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起來,這是第五次閱讀這本書了。
還記得第一次在金石堂拿著這本書站在角落翻閱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個剛考上地方第一志願,趁著放長假未開學無所事事的高中新鮮人。當時正好有79折的優惠,回家後立馬跟父母開口,父母很爽快的就給了資金,直到現在依然清楚記著那時的一句話:
會想再重新翻閱一次,主要是想做一個對照,畢竟對於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的我,所有的東西都是新知。如今,拜讀過Learning How to Learn、Make It Stick等書籍,重新再回來檢視書中內容,看看會不會有新的啟發。
書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或者說是階段),分別是資料的瀏覽、處理、儲存、以及提取。在這之前,雖然作者簡介中多被關注的是律師身分,在引言中有提到在準備司法考試前是開授網頁設計及網際網路程式設計等課程,也因此在接觸到關聯式資料庫的資訊相關知識以後再回來翻閱,比較能體會書中說的“運用資訊處理技巧”。
第一次閱讀時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這部分,雖然不至於一個一個字讀,但也沒有過要以一組一組有意義詞彙讀,實際練習後在閱讀速度上有不少的提升。隨後還腦洞大開,想去書店嘗試一件事–—用速讀方法看速讀書學習速讀。
至於使用筆或是手指輔助指向,我想還是按照個人習慣為主,畢竟有一定的閱讀能力以後,看的範圍遠大於指向的範圍,反而會有一種被限縮的感覺。又或者把指向的地方從以字詞為單位→以句子為單位→以段落為單位,也算是一個變通的方法。至於幫助大不大,我認為還是取決於所讀的內容,例如小說、參考書、原文書等會使用大量文字去闡述一個觀念的書籍;反之,如果是需要仔細思考、數理相關的書籍,不如還是停下來好好動腦想過後再繼續看吧!
在這個階段簡單來說就是做筆記,只不過是採取心智圖的方式,著重在抓出代表段落或是整篇文章的關鍵詞,但是最重要的是關鍵詞之間的關聯!
心智圖可以說是貫穿整本書的要點,可是我卻不用它。我認為這部分的目的是需要理解書中的架構,然而每本書大多都有一樣東西: 目錄。因此整體大部分的架構已經呈現給讀者,至於小部分的內容還需不需要加以處理就因人而異了。對我而言,能夠記起來的我就不寫,寫不出來的...那就再回去看。
可以再分成兩個部分:
由於心智圖紀錄的是關鍵詞,那麼萬一詞跟詞之間沒有什麼關聯那該怎麼辦?很簡單,自己強迫讓他有關聯就好,所以一堆奇奇怪怪的口訣、故事就這麼產生了!比起被動接受訊息,這種方式偏向主動賦予意義,況且還是自己想出來的東西,相對來說印象也會比較深刻。
另外較重要的是定期複習,而複習的間隔是依照Hermann Ebbinghaus的遺忘曲線去做安排。不意外的,我也從來都沒有照著書中的方式執行過,因為我並不是一個那麼有紀律的人,可是我卻知道甚麼時候該複習:大概是都忘的差不多的時候。
重新拿起書來看並不是要全部再看一次,而是要確認哪裡還記得,哪裡已經忘了。
本書引言中提及記憶的重點在於資料處理的精細度,而非資料可以輸出的程度。因此前面階段做得好,自然就能隨時從大腦叫出想要的東西。第一次翻到這一章節時有點傻眼,沒了?真的沒了?畢竟我還是很期待能不能有什麼新奇的方法。
在多年後的今天如果要在這裡加點什麼,我想非測試效應莫屬吧!
簡單解釋即透過大量的考試來看看記住了多少。
會以這本書作為心得記錄,主要是大多數不錯的概念都在書中被提及到,有些偏向腦科學、有些偏向心理學,甚至在其他看似不相關的領域中也會有類似的身影浮現,雖然理論的部分比較冗長,偶爾還有天外飛來一筆的記憶術安插在裡面。因此,第一印象抓到的重點不外乎速讀、心智圖、記憶術。
至少在讀過這本書以前,拿到書我是直接從內容開始看起;而看過書之後,我改變了閱讀的順序。與其說是從書中得到了什麼,更應該說是開啟了通往下一本書的不歸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