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不是你太敏感,是他們還沒意識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記得好幾年前自己還在某個組織擔任幹部時,一位工作同伴不只一次在大家工作分配完之後,轉過來對我說: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OOO,可以問XXX」。
第一次時,我愣住了,「沒來由地為何冒出這句?」我感到困惑。但又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在討論過程中散發出需要人協助的訊息,才讓這位同伴有這種預設。
於是終於在某次他再度說出:「如果你不曉得...」打斷他,並問:「有什麼原因讓你覺得我應該不知道要怎麼做這件事呢?」換他頓了幾秒,回:
「其實沒有啦...」
瞬間一股情緒上來,我沒好氣地接話:「那對我就不需要這樣講!」
這位同伴的確之後沒再對我說出類似的句型,但我開始從別人口中聽到他用「太敏感」、「控制慾很強」等辭彙來描繪我。
Sara Sanford 在這支 Ted Talk 中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她公司的主管很樂意多聘一些女員工,但從不認真聽女性同仁簡報,或即使她——一位女性員工——多次積極地向主管提案,主管(作為觀眾我真地不明白為什麼)竟直接忽略,仍徵詢男性同仁關於「如何招募更多女性員工」的意見,進而直接採納。
「我想知道,這麼多長時間工作、帶著自信開展事業的女性人才,進入職場後卻一個個變得自我懷疑,甚至說出:『這應該是我的問題吧。』這句話,這樣的現象是怎麼發生的?發生的進程是什麼?職場不是應該對女性更友善了嗎?」[原文見下方*1] Sara 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
她也引用 Fortune 雜誌到各企業做的一項調查。「不討論專業或工作能力,而針對人格的批評 」如:「注意你的語氣!」,女性受到人格批評的比例為75%,男性則是2.4%。[原文見下方*2]
經過許多研究與調查,Sara 成立了Gender Equity Now,並與華盛頓大學共同創設了全美國第一個「性別平等認證」(standardized certification for gender equity )
https://thinkgen.org/gen-certification
雖然她沒有在 Ted Talk 裡談那麼多 Gedner Quity Now 的營運內容,但我自己前往了解後,可以分享一點觀察:
  • 大部分女性若關心一間企業是否性別友善,會上網用關鍵字搜尋,這個認證便可以客觀證明這間公司的性別友善政策不是講好聽的,是玩真的!
  • GEN 不提供「教育訓練(traning)」,提供「工作坊(workshop)」。因為教育訓練仍是單一的「資訊餵食」,對於改變思維、改善行為的幫助相當不顯著。工作坊重在參與者的討論、表達、意見回饋、思考衝擊,較有可能帶來實質影響。
  • 協助調整組織文化。GEN設定了一些具體準則,並可為企業「健檢」,最後量身打造「改造計畫」,進而協助直行。
許多時候,我們各自「感到的不舒服」,其實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共同經驗。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沒有資源或心力來登高一呼、採取行動,或更全面地對抗。
回到文章最前面提到的例子,若同樣的經驗再次重來,或許自己不會只回應:「那對我就不需要這樣講!」而是會於會後,嘗試與這位同伴有更多經驗性的對話。性別之間不應對立,而應合作。對他人的尊重不是天生的,也很難有絕對的標準,我們能做的,或許是不放棄溝通,並不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嘗試各種方法。
[*1] “wanted to know how so many talented women who worked long hours and started their careers with confidence all became trained in this kind of self-doubt that makes them say, "It's probably just me." How was that still possible? Aren't things getting better?”
[*2] ’ “Fortune” magazine reviewed performance evals across industries. And found that criticism like this related to personality, ["Watch your tone!"] but not job-related skills, appeared in 71 of the 94 yearly reviews received by women. Of the 83 reviews received by men, personality criticism showed up twice.'
「personality criticism」意思最接近的中譯應該是「人身攻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6年年中,我寫下《「性」其實不只是「生殖器」而已,它牽涉到非常多的「___」》發表在自己的臉書帳號。獲得了驚人的迴響,許多甚少聯絡的臉友甚至留言分享自己的經驗,更有好幾位傳私訊詢問令他們「害羞」的問題。 那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暢談性事和對於性的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仍需極大的勇氣。
最近剛好與朋友討論「口交」這件事,她說她不是很習慣,也談不上喜不喜歡,不過她想知道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協助她技巧更好一點。我回答她的第一句話是:「心理建設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性」其實不只是「生殖器」而已,它牽涉到非常多的「認知」。
2016年年中,我寫下《「性」其實不只是「生殖器」而已,它牽涉到非常多的「___」》發表在自己的臉書帳號。獲得了驚人的迴響,許多甚少聯絡的臉友甚至留言分享自己的經驗,更有好幾位傳私訊詢問令他們「害羞」的問題。 那時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暢談性事和對於性的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仍需極大的勇氣。
最近剛好與朋友討論「口交」這件事,她說她不是很習慣,也談不上喜不喜歡,不過她想知道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協助她技巧更好一點。我回答她的第一句話是:「心理建設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性」其實不只是「生殖器」而已,它牽涉到非常多的「認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前陣子,諮商師問我要不要聊聊職場的事,我說了這陣子在職場上的一種不適感。 這不適感的強度是中上,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多,沒有好轉的跡象。 內在經常很喪,外在演員的工作總是超負荷。 我: 我有一個同事很積極,很熱情,但跟他在一同個空間,我很不舒服,我不知道為什麼。 諮: 妳要不要再多說一點
Thumbnail
蘇佳民佳言佳茗: A公司從近年做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發現,主管們在面對專業領域上挑戰或問題處理的「決策能力」表現都不錯;但,在面對員工問題或反應的管理作為上,員工的調查結果的回饋看來就非如此(如主管是否能有效地溝通?是否充分了解員工的想法?是否願意接納員工不一樣的意見,鼓勵公開討論,以做為決策參考等?
Thumbnail
在職場中,遇到人身攻擊的情況並不罕見。本篇文章分享了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從被攻擊者、攻擊者和上層主管的角度出發,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與上司溝通、改變建議的方式、尊重他人的觀點、並學會平靜地面對無法改變的事。
Thumbnail
一個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認為要讓女性在職場上表現自信、自主,就需要像男性那樣表現出強勢、有攻擊性。然而,這種觀念並不正確。自信和自主不是由於表現出攻擊性而來的,而是來自於自我價值的認知、自信心的培養,以及對自己能力的信任。
Thumbnail
「 我想請問你,在現場如何處理「別人情緒」爆發,自己如何能打開自己的保護基制?」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收到諸如上述各式各樣的問題。 比較沒經驗的時期,我常常會滿腔熱血的幫忙,可是..................
〈你工作時「真誠」嗎?〉這篇文章用對話的形式分享貝伯森學院副教授蒂娜.奧佩,與Podcast 節目《職場女性》的主持人艾美.伯恩斯坦、莎拉.葛林.卡麥可,和妮可.托瑞斯一同探討女性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真誠與不真誠。
Thumbnail
在職場中,不公平待遇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現象。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情緒勒索,或者冷漠不友善的語言對待, 這讓我們感到無助和受傷。尤其是遇到溝通不良的直屬主管, 就像親密關係中一樣令人受傷, 如何可以轉換逃離這種負面情緒
Thumbnail
我很直白地指出了,對方就是個充滿性別刻版印象與歧視的人。 事件發生在我和那位不放棄跟他和睦共處的同事從聚餐地點走回辦公室的路上。其實在吃飯前,大概就預料到氣氛應很難熱絡起來,因為無論是工作事務的合作,還是私下相處的閒聊,我都明顯感覺到自身與對方的不契合。
Thumbnail
是否你也曾在找某些職位工作時,下意識避開某些行業別或職務內容呢? 這樣表示有歧視的意味存在嗎🤔️? 歡迎一起討論!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前陣子,諮商師問我要不要聊聊職場的事,我說了這陣子在職場上的一種不適感。 這不適感的強度是中上,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多,沒有好轉的跡象。 內在經常很喪,外在演員的工作總是超負荷。 我: 我有一個同事很積極,很熱情,但跟他在一同個空間,我很不舒服,我不知道為什麼。 諮: 妳要不要再多說一點
Thumbnail
蘇佳民佳言佳茗: A公司從近年做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發現,主管們在面對專業領域上挑戰或問題處理的「決策能力」表現都不錯;但,在面對員工問題或反應的管理作為上,員工的調查結果的回饋看來就非如此(如主管是否能有效地溝通?是否充分了解員工的想法?是否願意接納員工不一樣的意見,鼓勵公開討論,以做為決策參考等?
Thumbnail
在職場中,遇到人身攻擊的情況並不罕見。本篇文章分享了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從被攻擊者、攻擊者和上層主管的角度出發,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與上司溝通、改變建議的方式、尊重他人的觀點、並學會平靜地面對無法改變的事。
Thumbnail
一個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認為要讓女性在職場上表現自信、自主,就需要像男性那樣表現出強勢、有攻擊性。然而,這種觀念並不正確。自信和自主不是由於表現出攻擊性而來的,而是來自於自我價值的認知、自信心的培養,以及對自己能力的信任。
Thumbnail
「 我想請問你,在現場如何處理「別人情緒」爆發,自己如何能打開自己的保護基制?」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收到諸如上述各式各樣的問題。 比較沒經驗的時期,我常常會滿腔熱血的幫忙,可是..................
〈你工作時「真誠」嗎?〉這篇文章用對話的形式分享貝伯森學院副教授蒂娜.奧佩,與Podcast 節目《職場女性》的主持人艾美.伯恩斯坦、莎拉.葛林.卡麥可,和妮可.托瑞斯一同探討女性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真誠與不真誠。
Thumbnail
在職場中,不公平待遇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現象。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情緒勒索,或者冷漠不友善的語言對待, 這讓我們感到無助和受傷。尤其是遇到溝通不良的直屬主管, 就像親密關係中一樣令人受傷, 如何可以轉換逃離這種負面情緒
Thumbnail
我很直白地指出了,對方就是個充滿性別刻版印象與歧視的人。 事件發生在我和那位不放棄跟他和睦共處的同事從聚餐地點走回辦公室的路上。其實在吃飯前,大概就預料到氣氛應很難熱絡起來,因為無論是工作事務的合作,還是私下相處的閒聊,我都明顯感覺到自身與對方的不契合。
Thumbnail
是否你也曾在找某些職位工作時,下意識避開某些行業別或職務內容呢? 這樣表示有歧視的意味存在嗎🤔️? 歡迎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