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談點部落格正經事,來解釋一個問題,或者應該說,要說明為何不管是網路,還是上電視去探討戰略的那些專家,十個裡面有九個都鬼扯,甚至是預測完全錯誤?
道理很簡單,並不是這些專家學藝不精,在本行沒有做深入研究,也不見得是書念太少,雖然這在台灣的戰研所出來的人常看到,閱讀的廣度太淺,鑽研某一專業過頭失去通才,也就是俗稱的戰略眼。
讀者大概很難懂這段話的意思,或者會以為在台灣念戰略跟國關的人很蠢,並不是這樣。如果今天你去念幾年,會學到一些正規研究方法跟套路,然後用這些觀念去判斷政治時事,或是用技術專業判斷武器規格等等。這些都不是錯誤的辦法,但離我們說的「戰略」有一點遠,不是沒有關係,而是這跟戰術規劃或是比較接近政治系的專業。
真正的問題,出在閱讀經典上,也就是對於戰史跟古代戰略書的解讀不正確。通常第一個大問題,叫做意識形態扭曲,這一點在台灣很明顯,看某一些學者的言論就知道,根本就是站在大中國民族主義的基礎上,但卻老是愛說自己超級中立,技術本位絕無政治色彩。或者是已經舉家移民美加,小孩是美國公民不論,自己都宣誓效忠他國了,還在對台灣的政治念念不忘,覺得某個黨選贏了就完蛋,或是只有自己最了解國防外交圈的秘辛…
這種眼光拿去看文本,鐵定出問題,會失去懷疑的眼光。因為戰略本質上是一種思想概念,很類似我們今天說的管理學,今天你我若跑去跟念管理學的朋友宣稱,管理一個古代農業帝國,跟管理一個現代工業化國家一模一樣,鐵定會被當成白癡。
要了解戰略學的觀念,首先必要的就是解讀文本當代的技術背景,而要精準了解古代的技術背景,需要的是考古與人類學相關專業,必須要由這些專家建構出一個當代的生活狀況,你才可能進入這個戰略家的心靈,去思考人家為什麼要寫出這些文字。
其次,要建構整個當代的環境,你還要有一些經濟跟社會學基礎,不然真的會完全看不懂,不能夠明白為何千年前的將軍,做出了某一個決定之類。這方面的專業又是另一個,你必須要常常請教相關的專家,去描繪一個當時的人,會依照何種標準行事。
所以,若你看到電視上某專家,舉出古代某個戰史例子,他並不是引用錯誤,只是那個時空背景放到今天完全不適合,你必須了解古代的背景,然後擷取需要的資訊用在現代。而這正是今天各位讀者,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大大的毛病,一旦你脫離「望文生義」的解讀,他們就指控你根本沒讀某一本書。
到此為止,讀者大致可以明瞭,戰略眼很難培養的理由之一,其實就是資訊太過龐大,重要資訊可能沒幾條。而常常有人拿著某一條,就宣稱找到一切的答案,然後忽略掉其他社會文化等重要問題,例如這兩年台灣政治情勢劇變,一群國民政府粉絲崩潰到今天還在繼續崩。不過這就不用管了,這種人多半連當個國會助理都做不好。
知道這些狀況後,我們可以講幾個例子,像是知名的長平之戰,號稱數十萬人投入,趙兵最後被白起坑殺四十萬。這就鐵定不對,因為戰國時代的技術無法支撐這種戰爭規模,我們應該用當時的技術狀況,去反推實際的戰爭情況,而非為了那個數字去想像怎麼達成。
或是說,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在黃海被擊潰,很多資料會提到陣行不對,鍋爐跟維修保養不對,這些看的到的資料,建構出我們今天大部分人的認知。但實際上呢?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艦怎麼打的,我們大致上知道很多,但對於那些中下級軍官指揮的小型艦艇與魚雷艇,則沒有太多紀錄,或是自己在幹嘛都不知道。
這為何重要?陣型會大亂的理由,有沒可能是閃魚雷的結果?那個年代魚雷速度不快,距離也不夠遠,但這有沒可能對戰局起到影響?很多資料因為沒紀錄,或是不公開所以不知道,但後來日俄戰爭,日本擊潰俄國艦隊,到後來的二次大戰,日軍似乎特別重視魚雷,還包括打亂陣型的演練,這絕對不可能源自於紙上談兵。
只是一開打,航空母艦的時代就來臨,事前也沒多少人知道。
這兩個比喻只是要說,很多戰史資料,你若對人類學、社會學有更深的認識,拿一些考古的資料去找專家請益,就會發現整套戰史的解釋都要修正,甚至對戰略經典書籍的詮釋全盤錯誤。
所以拿來用在今天,當然牛頭不對馬嘴,因為當年的戰略家不是白痴,是依照具體狀況跟手頭的工具,還有複雜的派系鬥爭與政治權力運作,綜合之下做出最後的決定。
今天的政治家跟將軍不會比較不一樣,老是拿古人很有道德情操,今天的政客都很混蛋來解釋,就是台灣研究戰略的盲點之一,搞不清楚實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