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伊甸——談《湯姆的午夜花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成長是人類最奧妙的事情之一。甚麼叫成長?從嬰孩長大到成人,還是從少不更事到成熟待人?有人說成長只是衰老的另一種說法,人打從二十五歲起,就已經停止成長,並且慢慢步入衰老的階段。無論是哪一種說法,成長都跟時間和空間密切關連,而在成長的階段之中,由孩童步入青春期最令人感到無所適從。少年人如何認識正在急促轉變的自己呢?如何自處,又如何跟別人相處呢?這種種都是少年成長時期重要的課題。被兒童文學家羅威(John Rowe)讚譽為二戰以來的唯一大師手筆,獲二零零七年英國卡內基獎的英國作家菲利帕.皮亞斯(Phillippa Pearce)的《湯姆的午夜花園》(Tom’s Midnight Garden)告訴我們,成長的生活猶如人在伊甸園(Eden),按聖經的記載,伊甸園是上帝安置人的樂園,是淨明無罪的地方,與此同時,亦是一個多變而令人徨惑不安的地方。伊甸裡的蛇就是使人產生懷疑和不安的象徵,人要在這個伊甸裡學習自處和跟別人相處,同時學習辨別和自決。步入青春期的少年人都會對人生中許多價值觀產生懷疑,特別對成人的話感到焦慮與反感。他們開始想掙脫成人的束縛,在跌跌碰碰中尋找屬於自我的價值。這時候,他們便會進入那個在午夜的神祕伊甸。湯姆的成長故事正正就是在午夜發生的。

黛博拉·科甘·特克 (Deborah Cogan Thacker)和尚.韋柏(Jean Webb)認為真實和奇幻界線間的模糊界線,能帶來一種掙脫與不安定感 (註)。正正合適放在成長小說之中作為場景的設定。湯姆因弟弟彼得感染痲疹,原訂在自家花園建樹屋的計劃不得不擱置了,而暫住到姨媽的公寓裡,是沒有花園的,更使湯姆感到額外的不爽。公寓的屋主是個叫巴瑟羅米歐的老太太,給人的印象是個不喜小孩的怪婆婆,而她的公寓裡掛著一座老爺鐘,每到半夜就會敲響十三下,這使湯姆感到莫名的好奇心,因為它敲了不該有的第十三下鐘聲,使湯姆發現公寓小後院原來藏著一個美麗的祕密花園。他在花園裡結識了女孩海蒂,跟著的日子,湯姆每逢午夜便到花園跟海蒂玩耍,回到房間,卻驚覺時間只過了一會兒,但海蒂的時間卻比他的過得快很多,甚至在湯姆短短的暑假中,就長大成為亭亭玉立的少女。

皮亞斯塑造這個午夜花園,藉兩位主角——湯姆和海蒂——的時空交錯,引出一個甜美中又帶點苦澀的課題,那就是成長。

老爺鐘擺上刻上《啟不錄》第十六章的「時間不再」,象徵揮別一個舊時代,預備迎接一個新天新地的年代。作者巧妙運用花園與老爺鐘,串聯聖經的第一卷書《創世記》和最後一卷書《啟示錄》,暗示相較身體上的成長,我們更需要瞭解及關心孩子心靈上的成長,因為那是超越時空限制的。湯姆闖入的午夜花園,不是別人的,正正就海蒂——童年的巴瑟羅米歐太太——的夢境。巴瑟羅米歐太太幼年雙親早喪,寄居在嬸嬸家受盡她的白眼,幾個堂哥跟她的年紀相差一段距離,因此,她慣了自製空間來自娛。在第十章「遊戲和故事」中,海蒂跟湯姆初見面時,就自稱「公主」,她又會替人和事編造故事來跟湯姆分享。這些都反映海蒂為何形成孤獨的性格,幸得湯姆「亂入」夢境,使她在回憶之中得著一份難得的情誼。

「時間」的確是本書的一個重要主題,然而我認為讀這小說又不必拘泥於時間的錯置上,因為孩童和少年人對時間和空間都沒有成人那麼執著,這也是湯姆在花園之中跟海蒂玩耍而完全沒有覺得違和的原因。儘管他曾一度懷疑海蒂是鬼,以及對自己不能被芯園裡其他人看見不明所以。他反而像個偵探一樣,蒐集資料去瞭解海蒂的身世。冒險是長成的一種重要標記,缺乏冒險精神使成長變得空洞乏味。冒險的世界是要由冒險的人自我創造的,裡面自有數不清的不確定因素等待冒險者發掘,他要不懼艱險,想方設法克服困難,跨越險阻,在過程中不知不覺成長。孩子閱讀這本小說,都需要抱持這份精神,成人無需向他們「解話」,又或者老是問他們從故事學懂甚麼道理,反而讓他們多一點發問與尋索,就像湯姆向姨丈發問甚麼是時間一樣。其實湯姆已經不斷尋求解答,姨丈一味以成人的角度回應於少年人而言,是沒有意義的。

我認為《湯姆的午夜花園》基本上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至八章是「闖進伊甸」,湯姆穿過通往後院的門,闖進巴瑟羅米歐太太童年的夢,打破時空的限制,體驗時間的跳躍,同時進入一種成長的徨恐(湯姆離家的孤獨與海萬幼年喪親的孤獨)。在寫給弟弟彼得的一封信裡,湯姆發問甚麼是時間,時間這玩意對少年人來說,充滿了神祕感。我們或許在少年時期,都喜歡跟朋友玩時間囊的遊戲,把願望或祕密寫在紙條上,把紙條卷好塞進樽子或盒子之中,待若干年後再一起打開時間囊,看看歲月在各自身上留下怎樣的痕跡。湯姆當下的成長經驗,就是巴瑟羅米歐太太成長的回憶。回憶本屬於過去,但對老年人來說,成長時期塑造了他們的人生,儘管在時空上是過去了,但在精神上,是永恆的,會在夢境中不斷重生。

第九至十七章是「成長的印記」。海蒂跟湯姆透過角色扮演、創作故事和分享祕密來排遣孤獨,他們也享受爬樹的樂趣,爬樹可以寓意渴求成長的一種冒險行徑,樹本身亦意味著生命,海蒂從樹屋上跌下來受傷,是成長的必修課,試問哪個人不曾在少年時期受過傷?縱然痛楚,但沒有比痛楚更能使人更快成熟。少年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傷,能使他們避免困在焦慮與困惑的囚籠裡。

第十八至二十六章是「成長的祕密」,海蒂受傷之後,湯姆有一段時間不能跟她見面,再見面時,海蒂已經亭亭玉立,湯姆對時間的流逝感到不可思議,決定要解開這個時間之謎。他從老爺鐘擺上的《啟示錄》經文經歷「時間不再」,短促而多變的少年時期,總叫人又愛又恨。湯姆透過海蒂留給他的溜冰鞋明白到他們在時空交錯的一點上相遇,而這一刻亦會很快悄然流逝。海蒂跟小巴帝邂逅而忽略湯姆,使他意識到成長既甜美亦殘酷。在「溜冰」這一章裡,海蒂和湯姆走到教堂的一座懷念一位仕紳的紀念碑,上面刻著「與永恆交換時間」,這句話告訴湯姆和少年讀者,過去了的時間會進入永恆,成為回憶。

第二十七章是最終章,也是整部小說的結語。在二十六章裡,湯姆要準備回家而來不及告別海蒂,他在最後一刻大喊海蒂的名字,驚動了在睡夢中的巴瑟羅米歐太太。當他準備向老太太道歉之際,才發現面前的老太太,就是花園裡的小海蒂。老太太在最後一章跟湯姆和盤托出她的童年,他們最後的擁抱既是向童年的海蒂作正式的告別,也是對湯姆成長的一次加冕。

《湯姆的午夜花園》記錄了孩子步入青春期的成長足印,令我想起一個叫《桑菲力安》的故事,故事講述小女孩凱西在成人眼中是個問題兒童,她只有一個朋友,就是玩偶桑菲力安。在一次意外中,她丟失了桑菲力安,尋找良久,終於被一位叫雷恩夫人找到了,夫人卻發現桑菲力安就是她兒時丟失的玩偶,玩偶經歷戰事而幾番落入到不同的主人手上,直到成為雷恩夫人的玩伴。桑菲力安是凱西的,也同樣是雷恩夫人的靈魂伴侶,它沒有被時空限制而喪失價值,更是不同年代的孩子成長的記憶,甚至成為兩代人的精神連繫。成長令人改變,而成長的記憶卻能鮮活永存,幫助我們踏上生命中的新一頁。《湯姆的午夜花園》就擁有這種力量。

註:黛博拉·科甘·特克 、尚.韋柏,《兒童文學導論: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天衛,2005),頁19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83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鄭子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人認為小說是寫得好的故事,有些人則認為小說是故事加上許多技巧,有些則認為小說的本質就是虛構。我比較喜歡法國文學評論家阿貝爾.謝瓦萊(Abel Chevalley)的說法: 小說就是用散文寫成一定篇幅的虛構故事。
我建議學校圖書館多購入不同類型的小說,不要過度審查過濾,不僅如此,還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小說,邀請作家或評論家到校跟同學分享交流,從小說中建構另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想像世界,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為這個地方締造更好的未來。
坊間教寫作的書都集中教導技巧,而我的寫作班當然也會指導技巧,但同時,我也希望學生一邊學寫作,一邊尋找自己。有位學生告訴我,上我的課最喜出望外的,是學寫作時能夠先學習突破自己,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而這方式也就是作者塑造自我形象的方式。
把別人的創作一字不漏地搬字過紙,是賊無疑,而這種賊,非獨偷了別人的文字,更偷了別人的靈魂,硬生生塞進自己的臭皮囊裡,是用自己的喉嚨發別人的聲音,不只可恥,更是可怖。
孩子說寫作缺乏靈感,其實並非想不到寫甚麼,而是不知如何開始寫。拿起筆桿,不知從何說起。古時候的文章專家,認為一篇好的文章,要做到「鳳頭、豬肚、豹尾」。只要孩子想像一下,一隻有鳳冠、豬身而加上一條豹尾的,根本是頭怪獸,而這怪獸偏偏能引人注目,就明白好的文章是要特立獨行,擲地有聲。
作家不是為人解決問題,而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現在的人都希望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解決問題,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只會使世界退步、萎縮。
有人認為小說是寫得好的故事,有些人則認為小說是故事加上許多技巧,有些則認為小說的本質就是虛構。我比較喜歡法國文學評論家阿貝爾.謝瓦萊(Abel Chevalley)的說法: 小說就是用散文寫成一定篇幅的虛構故事。
我建議學校圖書館多購入不同類型的小說,不要過度審查過濾,不僅如此,還要鼓勵學生多閱讀小說,邀請作家或評論家到校跟同學分享交流,從小說中建構另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想像世界,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為這個地方締造更好的未來。
坊間教寫作的書都集中教導技巧,而我的寫作班當然也會指導技巧,但同時,我也希望學生一邊學寫作,一邊尋找自己。有位學生告訴我,上我的課最喜出望外的,是學寫作時能夠先學習突破自己,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而這方式也就是作者塑造自我形象的方式。
把別人的創作一字不漏地搬字過紙,是賊無疑,而這種賊,非獨偷了別人的文字,更偷了別人的靈魂,硬生生塞進自己的臭皮囊裡,是用自己的喉嚨發別人的聲音,不只可恥,更是可怖。
孩子說寫作缺乏靈感,其實並非想不到寫甚麼,而是不知如何開始寫。拿起筆桿,不知從何說起。古時候的文章專家,認為一篇好的文章,要做到「鳳頭、豬肚、豹尾」。只要孩子想像一下,一隻有鳳冠、豬身而加上一條豹尾的,根本是頭怪獸,而這怪獸偏偏能引人注目,就明白好的文章是要特立獨行,擲地有聲。
作家不是為人解決問題,而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現在的人都希望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而不是解決問題,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只會使世界退步、萎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孚杜里近來發現家裡似乎有個秘密,伴隨耳熟能詳的古老吸血鬼怪談而來。 究竟那是騙小孩的童話或是真有其事,他知道自己必須一探究竟。 ※封面經文取自以賽亞書59章9節 - 指望光明,卻行幽暗。 ※本文為文友活動的娛樂微腐向小故事。 ※故事指定TAG:人工智能、存在、墳墓。 ※素材來源:Canva
童年、中年、老年,如同時間之河在空間長廊中緩緩流淌,每一個步伐,皆是一段旅程,我們在這條漫長的走廊上,走向未知的終結之門。 沿途,青春的花朵盛開,隨著季節變換,漸漸凋零,我們欣賞著生命的美麗瞬間,也目睹它不可避免的消逝。 當詭異的樂聲響起,心靈隨之悸動,彷彿遙遠的星辰在耳畔低語,與那遙不可及的生
Thumbnail
小樹想著:「我還能長得多高?我想了一遍又一遍。」熟齡我們應該更有感了,為了長大長高,一直努力著接受所有的磨練,那還要長多高呢?外在名利的追求絕對是無止盡的,一定有其他更重要的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他們的靈魂居住於明日之屋,而你連在夢中,都到不了那個地方。」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葬送的芙莉蓮》從壽命長達數千年的精靈「芙莉蓮」的視角出發。「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她本對朝生暮死的人類毫無興趣,卻在勇者「欣梅爾」逝世後興起探索人類情感的念頭。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底蘊在於其將「永恆」的概念擬人化,並以此主導角色與情節的發展,從而能在深度與戲劇性之間取得平衡。
心理學上已經有指出,人的一生往往會跟童年有相當程度上的關係。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對於未來的人格形塑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於我而言,我的童年和探索脫不了關係,我的家庭位居於一個田野鄉村,一年四季都可以到處奔跑,春夏的時候宜賞花、捉蟲,秋冬的時候宜賞落葉、聽風看雲,對於充滿未知的世界,我的父母允許我們在附近
Thumbnail
在伊登,人活到三十歲便可以去死了,因為到了這個年紀,你已經看遍凡世所有奇觀,也經歷了人一生可以遇到的所有鳥事。 那是母親在我年幼時說過的一句話。很奇怪,比起她的其他教誨,又或者是她髮色的印象,這句說話更有力、更有色彩,像愛神聖殿裏刺下的黃金刺青一樣讓人不容忽視。 也大概因母親的緣故,我少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孚杜里近來發現家裡似乎有個秘密,伴隨耳熟能詳的古老吸血鬼怪談而來。 究竟那是騙小孩的童話或是真有其事,他知道自己必須一探究竟。 ※封面經文取自以賽亞書59章9節 - 指望光明,卻行幽暗。 ※本文為文友活動的娛樂微腐向小故事。 ※故事指定TAG:人工智能、存在、墳墓。 ※素材來源:Canva
童年、中年、老年,如同時間之河在空間長廊中緩緩流淌,每一個步伐,皆是一段旅程,我們在這條漫長的走廊上,走向未知的終結之門。 沿途,青春的花朵盛開,隨著季節變換,漸漸凋零,我們欣賞著生命的美麗瞬間,也目睹它不可避免的消逝。 當詭異的樂聲響起,心靈隨之悸動,彷彿遙遠的星辰在耳畔低語,與那遙不可及的生
Thumbnail
小樹想著:「我還能長得多高?我想了一遍又一遍。」熟齡我們應該更有感了,為了長大長高,一直努力著接受所有的磨練,那還要長多高呢?外在名利的追求絕對是無止盡的,一定有其他更重要的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他們的靈魂居住於明日之屋,而你連在夢中,都到不了那個地方。」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葬送的芙莉蓮》從壽命長達數千年的精靈「芙莉蓮」的視角出發。「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她本對朝生暮死的人類毫無興趣,卻在勇者「欣梅爾」逝世後興起探索人類情感的念頭。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底蘊在於其將「永恆」的概念擬人化,並以此主導角色與情節的發展,從而能在深度與戲劇性之間取得平衡。
心理學上已經有指出,人的一生往往會跟童年有相當程度上的關係。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對於未來的人格形塑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於我而言,我的童年和探索脫不了關係,我的家庭位居於一個田野鄉村,一年四季都可以到處奔跑,春夏的時候宜賞花、捉蟲,秋冬的時候宜賞落葉、聽風看雲,對於充滿未知的世界,我的父母允許我們在附近
Thumbnail
在伊登,人活到三十歲便可以去死了,因為到了這個年紀,你已經看遍凡世所有奇觀,也經歷了人一生可以遇到的所有鳥事。 那是母親在我年幼時說過的一句話。很奇怪,比起她的其他教誨,又或者是她髮色的印象,這句說話更有力、更有色彩,像愛神聖殿裏刺下的黃金刺青一樣讓人不容忽視。 也大概因母親的緣故,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