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 自由來自選擇跟責任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存在先於本質」,法國哲學家沙特所提出的觀點,是他基於存在主義與自由中的核心命題,強調了人的個體,否決了聖經裡創世紀中第一章,「起初,由神創造了天地」沙特認為人的定義是由自身的存在而來,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有其定義,石頭就是石頭,唯獨人是獨立且具有經驗及選擇,人的存在就是自由的存在,但自由的不是人的本質,人的選擇造就了他自己,人的任何存在狀態都是人的自由選擇,存在就是自由選擇的過程。《無聲告白》其中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raw-image

自中世紀以來,上帝的存在一直都是不可逾越的預設,是上帝創造了人以內的一切事物,這意味著一切都是預定的,世界是一種必然的體系,沙特首先拋棄了這個預設,假如上帝不存在,那麼人就可以成為他所想成為的人,將完全的自由回到個人的身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為他設定命運,因此,沒有人為他負責,只有他自己為他自己負責,他是一個絕對的主體,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必須為自由承擔責任和義務。在沙特之前尼采曾說「上帝已死」,更多的指向人朝向宗教、儀式中去逃避自己,尼采明白疼痛、痛苦和死亡不僅是身體的問題,這是人存在的核心特徵,人們躲在他們能找到最舒服的角落,用工作、酒精、娛樂和其他止痛劑麻痺自己。宗教的信徒們拒絕接受現在就是要到達的地方,他們認為這世界還有一個超自然的去處,等待他們到來。還有人想通過科學、政治創建一個痛苦不斷減少的世界。對於存在主義及現象學的人來說,唯有接受痛苦擁抱生活,必須在沒有任何合理解釋下為自已負責,這就是人的自由。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一書,更對存在先於本質作出了說明,「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沙特來看人的存在是流動的,選擇是根據著自身隨時在更動,最著名的就是他與波伏娃長達五十年的契約式愛情,為了保有個人最大的自由的開放式關係,沙特更坦言他想要跟更多女人睡覺,保持親近永不結婚的愛情關係,同時給予對方完全性的自由,不吃醋、不爭吵、不隱瞞的條約,而沙特與波特娃更為了見證自由的生活,拒絕任何獎項的頒發,堅持做體制外的知識份子,而沙特拒絕諾貝爾文學獎時理由便是,「作家有必要獨立於利益和影響力之外。」。


raw-image

1945年沙特在一場演講舉出了一個例子,「1940年納粹佔領期間,我有個學生來找我,這個年輕人的哥哥在戰鬥中遇難了,之後他的父親叛國投敵拋棄了妻子,他想要去支援前線加入戰爭,可他是母親唯一的依靠,他應該做讓多數人有益的事還是應該保持倫理?」多數哲學家會為了各自的論點爭論不休,沙特則以更個人的角度思考了這個問題,沙特說「你是自由的,儘管去選擇吧,你可以小心翼翼考慮各種道德及實際,但你總得做什麼,由你決定。」也就是你選擇、承擔,別人無法來定義及決定。「沒有任何劃定的道路來引導人來救贖自己,他必須不斷創造自己的道路,但創造道路他便有了自由與責任,失去所有推託的理由。」


存在主義關心的是個人是具體的存在,人類存在不同於其他事物的存在,其他實體是什麼就是什麼,但做為人我可以選擇自已想要的樣子,我是自由的,因此我對於我所的每件事都有責任,這會產生一種焦慮,但我只有在境遇終才是自由的,存在著各種限制,因而,人類存在是模糊的,被拘限在邊界之內,同時又超越了物質世界。從現象學角度來看待,而會專注描述生活經驗本身的樣子,通過理解這種存在,去過更真實的生活。 摘錄我們存在主義咖啡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藝漫遊陳星潔的沙龍
48會員
22內容數
當城市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心中的悸動化消散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復一日同樣的步調,準時起床準時下班、一個人的晚餐、我打開手機訊息,有這麼一點的懶散,有一點想要一個人,我關掉手機選擇不去回應,後來才知道每一個身處在城市的人們,都帶著孤獨與自己相處著或多或少而已,城市裡的孤獨,總是在不經意出現。
2024/06/02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2024/06/02
生命除了處理個人的課題,最與生活切切相關的即是人際關係的經營,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被討厭的勇氣》給予人們勇氣成為自己,接受自己被討厭的事實,對於與人相處也給予了課題分離的重要分界,這也是本影響我非常深的書,人際關係尤關著健康的心靈,而通過人際關係,可以建立強大的內心支柱。
Thumbnail
2024/05/23
每天我放鬆的方式,除了看迷因外,大概最愛的就是關乎心理學、哲學的書籍、文章、學術等(好像還滿變態的,怎麼會有人放鬆方式是看這些),這幾年也逐漸從中算是找到了自我的屬性、人生的信念,及適合執行的方式,通常我看完一個理論或方向,會從生活中開始實踐,畢竟要找出自己適宜的方式,要能夠長久且穩定。
Thumbnail
2024/05/23
每天我放鬆的方式,除了看迷因外,大概最愛的就是關乎心理學、哲學的書籍、文章、學術等(好像還滿變態的,怎麼會有人放鬆方式是看這些),這幾年也逐漸從中算是找到了自我的屬性、人生的信念,及適合執行的方式,通常我看完一個理論或方向,會從生活中開始實踐,畢竟要找出自己適宜的方式,要能夠長久且穩定。
Thumbnail
2022/05/30
波娃在《第二性》中說到愛與奉獻的倫理學,愛這個字在男女之間存在不一樣的意義,男性在愛情中保有“絕對主權”的身份,女性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同時仍擁有其他人生追求,而女性被賦予“得有男人愛她們,她們才有價值。”愛情是女性的全部,女性被物化的程度嚴重到女性連女性也開始物化自己,許多女人不被視為主體
Thumbnail
2022/05/30
波娃在《第二性》中說到愛與奉獻的倫理學,愛這個字在男女之間存在不一樣的意義,男性在愛情中保有“絕對主權”的身份,女性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同時仍擁有其他人生追求,而女性被賦予“得有男人愛她們,她們才有價值。”愛情是女性的全部,女性被物化的程度嚴重到女性連女性也開始物化自己,許多女人不被視為主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Thumbnail
「存在先於本質」、「他人即是地獄」(沙特)。 「我反抗故我在」(卡繆) 一、我是誰? 為何活著? 問天和地:我是誰?為何活著? 問人和己:我是誰?為何活著? 回答的只有永遠的 瀟瀟風雨聲,洶湧波濤聲, 喧嘩塵囂聲,內心吶喊聲。 二、虛空的虛空。 所羅門王:「一切都是虛空,虛空的虛空」 三、存在哲學
Thumbnail
「存在先於本質」、「他人即是地獄」(沙特)。 「我反抗故我在」(卡繆) 一、我是誰? 為何活著? 問天和地:我是誰?為何活著? 問人和己:我是誰?為何活著? 回答的只有永遠的 瀟瀟風雨聲,洶湧波濤聲, 喧嘩塵囂聲,內心吶喊聲。 二、虛空的虛空。 所羅門王:「一切都是虛空,虛空的虛空」 三、存在哲學
Thumbnail
在解釋存在主義時,我們需要明確「大我」的存在(Being)和「小我」的存在者(beings)之間的區別。 存在(Being)是指存在本身的概念,在西方稱為神、靈魂、高我、大我或超越者,它超越了任何具體的存在者。存在被視為一種抽象的、普遍、永恆與絕對的存在狀態,是一種無所不在、超越特定存在者的存在形式
Thumbnail
在解釋存在主義時,我們需要明確「大我」的存在(Being)和「小我」的存在者(beings)之間的區別。 存在(Being)是指存在本身的概念,在西方稱為神、靈魂、高我、大我或超越者,它超越了任何具體的存在者。存在被視為一種抽象的、普遍、永恆與絕對的存在狀態,是一種無所不在、超越特定存在者的存在形式
Thumbnail
Being is what let all beings be. 讓所有小存在的眾生能夠存在的那個大存在。
Thumbnail
Being is what let all beings be. 讓所有小存在的眾生能夠存在的那個大存在。
Thumbnail
「我活著」的意義在於承擔「我必將死亡」的勇氣及荒謬。 存在與不存在, 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 一般想法是:我有個身體, 所以我存在, 誰也不能質疑。但若進一步追問: 我存於何時? 何處? 真實性如何? 就不是那麼容易回答了 哲學無實用性, 不能使人升官發財。但哲學卻能提昇心靈, 使人思情深刻高貴
Thumbnail
「我活著」的意義在於承擔「我必將死亡」的勇氣及荒謬。 存在與不存在, 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 一般想法是:我有個身體, 所以我存在, 誰也不能質疑。但若進一步追問: 我存於何時? 何處? 真實性如何? 就不是那麼容易回答了 哲學無實用性, 不能使人升官發財。但哲學卻能提昇心靈, 使人思情深刻高貴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神意與自由〉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神意與自由〉第三節
Thumbnail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Thumbnail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Thumbnail
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前往柏林跟胡塞爾學現象學。二戰期間,在戰俘營讀海德格《存在與時間》,1943 年出版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知識界引起極大回響。晚年政治主張傾向共產黨。 沙特是無神論者,沿襲尼采「上帝已死」前提 (始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他認為人是
Thumbnail
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前往柏林跟胡塞爾學現象學。二戰期間,在戰俘營讀海德格《存在與時間》,1943 年出版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知識界引起極大回響。晚年政治主張傾向共產黨。 沙特是無神論者,沿襲尼采「上帝已死」前提 (始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他認為人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