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塞車經濟學

2020/07/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臺灣,你曾有塞車經驗嗎?我敢保證你絕對有,而且你常常遇到莫名其妙的塞車經驗,直到你經過瓶頸點時才發現,實際上完全沒有任何事故,但,就是塞車,你絕對比剛剛塞車時還火冒三丈,腦充血,然後髒話就會飆出口。
心理學驗證,即使是好好先生、小姐一位,上了車之後,就會完全變了個人似的,這種症狀為「路怒症」(Road Rage),罵髒話、比中指都是很常見的動作,嚴重一點就會出現公路追逐與暴力事件。
然後,你怎麼避免塞車?簡單來說,就是前車保持距離,保持一定的車距,讓臨界密度不會飽和,但這得全部的駕駛人都保持合作。然而,只要一個駕駛人不合作的話,臨界密度一不小心就會升高,最後,不可避免的塞車就會出現,大家狂按喇叭、罵髒話,狂比中指!
為什麼會塞車?尤其是莫迷奇妙的塞車,我找到這個影片用科普白話方式解釋一下,大家就會很清楚,塞車,其實很大原因來自於「不合作」!
我最近複習《馬路學》(已絕版),作者在內文中提到:
不久前的某天,我在紐澤西州的某條高速公路上突然領悟到某件事。當時,我正沿著紐澤西州北部林立的儲油槽和化學工廠、如同往常般緊張兮兮地開著車。快到普拉斯基大橋(Pulaski Skyway)時,眼前突然出現一塊看板:「左線車道將於前方一公里處封閉,請匯入右線車道」。
我按捺住心中的衝動,拒絕服從心中那道微弱聲音的命令,打死也不肯切進早已水泄不通的右線車道。那道聲音經常告訴我:「照著交通號誌做就不會錯。」這次,另一個更堅定的聲音則對我說:「千萬不要再當笨蛋,你比別人聰明多了。」於是,我繼續往前疾駛,毫不在意其他人的憎恨目光。從眼角餘光看過去,我瞄見坐在一旁的妻子早已嚇得縮進座位裡。等到超過十幾部車輛之後,我終於來到左線車道開始縮減的地點。其他經由同一條車道大搖大擺地來到此地的駕駛人,早已在這裡形成一小條有如拉鍊般的匯入車流。我在這條車流中等候適當時機,然後眼明手快地將車切入右線車道,並將一堆車輛甩到腦後。我的心跳快得不得了,而身旁的妻子則用雙手摀住了她的眼睛。
作者提到的現象,叫做「提前匯入車道」,這時候,你應該乖乖的排隊依序前進,還是在原來的車道上繼續奔馳,直到最後才匯入車道?我之前的確是乖乖的提前匯入車道,但事實上,我往旁邊的車道看,老是覺得為什麼我願意選擇慢吞吞的車道,卻放棄原本的車道,別人都開得比我快啊!
這時候我開始計算我的機會成本,然後我會立馬轉向脫離這條慢吞吞的車道,重新匯入原本的車道,然後在匯入車道之前,想辦法擠進去,這樣我的機會本最低。《馬路學》的作者湯姆‧范德比爾特他也發現,這樣做才是最理性的。所以,後來我就會乾脆不理提前匯入的標示,因為那是騙「理性之人」的障眼法!(但是你匯出車道時還是得遵守交通規則)
逢假日台中好市多的採買車潮總是繞好市多一圈,但在車道入口,不曉得為何會出現一個屏障缺口,有可能是為了方便塞者者「脫離苦海」之用,也許也是為了另一個車道「方便匯入」,我採取了後者的解釋。經濟學告訴我們,好市多的停車位是俱樂部財,不具競爭性,但具備排他性,只要有人佔了一個車位就是少了一個車位,但事實上我也覺得大家都在競爭。
最近一次,我學湯姆‧范德比爾特的作法,剛好在外側車道看到一個缺口(為什麼有缺口,可以在回憶一下上面的影片),然後我就迅速且立馬轉進去,我應該會聽到後面一堆車狂按喇叭、比中指、罵髒話,因為停車格數量已經是屈指可數。當我幹掉一個車位時,代表後面的車陣消費者,少了一個停車的機會!
但經濟學告訴我們,若在外圈趁機等缺口也不是很理性的,因為那是一種「突波」,假定大家都選擇等待突波,就會得到雙重均衡,車潮打死。所以,選擇「突波」是經濟人理性且特有的選擇方案,因為我們不耐排隊的機會成本。
我在雲論的另一篇討論塞車的文章,大家也可以參考。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