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來談現代戰略所謂的橫向觀點,也就是在經濟、文化與政治面上,如何看待與制定有效的戰略計畫。原因非常簡單,現代戰爭打的是科技戰與後勤戰,開戰前就幾乎決定了勝敗。
二戰美國科技高了日本一個檔次,同樣要損失數萬計將士生命。到了越戰,美國扣除掉戰略錯誤的因素,在戰術上的損失與北越相比已經不是同一個量級,但至少地形與正確的戰略可以達成一定的效果。而到了波灣戰爭,就純粹只是單方面的屠殺,多年後的二次波灣戰爭,美國更是只用了一個師級部隊就攻佔巴格達。
簡單說,當雙方軍隊相差一兩個世代,現在代表的意義已經是幾乎無傷了。所以問題早就要轉為如何達成這種差異,而不是幻想如何挖地道跟全民皆兵,等強大科技的敵軍願意陪你玩城鎮跟叢林戰。人家沒事何必陪你玩這種遊戲?
讓我們看待現代經濟的層面,全球化加速分工,經濟已經不是只看單純的生產,貿易線、產業鏈等等都很重要。如果一個國家加入了這個全球體系,輕啟戰端等於經濟自殺,除非你真的打算讓國家整體倒退數十年,不然自殺並非戰略選項。
若面對不在這個經濟鏈的國家,那麼科技強國根本就沒有必要開戰,光是海空封鎖跟轟炸,就可以讓這個國家失去其戰略計畫的任何意義。讀者一定有疑問,不在這個經濟鏈,但是地理位置等很重要的怎麼辦?很簡單,打代理人戰爭就好,落後國家一定可以找到願意投靠強國的勢力,給錢給武器,只要維持住強國在乎的任何戰略目標就好,管他是貿易線穩定還是軍事基地或是地緣政治需要。
而就以文化面來說,現今世界上各大勢力,不存在一個能夠全面承受戰爭多年的國家。美國打的是海外戰爭,而且這二十年來強度都不高,國內厭戰情緒大概十年就到頂點。就算是烏克蘭近年的衝突,俄羅斯也沒到國家動員的程度,而且表面上是完全沒有軍事介入。
也就是說,除非這個地方一窮二白,再把這個地區的人封鎖,連跑都沒得跑,沒人想跟強國衝突的。現在還能找到什麼強烈支持戰爭的文化背景國家?也不是沒有,若不是中國這種幾十年沒打仗的國家,就是長期處在衝突中的中東與西非地區。但說實在的,非洲的幾個衝突點對目前世界主要局勢影響很低,中東的代理人玩得很夯,中國則是人民根本沒有開戰權力,也就是在政治上,這些地方發出的聲音幾乎是沒有意義的。
最後,從這以上兩點就可以歸納出,現代戰爭需要的後勤,也就是軍事上能否支持的科技力量跟經濟實力,在開戰前夕早就可以確定。你不可能在全世界毫無所悉的情況下,提高戰備等級,移動數萬大軍跟各式海空軍力,瞬間發起突襲而不被人知。身處全球化經濟圈中的各國,打仗既沒有實際利益,又不可能靠突襲製造既成事實,戰略上本就該優先制定厚植國力的基本政策。
也就是在政治上,小國的最佳戰略觀念就是,如何在經濟上卡住全球經濟鍊中的一環,而在文化上則是培養國民正確觀念,不畏戰也不懼戰。大國想要開戰,需要的是製造輿論,避免其他強國介入,能夠在不開啟正規戰爭的前提下,威脅逼迫其他國家就範。
就以台灣來說,把戰爭的資訊透明化最好,國民不是笨蛋,是長期受到軍事義務役的影響,加上媒體聳動的報導,讓人錯估實際狀況。並不是只有戰與不戰兩種可能,在兩者之間有太多可能性了,更何況以台灣的角度來說,沒有軍事作戰,心理戰早就開打幾十年,到現在都還沒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