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也會說「away」,但和美國人說的「away」根本不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日本黃金單身漢小泉孝太郎沒帶過小孩,就被綜藝節目邀去擔任「一日出租老爸(rental dad , レンタルパパ)」,首戰竟要一次照顧五個小女孩。小女孩聽到媽媽說今天請了一位朋友來幫忙顧家,女孩就問:「是男的還女的?」。媽媽說是男的。女孩大喊:「我不要!我要女的!」,然後旁白的字幕打上了:「完全アウェイ...」(完全away...)。大家知道日本人講away這個從英文借來的外來語時,是什麼意思嗎?


アウェイ感 (away 感) = away的感覺?

從小學到的英文告訴我們,away是表示離開、遠離,譬如walk away是一走了之,10 kilometers away是距離10公里遠,send away是送走。但away這個字進到日本,意思就變了。

先說明日文的「アウェイ感 (away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意境。請先想像,你被公司派到海外獨自一人出差,一個人走進日本餐廳,每桌都坐滿飲酒暢言的日本上班族。你挑了一個雙人桌,坐了其中一張椅子,你對面的坐椅是空的,自己一人點菜默默吃著飯,沒有人跟你乾杯談笑,這種感覺就是日本人說的away感。

想到中文的對應詞了嗎?就是所謂的「疏離感」(等於日文的「疎外感」),是一種與對方不熟悉也難以互動的感覺,或是好像自己跑錯了棚,來到一個不屬於自己存在的地方時的心理感受。英文的away是強調彼此距離的相隔,例如我可以看到你距離我多遠、看到你轉身離開了我,或把誰送走了,是實體的距離。日文的away則是一種心理上的疏離,就算隔壁桌吃飯的日本大叔只與你間隔幾公分遠,你卻感覺被疏離了。

所以旁白的「完全アウェイ...」是在說小泉孝太郎整個被小女孩疏離,或者是說,小女孩對將要登門的叔叔表現出很疏離的樣子,整個很不熟的意思。

ホーム感とアウェイ感。 これ、常に感じる。 自分の家はもちろんホーム。 初めて行く場所はアウェイ感がある。
我對「歸屬感(ホーム感 , home 感)」和「疏離感 (away 感)」常有感觸。在自己的家裡當然有歸屬感,到了第一次外出前往的地方就會有疏離感。


那日文的「away 感」(疏離感)換做英文要怎麼表達?

你當然不能講away feeling,因為沒有外國人聽得懂。但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準確表達:

I’m feeling out-of-place. (我感覺好像跑錯棚了。)
I don’t feel like I belong here. (我感覺自己不屬於這裡。)
I 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我感覺如魚離水,在陌生的環境裡不得其所。)
I feel distant from the people here. (我感覺和這裡的人很疏離。)


其實日文的「away 感」可以直接對應英文的形容詞“distant”,distant本來就同時包含實體的距離遠以及心理上的疏離感。

題外話,英國人有個詞叫做“home game”和“away game”,通常是足球用語,前者是在本國開打的球賽,後者是遠在他國舉辦的球賽。


語言的借用

日文很多這種從英語和歐洲語系借來的外來語,有些進了日本就產生出不同但很有趣的新意義。中文也有很多借用英文和日文,像中文使用者很習慣說「累格」(lag)和最近直播平台很夯的「斗內」(donate)都是。我覺得最有趣的是sead food(海鮮),進入了中文竟然變成了諧音的「感謝seafood(師父)!讚嘆seafood(師父)!」,中英文的意思是不是完全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外語自學大丈夫!語感王私藏祕笈
28.0K會員
1.1K內容數
想成為英文通、日文通, 或想兩者雙修? 每週各一次英文和日文學習帖, 跟我一起從電影戲劇、電玩和老外互動中學到實用外文。 最推薦給英文系、日文系、翻譯系、觀光旅遊系、傳媒系背景的大大, 想自學的上班族、家庭主夫婦、各種鄉民都歡迎, 踏進我的沙龍,開啟提升外語技能的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關於#歸屬感 七歲以前的我,大多是在祖父母家生活,有時住外婆家,有時待奶奶家。 後來上了小學,父母辛苦攢錢買了新房,才搬回與父母同住。但因他們工作實在繁忙,所以我依然偶爾得去親戚家借住幾天。 家族聚會或旅遊,記憶中也大多是外公外婆或舅舅阿姨帶著我參加。 那時年紀小,但我依然能清晰地記得當時內心的感受
Thumbnail
關於#歸屬感 七歲以前的我,大多是在祖父母家生活,有時住外婆家,有時待奶奶家。 後來上了小學,父母辛苦攢錢買了新房,才搬回與父母同住。但因他們工作實在繁忙,所以我依然偶爾得去親戚家借住幾天。 家族聚會或旅遊,記憶中也大多是外公外婆或舅舅阿姨帶著我參加。 那時年紀小,但我依然能清晰地記得當時內心的感受
Thumbnail
走著,走著。 是回家?還是離家? 嘿,有時還真無法確定。 上成功嶺當兵,算是頭一回離家。 那年,年輕。快樂刺激多,挫折傷感少。行李一扛,離了家,好多新鮮,好多刺激,下回,還想離家,想離得更遠! 上大學,到臺北,行囊簡單,心思也不複雜,要去當大學新鮮人,有著超級新鮮的感覺。 那時,家的意義,像是部提款
Thumbnail
走著,走著。 是回家?還是離家? 嘿,有時還真無法確定。 上成功嶺當兵,算是頭一回離家。 那年,年輕。快樂刺激多,挫折傷感少。行李一扛,離了家,好多新鮮,好多刺激,下回,還想離家,想離得更遠! 上大學,到臺北,行囊簡單,心思也不複雜,要去當大學新鮮人,有著超級新鮮的感覺。 那時,家的意義,像是部提款
Thumbnail
在國外的時候總是很想念台灣的一切:想念台灣吵鬧的親友、想念台灣多變的食物、想念台灣密集又喧囂的每條小街。在國外總是想著什麼時候才要回台灣,計畫著回台灣要見哪些人、吃哪些食物。但是,每次到了搭飛機前夕,又開始想著:「會不會家人覺得我變了?會不會跟朋友們疏遠了?會不會其實那已不再是我的舒適圈?」
Thumbnail
在國外的時候總是很想念台灣的一切:想念台灣吵鬧的親友、想念台灣多變的食物、想念台灣密集又喧囂的每條小街。在國外總是想著什麼時候才要回台灣,計畫著回台灣要見哪些人、吃哪些食物。但是,每次到了搭飛機前夕,又開始想著:「會不會家人覺得我變了?會不會跟朋友們疏遠了?會不會其實那已不再是我的舒適圈?」
Thumbnail
由於和公婆同住 每次換工作時 都會像日本人失業一樣 每天照常出門回家 我不想在家 是因為公婆會過度關心 我也會變成金絲雀 實在可怕 但之前回娘家 都會被父母催著趕快去找工作 這一次在外短期租屋三個月 雖然自由 忙碌時覺得很充實 但沒事時易感到空虛和孤獨感 本來結束工作後 只想休息三個月再出發 剛休息
Thumbnail
由於和公婆同住 每次換工作時 都會像日本人失業一樣 每天照常出門回家 我不想在家 是因為公婆會過度關心 我也會變成金絲雀 實在可怕 但之前回娘家 都會被父母催著趕快去找工作 這一次在外短期租屋三個月 雖然自由 忙碌時覺得很充實 但沒事時易感到空虛和孤獨感 本來結束工作後 只想休息三個月再出發 剛休息
Thumbnail
  前年突然感到日本人說的寂しい與我們的「寂寞」或許是不一樣的東西。我想他們用這個字眼的時候,應該是指「應該有什麼,卻沒有,空了一塊」的心情。所以覺得應該要陪伴在身邊的戀人不在,好寂寞;覺得應該掛畫裝飾的空無一物牆面,好寂寞;覺得應該禮讓珍惜別人的好意卻沒有,好寂寞。
Thumbnail
  前年突然感到日本人說的寂しい與我們的「寂寞」或許是不一樣的東西。我想他們用這個字眼的時候,應該是指「應該有什麼,卻沒有,空了一塊」的心情。所以覺得應該要陪伴在身邊的戀人不在,好寂寞;覺得應該掛畫裝飾的空無一物牆面,好寂寞;覺得應該禮讓珍惜別人的好意卻沒有,好寂寞。
Thumbnail
「歸屬感」是難以參透的微妙定義。隨著成長,愈來愈多人在生命裡交會,我才理解「家」不應該是三房兩廳或是傳宗接代,而是心的歸屬。
Thumbnail
「歸屬感」是難以參透的微妙定義。隨著成長,愈來愈多人在生命裡交會,我才理解「家」不應該是三房兩廳或是傳宗接代,而是心的歸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