取幸福感的祕訣,在於全然接受不快樂、學會如何管理不快樂。
Thumbnail
2024/03/10
在討論幸福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幸福?」而今天這本《打造你要的人生》則是從人類天性的論點出發,討論幸福的迷思。本文分享了作者的幸福科學研究和教學,從三種營養素可以觀察,享受、滿足、目標裡,我們都無法避免不快樂的情緒產生。下一篇文章將分享獲取幸福感的祕訣,在於全然接受不快樂、學會如何管理不快樂。
Thumbnail
2024/02/03
你們對於魅力的定義是什麼?這是我會想看這本書的疑問。在我心裡,有魅力的人就是身邊會自帶風扇,舉手投足會出現一種隨風愜意,彷彿所有目光燈都會集中在他身上。作者是奧麗薇亞.福克斯.卡本尼(Olivia Fox Cabane),曾經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教行為學,也經常受邀大型企業擔任魅力與領導
Thumbnail
2024/02/03
你們對於魅力的定義是什麼?這是我會想看這本書的疑問。在我心裡,有魅力的人就是身邊會自帶風扇,舉手投足會出現一種隨風愜意,彷彿所有目光燈都會集中在他身上。作者是奧麗薇亞.福克斯.卡本尼(Olivia Fox Cabane),曾經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教行為學,也經常受邀大型企業擔任魅力與領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阿德勒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煩惱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 最近我身邊也發生了人際關係互動的煩惱,這一層和朋友互動產生的煩惱讓我苦惱多日,左思右想後還是想把這個過程寫成文章,也順便梳理我自己的情緒和思路。
Thumbnail
阿德勒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煩惱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 最近我身邊也發生了人際關係互動的煩惱,這一層和朋友互動產生的煩惱讓我苦惱多日,左思右想後還是想把這個過程寫成文章,也順便梳理我自己的情緒和思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阿德勒學派對人際關係及心理健康的看法,強調個人與社會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性。包括對阿德勒學派核心概念的討論,以及相關推薦書籍。透過該學派的觀點,我們能更好理解個體心理學,並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與他人的互動。 「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要相信人生的意義是每個人賦予給自己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阿德勒學派對人際關係及心理健康的看法,強調個人與社會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性。包括對阿德勒學派核心概念的討論,以及相關推薦書籍。透過該學派的觀點,我們能更好理解個體心理學,並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與他人的互動。 「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要相信人生的意義是每個人賦予給自己的。
Thumbnail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阿德勒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 我們一定時常在說自己有多不自由,多不想要看別人臉色過日子。如果你今天遇到阿德勒,那他就會告訴你:「你就去吧!」 ​ 本書作者是岸見一郎老師與古賀史健老師一起著作,兩位老師就扮演著哲學家與憤世忌俗的年輕人,展開了一場哲學與心理的對話。書
Thumbnail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阿德勒說:「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 我們一定時常在說自己有多不自由,多不想要看別人臉色過日子。如果你今天遇到阿德勒,那他就會告訴你:「你就去吧!」 ​ 本書作者是岸見一郎老師與古賀史健老師一起著作,兩位老師就扮演著哲學家與憤世忌俗的年輕人,展開了一場哲學與心理的對話。書
Thumbnail
同樣是小時候父母離異,有的人以此為動力向前邁進,成為教育者,過的快樂且充實。有的人選擇怨天尤人走進偏差的道路。父母離異是一個過去式,他無法決定現在的你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的人生都決定在當下,不要給自己藉口去選擇不幸。
Thumbnail
同樣是小時候父母離異,有的人以此為動力向前邁進,成為教育者,過的快樂且充實。有的人選擇怨天尤人走進偏差的道路。父母離異是一個過去式,他無法決定現在的你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的人生都決定在當下,不要給自己藉口去選擇不幸。
Thumbnail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一來一往的提問與應答之間,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用對話的形式,能讓我們很自然的帶入年輕人的立場。書中的提問,也幾乎都是最日常的人際關係問題。 目的論:無論我們身處何種處境,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他人對我們看法,是屬於他人的課題
Thumbnail
本書透過哲學家與一名年輕人的對話,在一來一往的提問與應答之間,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用對話的形式,能讓我們很自然的帶入年輕人的立場。書中的提問,也幾乎都是最日常的人際關係問題。 目的論:無論我們身處何種處境,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他人對我們看法,是屬於他人的課題
Thumbnail
如果核心的痛苦不是你每天證明自己背後的動機,人家說什麼就不會影響你
Thumbnail
如果核心的痛苦不是你每天證明自己背後的動機,人家說什麼就不會影響你
Thumbnail
"主觀的自卑感" 實在不得不認同阿德勒所說「人類的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這句話無疑被一眼看穿,另人啞口無言...。 如果人際關係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也就是宇宙中真的只有一個人,完全沒有其他人存在,所有煩惱應該也會跟著消失了吧。 嗯~確實都與「人」有關,在電視上看見與自己同時代的人獲得傑出表現,會
Thumbnail
"主觀的自卑感" 實在不得不認同阿德勒所說「人類的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這句話無疑被一眼看穿,另人啞口無言...。 如果人際關係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也就是宇宙中真的只有一個人,完全沒有其他人存在,所有煩惱應該也會跟著消失了吧。 嗯~確實都與「人」有關,在電視上看見與自己同時代的人獲得傑出表現,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