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失敗的主因:個人看法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學運後,筆者就一直想寫一些有關教育失敗的東西,這當然是有感而發,因為一狗票老人跟既得利益者,在那邊靠么學生教育失敗,看的實在想笑,但又笑不出來。
想笑,是因為這些人除了聯考,根本不知道教育兩字是什麼,除了套用自身經驗外,對於教育的見解一無可取。笑不出來,是因為這些人是現在台灣掌握政經權力的世代,他們真的會有巨大影響力。
有鑑於之前已經大略講過幾篇,諸如「教育改革在基層的困境」、「簡析台灣教育制度」、「聯考最公平」」、「教育必須要有目的」、「教育的目的 part2」、「教育不是訓練」等等,筆者回頭想想,好像都是在講本體論、目的論這種比較「虛而不實」的玩意,對於崇尚「有用」的台灣家長來說似乎聽不懂,所以這篇要來談一下,筆者認為台灣教育最失敗的部分。
先下結論,筆者認為台灣教育最失敗之處,在於沒有教出有抽象思考能力的人。這不是單指文組,而是理工科一樣很失敗,失敗的很徹底。學生對於抽象思考一點概念都沒,唯一有概念的大概是覺得抽象就是幻想跟亂想。這種見解不僅存在學生身上,家長身上也特多,讓筆者看的是痛哭流涕、不知所云。
為何說抽象思考的訓練徹底失敗?筆者先來提幾個比較基本的概念,讓讀者先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可以修正或是印證自己的想法。所謂的抽象思考,前提是要先懂得抽離各種符號,並以個人經驗為主體,發展出一種可以在沒有親身經歷下,就可以理解這個世界的方法。
舉數學為例子,幼稚園階段的學童,為什麼要藉由一堆道具,例如老師拿出兩顆蘋果放在兩個盤子,告訴小朋友盤子裡面各有一顆蘋果,接著把其中一顆拿到另一個盤子,再告訴小朋友這樣就是兩顆跟零顆。幼稚園的小朋友,常常會出一種錯,就是他分不出數量跟蘋果的關係,他會以為「一顆蘋果」是一個物品。
這課程的目的在於,老師可以由實際的物品,讓學齡前小朋友理解到數字「0、1、2」的意義,知道蘋果是物品,而數字並不是物。之後再拿出其他的物品,管他是香蕉芭樂還是麻將四色牌,讓這些小朋友可以知道,0、1、2只是一種概念,不是指特殊的物品。數量是可以應用在各種地方上,之後再讓小朋友自由發揮,讓他們去指出四周的狀況,有幾棵樹、幾顆球、幾個人等等,從此理解到數字的意義。
這種過程是一種抽離,把數字的概念抽離出物體,讓小朋友知道數字只是一種對狀態的描述。又好比顏色,你對一個兩歲多的幼兒指出球是「黃色」,他對於黃色的意義會跟球混在一起,之後在街上看到其他類似的球,他可能會稱之為黃色。當幼兒看到父母親描述計程車的顏色是黃色,發現到黃色這詞可以應用到很多物體上,漸漸的他會抓到黃色這個概念,只是一種描述而非物體本質。
這種可以稱之為抽象符號的抽離,是我們在學前教育中很常看到的,可是一旦進入到義務教育體系,這個抽離訓練似乎就開始崩潰。原因出在於,我們的十二年國教,教育的內容統整為教綱,教師依照教育綱要的條目,跟著教材施教,這種整套的訓練過程,傳達的知識體系是套裝的,套裝知識的傳達最後以考試成績作為評量標準。
這種單一化的評量標準有多惡劣就先不論,我們把焦點集中到套裝知識的問題。抽象能力的訓練,非常著重在個人的體驗,例如中學的公民課程,已經涉及到政黨政治與國家體制的描述上,若是學生沒有真實的體驗,親身參與投票選舉,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討論國家政治的事情。這些精美的套裝知識,對學生來說不過是無意義的課文,只是用來應付考試的。
課本的套裝知識再怎麼精美都沒用,因為學生對此毫無體感,教師與家長也不希望學生去管,反正背了再說。這種訓練跟沒有一樣,由於欠缺體感,因此你解釋任何其他國家的制度優劣,或是政治經濟大小事務,這些一路上高中的小鬼,一樣完全不能體會差異性。
教師的教學一定很有感觸,若可以配合時事問題,不管是國內外大小事件,用在社會科的教學上,通常學生的反應會很踴躍,睡死在桌上的比例會低很多。若是某些照著課本念,拿著圖表畫重點,學生大部分都會陷入睡美人狀態,怎樣都喚不醒。
這種配合實際時事的教學之所以有用,在於學生可以藉由生活經驗跟電視上的敘述,從中真的去了解到一點東西,課本的知識不再是毫無意義的條文,而是與生活有關的實事。只是現實上我們都知道,學校教學由於套裝知識的流程,想要藉由大量的影片跟討論增進學生切實地知識,還不如一頭撞豆腐自殺比較實際。
套裝的知識不好嗎?不,一點都不會,這是為了短期內提升學生能力的最佳方法。最大的缺點在於,這徹底忽略學生有發展先後,跟能力高低的落差,再加上升學考試制度擺在那,讓學生與家長以及老師,只能抄捷徑去畫重點與死背條例,反正考過再講。結果到底學到了什麼?根本沒有。
這種訓練很可怕,因為少部分抽象能力優秀的學生,可以輕易地抓住核心要領,獲取高分一點都不是問題。但由於欠缺真實體驗,所以這種學生一旦大學畢業成為高學歷分子,往往會過度高估自己的判斷力,例如看到國外新聞的某個政治事件,就用自己貧弱的體驗,將套裝知識學到的公式硬套,強行得到一個結論。
這是災難性的後果,用在國內就是我們學運期間,冷眼旁觀的「大人們」的制式反應。他們無法理解,因為由報章雜誌看到的國外學運,往往經媒體的需要篩選後,獲得資訊非常片面與武斷,加上自己沒有體驗,課本學到的知識陳腐老舊沒有適應力,亂七八糟套用的結果,就是對學運的本質「理解不能」。當一個人不能理解,正常的反應就是回歸保守,傾向舊有秩序的穩定。這也是我們套裝知識體系失敗的理由,反正不會考就沒必要去懂,所以從未懂過。
我們現在掌握政經權力的中生代,根本就是對學運世代的背景毫無所悉,不了解聯考世代的鋼鐵套裝知識流程,跟教改後解放的思維態度南轅北轍。新生代的學生,或許在套裝知識的應用上,例如技術跟舊有知識的使用,確實能力不如我們。但在需要大量抽象能力應對的創新、比較,還有需要同理心才可以處理的各種階級對立,上一代人是完全無法相比的。
最後的結論,筆者比較很沉重的說,由於教育體系欠缺實作,所以文組的訓練缺乏體感就不用說了,理工組的訓練會比較好嗎?根本就沒有,當你看到數學能力好的,竟然自然科的能力低落的可以,他完全無法把數字的操作,跟日常生活結合,就足證抽象能力的發展不夠。
這一點都不好笑。中學自然科本來就不好念,因為數學能力不是算術能力,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沒遇到好老師,沒學到抽象思考的能力,根本就不懂怎樣把數學符號跟自然現象串在一起,更遑論應用數學計算推論自然現象。
教改後的確解放了思考,但更大的問題是,整個教育體系的教師,教學法並沒有跟著與時俱進,更別提怎樣訓練學生擁有這些能力。大多數的老師在日復一日的教學流程中身心俱疲,根本沒多餘時間去教學生抓到這些抽象概念。
這不是第一線教師的錯,這是教師的主管機關,教育部的錯誤。這不僅是教育部的錯,更是政治人物的錯,也是我們全國家長的錯。因為家長對於新的考試制度多有疑懼,政治人物利用恐懼欺騙與訛詐家長,讓他們傾向保守,認為舊有的制度才是正確的,越改越多越不好。
其實,這很難懂嗎?科技在進步,世界都在前進,就我們的考選制度絕對不可改變,要改也只能往後改,越改越回去,最好考試內容都是死板不變。讀者可以看看周邊的家長,是不是會這麼矛盾,一方面認為台灣的官員跟老闆都是白癡,卻又希望自己小孩在訓練出白癡的體系中求學。
光看這點,就足以說明台灣教育失敗,是幾十年來的問題。
也難怪這些人會去相信有飯吃就好的豬玀民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6.2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