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英利《教室外的五堂藝術課》~走出戶外,為了活著

2019/03/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布施英利《教室外的五堂藝術課》 共鳴讀書筆記 from Jinna Sun
【共鳴讀書 no.117】~走出戶外,為了活著
布施英利,《教室外的五堂藝術課》(如果出版,2014) (日文原書2002)

步入中年,友朋見面最常聊的就是健康與養生,的確深刻感受到「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這句話。但是這個「動」應該怎麼動法?
於是我想應該讓我們以終為始,回到「活」這個字。「活」的目的是什麼?想要「活」出什麼樣的面貌?
啊哈,答案就出來了!
沒有人不想活得精彩、活得深刻、活得「美美」的。
一路鋪梗到這裡,到底與布施英利的這本書有啥關連?
是的,既然是「共鳴筆記」,看書的角度就要與己相關,看出自己的關切,看出自己的觀點。要「活」就要「動」,從「動」獲得「美」。
布施英利把「動」(motion) 與情「感」(emotion)連結在一起,
唯有「動」才能點燃內心某種感受,而不斷去鍛鍊感受力的敏感度,才能產生樂趣與愉悅加倍的「美感」。
因此布施英利主張,培養美感,請移動到戶外,向大自然學習。

作者另一本暢銷書是《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他完全不建議用任何繪畫技巧來訓練孩子的美學素養,唯有在大自然中觀察、描繪、動手、體驗、感受,人們才能讓自己在大自然的洗禮下,驚艷於從美感而獲得的狂喜與悸動。
布施英利在《教室外的五堂藝術課》建議幾個觀察自然的場合:
向戶外的「光」掌握「時間」,
走入「森林」學習「空間」與「秩序」,
向「海洋」感受「動態」的魅力,
去「露營」體會「形與色」的關係,
最後一堂課有點扯,
跟他自己「解剖學」的背景有關,居然鼓勵大家採集屍體,觀察與解剖(!)
正面直視死的世界,才能超越死亡,認知生的意義與生命的可貴。
因為以大自然為師,才有機會親身面對與體會,於是,活著要有感,隨時感動,大笑大樂,不論人生短短幾個秋,都活得美美、活得深刻。
不禁為大多數禁錮在依然是集體管理思維的年輕孩子們,感到悲傷。
要讓美感有感,看來先想辦法讓孩子們
活得像個人吧!
139會員
104內容數
盡信書不如共鳴,在字裡行間覺察自己。 一種幫助您有感閱讀且共鳴產出的高效讀書筆記法。 請至此處雲端連結下載空白表格檔案❤️:https://reurl.cc/NXld26 邀約分享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