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誌:《青年變革者 : 梁啟超 1873–189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一次看見書本名稱,以為是印刷出錯:1873-1898?才廿多年,梁啟超(1873-1929)不是如此「短命」嗎?後來知道《青年變革者 : 梁啟超 1873-1898》(《梁啟超》)是作者的三部曲巨構(自序第5頁)的第一部,涵括梁啟超出生至1898年間的人生足跡與事業作為,已經是超過380頁的磚頭書。
書這麼厚,所為何事?梁啟超及其變革事業當然是著作主軸,但旁枝記錄也極多,劈頭就是還原梁啟超成長地,19世紀末廣東農村市鎮風貌背景氣氛,極為細緻繁複。整本《梁啟超》旁枝太多太旁鶩,卻又因此趣味濃郁。例如梁啟超的家族成員、同窗友好、官場敵友等都有名有姓露面一下。還有上海《時務報》的誕生與停刊、百日維新期間有甚麼名目奇特的奏摺、以致梁啟超整個考取功名的過程,由鄉試到上京赴考,試場的鋪陳細節、小道八卦、當時科舉名人(好比香港公開考試的5星狀元會被注目訪問)等等……我曾經懷疑,真的需要如此鉅細無遺?
然而到了「公車上書」這種大事,詳盡記錄就變得不可或缺,例如康有為究竟是「公車上書」的核心人物或者原來言過其實,就要疏解考證一下,愈細緻愈精彩。
還原脈絡之後,梁啟超這位樞軸式人物(葛兆光推薦語)變得更為立體,例如其優點缺憾,亦了解他身處的時代,如何既制約他也成全他。
由於其「變革者」光環,多年以來總覺得梁啟超是「忠」的,他肯定被保守派人士拖了後腿,令戊戌維新飲恨。但梁啟超;並其維新同路人,本質上是一群能夠挑起維新大樑的將相之才嗎?例如書中多次提到,梁啟超雖然見多識廣,然而對西方學術思想的了解,同一時空的嚴復(1854–1921)就遠在他之上。諷刺的是,在《時務報》擔任主筆,侃侃而談如何向西方學習、革新國家面貌,並且成功帶動輿論風潮的,是梁啟超,嚴復這方面的影響力明顯遜色。作者提及1897年嚴復寫給梁啟超一封21頁的信扎(225頁),附上事件前因後續,突顯這時期梁啟超;甚至是那一代知識份子面臨的挑戰:對新知識活剝生吞,追求甚殷,卻不甚理解當中意味(217–229頁)。
其他維新同路人呢,例如其師康有為及其友譚嗣同?《梁啟超》用上不少篇幅描述他們。譚嗣同晉身軍機章京(1),成為體制內一員,雖有膽識,但閱歷所限,加上時日太短,未能有所作為。談及康有為,筆鋒「似乎」就有點尖銳及不客氣了。作者描述的康有為,精力充沛,感染力驚人,但性格狂狷,自以為是,加上後期展現的權力慾,根本成不了一個有領導才能及協調能力的改革領袖。綜合觀之,可以說:梁啟超及一眾維新同路人,不是甚麼超級英雄,《梁啟超》誠實地把他們「帶回人間」。他們無疑才華出眾,可惜未有足夠的能耐魄力,成就他們心目中的巨變。
今時今日,重溫梁啟超及其師康有為的性格弱點、改革觀、並其背後的《公羊學》傳統,事後孔明,當然可以「正確無誤」地指出當中虛妄、不足、誤導,並可「準確」月旦師徒二人種種錯失。然而,康梁兩師徒帶動之討論批判風氣,即使放諸今日中國,仍然不覺落後百年,因為舉國上下依然千瘡百孔,需要有心人振聾發聵。
2020年今天,泱泱大國容得下康梁師徒兩張大嘴巴嗎?
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告終,譚嗣同等人命喪刀下,康梁逃命遠走,但這些事跡,還未曾在這一冊敘述,要等候下一冊才細緻闡述。未知第二冊何時出版,我只覺得作者許知遠有點瘋癲,細節如此多而密集,歷史場景還原度如此高,他究竟要把自己藏匿在圖書館多久?
註:
(1) 《章京》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hk/章京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間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甚麼不能穿鑿附會到「國家安全」嗎?日後《國安法》實施,恐怕會以國家安全為由,壓倒無罪推定,寧枉毋縱,造成冤案連連。
兩個時代的作者,都深愛這個城市,或察覺城市的陰暗,為之著急;或憂患民間的淪喪,為之立志。
將來唱一首香港的歌,恐怕只能仿傚《一起》,一字不提這塊土地,惟靠心領神會。
《極》的社會觸角,毫無疑問超越不少昔日及同期作品。
《曾路得+四月之聲》與後來的《赤道》都是先行者,設身處地,我們不一定比他們更出色。
《齊唱新歌》興起,基督教歌曲從此不再自我感覺良好,觸及教堂內外的社會張力,並且竭力用「自己的聲音」譜出來、填出來、唱出來。
有甚麼不能穿鑿附會到「國家安全」嗎?日後《國安法》實施,恐怕會以國家安全為由,壓倒無罪推定,寧枉毋縱,造成冤案連連。
兩個時代的作者,都深愛這個城市,或察覺城市的陰暗,為之著急;或憂患民間的淪喪,為之立志。
將來唱一首香港的歌,恐怕只能仿傚《一起》,一字不提這塊土地,惟靠心領神會。
《極》的社會觸角,毫無疑問超越不少昔日及同期作品。
《曾路得+四月之聲》與後來的《赤道》都是先行者,設身處地,我們不一定比他們更出色。
《齊唱新歌》興起,基督教歌曲從此不再自我感覺良好,觸及教堂內外的社會張力,並且竭力用「自己的聲音」譜出來、填出來、唱出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 活在哪個時態,是自己的決定 By 游朝凱   沒想到第一本讀的游朝凱的書不是<內景唐人街> 而是這本<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讀之前就聽說過 讀者對他的書評價大多很兩極 讀完就可以理解了 這不是很典型的閱讀性、娛樂性高的科幻小說 而是更抽象的、曲線感的科幻小說
Thumbnail
《環南時候》敘述陳耀華與失憶的父親陳保定在環南市場相依為命,但無法互相理解與關心,直到俞康敏時隔三十年來訪,在因緣際會下,陳耀華穿越回1991年五月的環南市場,成為劉永輝,打入了俞康敏、陳保定與張安健之間,結拜成為「環南四少」。 (內文有雷與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因為朋友紛紛推薦《時光隊伍》,所以我也趁著 E-coupon 之便買了一本。買來以後,總覺得不忍心往下看.....
Thumbnail
昔,容才瀚、陳美章、李奮晉、黃動熟、康許章為訓導⋯⋯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這本書的進度,目前只看到有一段插敘寫明武宗朱厚照的部分,就是那個皇帝不當愛給自已封將軍的奇葩,雖然明朝奇葩皇帝多了去了。 這段之前講的是張居正還在世的故事,還正常的的萬歷,其實我一直覺得他很正常。 我在看書的時後有一種感覺,萬歷一直把張居正當一個爸爸,因為他老爸死的早,媽媽又一直讓他乖乖聽張居正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華太平家傳》作者朱西甯,1980年起筆,七度易稿、九度起筆,十年之間完成五十五萬字,1998年三月二十二日離世,全書未竟。我手邊的版本是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二刷。 文中第一人稱華太平,至少是第三代基督徒,行文之間,鋪張飽滿對父祖叔的孺慕之情、深深思念。從一個小屁孩的眼光,以仰望、平視的角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 活在哪個時態,是自己的決定 By 游朝凱   沒想到第一本讀的游朝凱的書不是<內景唐人街> 而是這本<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讀之前就聽說過 讀者對他的書評價大多很兩極 讀完就可以理解了 這不是很典型的閱讀性、娛樂性高的科幻小說 而是更抽象的、曲線感的科幻小說
Thumbnail
《環南時候》敘述陳耀華與失憶的父親陳保定在環南市場相依為命,但無法互相理解與關心,直到俞康敏時隔三十年來訪,在因緣際會下,陳耀華穿越回1991年五月的環南市場,成為劉永輝,打入了俞康敏、陳保定與張安健之間,結拜成為「環南四少」。 (內文有雷與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因為朋友紛紛推薦《時光隊伍》,所以我也趁著 E-coupon 之便買了一本。買來以後,總覺得不忍心往下看.....
Thumbnail
昔,容才瀚、陳美章、李奮晉、黃動熟、康許章為訓導⋯⋯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這本書的進度,目前只看到有一段插敘寫明武宗朱厚照的部分,就是那個皇帝不當愛給自已封將軍的奇葩,雖然明朝奇葩皇帝多了去了。 這段之前講的是張居正還在世的故事,還正常的的萬歷,其實我一直覺得他很正常。 我在看書的時後有一種感覺,萬歷一直把張居正當一個爸爸,因為他老爸死的早,媽媽又一直讓他乖乖聽張居正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華太平家傳》作者朱西甯,1980年起筆,七度易稿、九度起筆,十年之間完成五十五萬字,1998年三月二十二日離世,全書未竟。我手邊的版本是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二刷。 文中第一人稱華太平,至少是第三代基督徒,行文之間,鋪張飽滿對父祖叔的孺慕之情、深深思念。從一個小屁孩的眼光,以仰望、平視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