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報導於:2018-02-04
編採:錢佳玥 責任編輯:鄭珮辰
啟萌教育在2016年3月成立,2017年8月甫創立位在復興北路上的實體學校。關於第一次參與雜學校展覽,創辦人Alice(侯采彤)表示,她是一個從機械系畢業的女生,在就學期間擁有豐富的教具製作、機構設計和出國交換經歷,讓她開始思考自身的專才與「教育」之間的關聯,進而產生了很不一樣的想法,並創辦了「啟萌教育」,主要面向為4歲到國小年齡階段的孩子,對她而言,這是發展心中夢想教育模式的逐步實踐。
從教具製作開始,思考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
從機械到教育,這樣的跨越在很多人心中一定很難想像。但Alice說她之所以會做出如此大的轉變,一方面由於自己高三時曾因學習壓力過重而生病,病癒之後她才意識到臺灣的教育環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痛苦而排斥學習;另一方面,上了大學後的Alice,因為就讀機械系的緣故,開始接觸一些教具製作還有機構設計的實作。在工作中,她發現很多機器看似複雜,但細看每個零部件都蘊藏了工作原理和結構性的邏輯概念,因此,她希望孩子可以透過觀察和體驗這些零件打開學習的樂趣。
Alice強調,在孩子動手組裝教具的過程中,更需要老師們進一步地引導和延伸,帶領孩子動腦思考、聯想,促進學習慾望。所以,Alice開始思考「孩子們學一個東西需要做怎麼樣的延伸,而過程中還需要多少步驟來引導?」,將教學步驟一一解構與釐清,以及參考國外經歷時所看過教學方式,Alice逐步建構出一套自己的教學模式。剛開始,Alice將這套教學應用在與補習班合作的科學教育課程中,更在今年度,Alice創辦了自己的學校,她說:「希望能有多一點的時間和空間去落實自己的教育理念!」。
雜學校展覽上,啟萌教育的老師用教具引導孩子學習馬路安全知識。(圖/錢佳玥)
與生活連結的探索式教育模式,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
幫曾去德國交換學習半年的Alice發現,德國的學生上課常會詢問老師理論如何實際在生活中應用的問題。但反觀台灣,「小朋友在學校不是讀書就是考試,即使學了一些生活上的東西也很不活潑!」,因此在啟萌教育中,會有更情境式、更貼近生活主題相關的實境探索的體驗。像是體驗自己接電線,或在觀察老師用撥線鉗為電線脫去「外衣」的過程中瞭解撥線鉗的工作原理。
在本屆雜學校展覽上,展示著各式啟萌老師們親手製作的教具,可以任意拆卸與組合。像探索齒輪工作原理的教具上的大小齒輪都可以任意移動位置,小朋友們在多次嘗試中明白怎樣的位置才會讓齒輪正常地運作。啟萌教育留給孩子更多探索的空間,期待藉由探索中找到自己的路徑。
而啟萌教育不只將心力加注在孩子自身的探索上,也協助家長發現孩子的專長與興趣,學校老師會為每個孩子特別製作一份學習歷程紀錄,上面會有孩子自己對每節課程內容的成果展現,也有老師的觀察紀錄,再搭配課程提供家長相關書單或活動,做為孩子課後延伸學習的建議。Alice期待孩子們能持續沈浸在這些課後的資源,加深主動學習的動力。
從搭建橋樑學環境議題,到製作壽司學壽司文化,讓孩子們在探索體驗中學習更多。(圖/啟萌教育)
加快腳步成為實驗型學校,給教育多一種選擇
啟萌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實驗性學校,但目前建立初期還類似於課後補習班的形式。Alice解釋會先選擇這樣做是希望給目前正在接受體制學校教育的孩子一個轉變的緩衝期,同時也讓家長慢慢去熟悉這樣的教育方式。但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實踐,Alice坦言,「和體制內家長溝通的部分,我們一直覺得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要求。很多家長覺得這種創新教育是好的,但還是希望孩子在先完成學校功課後再去接受這種額外的創新教育」。因此,為了完整實踐自己理想的教育模式,Alice期待啟萌教育在未來可以加快發展成為一所實驗型學校,讓家長在體制教育之外可以有多一種能更信任的選擇。這也是加入本屆雜學校展覽的目的,能近距離與家長們互動、來認識這所不一般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