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讀書筆記

閱讀時間約 32 分鐘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書影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書影

第一編 中國古籍版本學概論

第一章 古籍版本與古籍版本學

影響版本學發展的因素有四:一,社會的安定情況;二,圖書版本的數量;三,目錄學和校勘學的發展情況;四,整個時代的學術發展情況。
古籍版本學史可分為三個時期:一,先秦到兩漢是產生期;二,魏晉到宋元是發展期;三,明清是繁榮期。
鑑定古籍版本的兩種途徑:內容方面,包括審查卷數、編例、學術源流、名物制度、內容時限、篇目、文字等;形式方面,包括審查書名頁、序跋、卷端、避諱、牌記、行款、字體、刻工、裝訂、紙張、藏書印、室名等。
張之洞在《書目問答》謂:「多傳本者舉善本,未見精本者舉通行本,未見近刻者舉今日見存明本。」
洪亮吉在《北江詩話》卷三中,分清代版本學家為五等:得一書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是謂考訂家。辨其版片、注其錯訛,是謂校讎家。搜採異本,上則補石室金匱之遺亡,下可備通人博士之瀏覽,是謂收藏家。第求精本,獨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縱未盡窺,而刻書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謂賞鑑家。於舊家中落者,賤售其所藏,富室嗜書者,要求其善價,眼別真贋,心知古今,閩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槧、元槧,見而即識,是謂掠販家。
研究古籍版本學的方法:文獻考證法、比較研究法、實驗研究法、計量研究法等。
文獻考證法: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中去研究,研究版本同時也了解時代特色和歷史背景。
比較研究法:通過比較同書的不同版本異同來鑑定版本。如:同書前後卷頁的版式比較、同書異本比較、與古籍書影比較等。
實驗研究法: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顯微分析紙張材質,斷定書籍的地區、時間。
計量研究法:通過計量分析來研究版本。
必要的知識訓練:
一、廣博的文史知識
二、目錄學和校勘學知識。目錄學方面以古典目錄學作為重心,熟悉歷代公私藏書目錄和史志目錄的收書範圍和分類情況。校勘學方面,要懂得對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基本校書方法,善於比較同書異本的內容。
三、熟練掌握各類文史工具書的使用方法
四、熟讀版本學家所寫的古籍題跋、書目提要和有關專著。

第二章 古籍的結構與古籍版本的類別

版框又叫邊欄,指一張印頁四周的圍線,如四周單邊、四周雙邊、左右雙邊等。
界行指字行之間的分界線,紅色界行叫朱絲欄,黑色界行叫烏絲欄。
版心指每頁正中較窄的一格,格內常刻有書名、卷次、頁碼、字數和刻工姓名。
魚尾指版心全長四分之一處的魚尾形標誌。以魚尾數量區分有單魚尾、雙魚尾、三魚尾等。以魚尾的方向區分,兩個魚尾方向相反者是對魚尾,兩個魚尾方向相同的是順魚尾。以魚尾的虛實圖案區分,只有魚尾外部輪廓是白魚尾,魚尾輪廓用墨填實是黑魚尾,魚尾由線條構成是線魚尾,魚尾由圖案構成是花魚尾。
象鼻指連接魚尾和版框的線,粗線稱大黑口或闊黑口,細線稱小黑口、線黑口或細黑口。沒有象鼻的稱白口。白口而有文字的稱花口。
天頭也叫書眉,是指上欄以外的空白處。
地腳指下欄以外的空白處。
書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指板框外邊上端的小方格,用以書寫篇名、室名等。
書衣也叫書皮,指包在全書最外層的一張紙,這張紙較厚,有保護全書的作用。
書籤指貼在書衣左上方的一個長方形紙條或絲條,上面標有書名,書籤常常請名人或師長題寫。
書名頁指書衣後題有書名的一頁。
書首也叫書頭,指書的上端。
書根指書的下端,古書多平放書架上,藏書家常於書根上題書名、册數、册次。
書腦指裝訂線右邊的部份。
書脊也叫書背,指裝訂線右側的截面。
副頁也叫護頁、扉頁,是夾在書衣和書名頁之間的空白頁,主要是保護書頁、防潮防蛀。
包角指用細絹所包訂線一側上下之角,既美觀又有保護作用。
書帙指包裝卷軸裝書籍的外衣,一書多軸時用布帛或竹簾把一部書包在一起。
書套指保護古籍的外套,多以草板紙為裏、外敷藍布製成。外露書首、書根,僅包前後左右四面的書套稱四合套;前後左右上下六面全包稱六合套。
木匣指專門盛放珍貴圖書的木製匣子,木匣比書套更結實。
夾板指夾在圖書上下的兩塊木板。
高廣指書頁的長度和寬度。
卷首指正文之前獨立成卷的部份,內容多是聖諭、先人著述文字或著者生平資料如行狀、神道碑、墓誌、傳記等。
卷末指正文之後獨立成卷的部份,內容多是後人著述文字、著者生平資料、著者與人賦贈之作等。
卷端指每卷正文前兩三行表示書名、著者、編纂校刊姓氏、版刻情況的文字。小題指篇名,大題指書名。
墨圍指為了強調「注」、「疏」等有關字眼,在其四周圍上墨線。
陰文指為了強調「注」、「疏」等有關字眼,而特使筆畫凹下。
行款指書頁版面的行數和字數,一般以半頁為計算單位。
宋元明清刻本,以朝代劃分。
三朝本指南宋刻本的書版歷經元、明修補刷印,因此稱三朝本。
遞修本指書版殘缺,經過多次修補而印成的書,三朝本是遞修本的一種。
舊刻本指刻印時代不詳的早期刻本。
初刻本指同書異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重刻本指根據原刻本重新付刻的本子,其行款版式不一定與原刻本相同。
翻刻本也叫覆刻本,指嚴格按照原刻本的內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影刻本指按照原刻本逐頁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影刻本比翻刻本更酷似原刻本。
浙本指浙江刻本,浙本中又有杭州本、越州本、嚴州本、衢州本、婺州本等。
建本又叫閩本,指福建刻本。建本之中又有建陽本、麻沙本、泉州本。
蜀本又叫川本,指四川刻本。蜀本之中又有成都本、眉山本。
江西本指江西刻本,江西本之中又有江州本、建昌本。
平陽本指平陽刻本。
朝鮮本指古代朝鮮用漢字刻印的書,又稱高麗本,孫慶增《藏書紀要》謂外國所刻之書以高麗本最好,國內刻本有字句脫落、章數不全的,高麗本竟有全本善本。
日本本指古代日本用漢字刻印的書,日本本印工精巧,但字體和裝訂形式不如朝鮮本美觀、大方。字行間有平假名或片假名。
越南本指古代越南用漢字刻印的書。
梵本指古代印度文字書寫的佛經,僧人取經帶回的多為梵本。
官刻本指各級政府及其附屬機構所刻的書。
家刻本指私人所刻的書。
坊刻本書商所刻的書。
京本指京城官本,地方刻書常以京本為真本,大量翻刻。
監本指國子監刻本,由五代開始,國子監成為官方刻書的主要部門。明代設立南京國子監和北京國子監,所刻的書分別叫做南監本和北監本。
興文署本指元代興文署所刻的書,興文署是元代中央主管刻書的部門。
經廠本指明代經廠所刻的書,經廠是明代司禮監下屬專門刻書的機構。經廠本也叫司禮監本。
殿本指清代武英殿所刻的書,武英殿是清代中央刻書的主要部門。
內府本指明清兩朝宮廷內部刻印的書。
藩本指明代藩王在封地藩府所刻的書。
局本指清代各省地方官書局所刻的書。
揚州詩局本指清康熙間揚州詩局所刻的書。
書院本指各地書院所刻的書。
公使庫本指宋代各地公使庫所刻的書。
汲古閣本指汲古閣所刻的書,汲古閣主人名毛晉,故又稱毛刻本。
陳宅書籍鋪本指南宋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所刻的書。
建安余氏本指宋代福建建安余氏所刻的書。
寫本指成書時以手寫形式流傳的本子。
稿本指著者的原稿。手稿本是著者親筆寫成的稿子。清稿本是指用以增補、校訂或付印的著作謄清本。
抄本又稱傳抄本,指根據底本傳錄而製成的副本。精抄本是指紙墨精良、書法工整、內容錯誤較少的抄本。烏絲欄抄本是用墨欄格紙所抄的書。朱絲欄抄本是用紅欄格紙所抄的書。影抄本指把透明紙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體、行款照樣摹寫的本子。毛抄本是指明末清初毛晉所抄的書,毛氏的影宋抄本幾可亂真。舊抄本指時期不詳的抄本。
軟體字本指用楷體刻成的書。
硬體字本指用硬體字刻成的書,硬體又叫宋體、匠體,用筆生硬板滯。
朱墨本指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
朱印本指用紅色刷印的本子。
藍印本指用藍色刷印的本子,是版片雕成後供校訂的本子。
巾箱本指版式較小、便於攜帶的本子。
兩節版本指書版分為上下兩欄的印本,或上圖下文,或上欄注解批語下欄正文,多見於民間通俗讀物。書版分上中下三欄的印本稱為三節版本。
百衲本指拼湊不同書版印成的一部或一套完整的書。
寫刻本指名家手寫上版刻成的書,寫刻本內容錯誤較少,也是書法珍品。
精刻本指內容無誤,寫、刻俱佳的本子。
單刻本指只含一種書的刻本。
合刻本指兩種以上著作合刻在一起的本子。
抽印本指抽取一種書的部份內容刻印而成的書。
叢書本指匯刻多種著作而成的書。
增訂本指增訂原本內容而成的新書。
删本指删節原本內容而成的書。
節本指節選原本內容而成的書。
足本指卷數完整的本子。
殘本指卷數殘缺不全的本子。
校本指經過校勘而成的本子。
注本指帶有注解的本子。
批點本指帶有眉批、圈點的本子。
真本,也叫正本,指內容無誤的原本。
偽本指作偽而成的書。
序跋本指帶有某人作序跋的本子。
插圖本指帶有插圖的本子。
過錄本指將名家批校文字移錄而成的本子。
進呈本指進呈給內廷的本子,如編《四庫全書》時各地進呈的圖書均稱進呈本,作為《四庫全書》底本者,又稱「四庫底本」。
底本指作為校勘依據的本子或據以編纂、刊刻的本子。
樣本指以待審查、校訂、觀賞的本子。
俗本指流布較廣、容易得到的本子,又叫通行本。
孤本指舉世無雙的本子。
秘本指秘不示人的本子。
善本指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或學術價值較高的本子。
焦尾本指火災後倖存的殘本。

第三章 古籍版本學史略

一、古籍版本學的產生
西漢河間獻王劉德搜集先秦善書,以時間範圍、真偽、著者、字體四個條件作為選擇善本的標準,是版本學史上第一次。
劉向整理圖書大致有六步:
1.網羅眾本
2.確定書名
3.審定篇第
4.校勘文字
5.繕寫定本
6.撰寫提要
劉向整理圖書的過程反映早期版本學的特點是與目錄學、校勘學密切相關,且對書籍內容非常重視。
西晉的荀勖參與整理國家藏書和汲冢竹書,注意到載體、裝訂、高廣、行款、文字等問題。
徐廣精研《史記》的各種版本,著有《史記音義》。
隋唐時期,重視佛經版本的研究和重視版本的形式美。隋人開始講究版本的紙墨、書法和裝訂。
葉夢得《石林燕語》開創了宋代刻書四大中心(浙、建、蜀、汴)之說,並用「以柔木刻之」批評不好的雕版。
宋代藏書家很重視版本,一、他們開始編製版本目錄;二、他們開始摸索鑒定版本的方法、注意不同版本的卷數、文字、編排的異同;三、他們重視根據版本內容選擇善本。
宋代版本學發達的原因:
一、宋代學術繁榮,促進版本學發展。
二、雕版印刷發展,促進古籍整理工作。而大規模整理工作又加快了版本學發展。
三、雕版印刷的初步繁榮,同書異本大量出現,複雜多變的圖書版本為版本學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楊守敬《藏書絕句》滙集了殿本、監本、經廠本等三十二種版本的有關資料,每類資料前冠以七言絕句。
葉德輝《書林清話》廣泛論及版本學領域的許多問題,在羅列史料的基礎上間有考辨,堪稱清代版本學的總結性專著。
清代版本目錄可分書目、題跋、書影三大類。
清代學者將版本學理論運用到刻書之上,如慎選底本、嚴於校勘、重視手寫上版以及起用名工刻版。

第二編 中國古籍版本源流

第一章 寫本源流

漢武帝設置寫書之官,專門負責抄書。
隋朝享國日淺, 但相當重視圖書事業,政府各部門都配備大量專業書手。隋朝官方抄寫佛經以外各類圖書共有三次。
唐代官方大規模抄書共有四次。
唐代能進官府成為書手,必須是五品以上子弟,而且書法優秀。
唐代開元年間四部庫書兩京各一本,共有十二萬五千九百六十卷。
宋代抄書盛行的原因:
一、手工抄寫簡單易行,雕版印刷所需人數較多、技術難度較大。
二、宋人重視書法,把抄書當成練習書法的重要手段。
三、宋人把抄書當成學習的重要方法。
四、宋代仍有不少專業書工。
明代永樂年間編纂的《永樂大典》共11095冊,徵召了幾千人來抄寫,凝聚了明代書工的勤勞和智慧,也是明代官方寫本的代表。
明代藏書家頗重抄本,親自繕錄至老不厭。
明代抄書的特點:
一、抄書內容以秘本、異本、善本為主,其中又多數是宋本。
二、書法水平較高,不少同時是書法珍品。
三、明代出現影抄,以毛晉汲古閣影宋抄本最著名,字畫、紙張等皆追摹宋刻。
清代官方抄書以《四庫全書》為代表,曾網羅書工三千八百多人,經十年時間編成,分為36300冊。
清代抄書的特點:
一、藏書家間喜歡互通有無,借抄成風。
二、抄寫以善本為主。
三、清代抄本還有不少戲曲唱本、彈詞小說。

第二章 雕版印刷的起源

雕版印刷起源時間的各種說法:
一、東漢說:以元人王幼學、清人鄭機為代表,主要根據《後漢書》「刊章捕儉」的記載。但「刊章捕儉」的「刊」可能是「刑」字之誤,加上沒有文獻證據證明,因此東漢說不成立。
二、晉代說:由今人向達提出,但沒有文獻證據證明。
三、六朝說:由清人李元復提出,但沒有直接憑據。
四、隋代說:由明人陸深提出,後有明人胡應麟、方以智、清人阮葵生、王士禛支持此說,主要根據隋代費長房《歷代三寶記》的「廢像遺經,悉令雕撰」立論,但「雕撰」的對象是佛像,不是雕版,因此隋代說不成立。
五、唐代說:又分初唐說、中唐說和晚唐說。初唐說以張秀民為代表,以邵經邦《弘簡錄》的「梓行」為據,但「梓」在唐代尚未訓作「刊刻」,不能以此為據;中唐說由清人趙翼提出,王國維亦持此說,主要根據《白氏長慶集》中有「模勒」一詞,以此解釋為「刊刻」,但實際上它應解釋為「模仿、偽作」,由同期其他詩人作品結集情況也未能顯示當時有雕版印刷技術;晚唐說由宋人葉夢得提出、清人朱彝尊、王士禛、葉德輝亦持此說。
六、五代說:宋人王明清首倡此說,後來明人羅頎、楊慎、清人萬斯同支持此說。
(第二、三版均删去此章)

第三章 唐五代刻書

唐代刻書的特點:
一、四川刻書最多,江蘇、浙江次之。四川農業發達,對曆書需求量大,而且盛產木材,為刻書提供雄厚物質基礎。
二、坊刻最多,家刻次之。家刻多局限於佛經。
三、刻佛經最多,其次則是曆書、字書、韻書、占夢、相宅等民間常用雜書。
五代刻書的特點:
一、開封、成都和杭州的刻書比較發達,監本群經就在開封刻成。
二、官刻和家刻發展得很快,尤其國子監刻書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
三、在大量刻印宗教雜書的同時,開始刻印經書、類書和詩文集。

第四章 宋代刻書

國子監是最高學府和教育機構,也是宋代中央官刻的主體。
國子監刻書內容極廣,但以經書、史書及醫書最多。監本重視校勘,又多請名家手寫上皮,因此監本常常是書法珍品。
公使庫是專門提供公使出差經費的機構,但經費有限,於是各地公使庫就以刻書作為其收入來源。
朱熹以刻書作為收入來源之一,曾刻過《四經》(《周易》、《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四子》(即《四書》)、《禮書》、《論孟精義》、《近思錄》等四十多種著作。
陳起是南宋臨安著名出版家,主要出版唐詩別集及宋朝江湖詩人作品集。
建安余氏是福建著名出版家,世代刻書,綿延數百年之久。余氏刻書地點在建陽縣崇化書坊,而刻本多在麻沙出售,因此世稱「麻沙本」。當中以余仁仲萬卷堂最為著名,刻有《尚書精義》、《春秋公羊經傳解詁》、《禮記注》、《尚書注疏》、《尚書全解》等。
四川眉山是宋代刻書的中心地區,內容豐富,校勘精審,有明顯的蜀本特色。
宋代刻書的特點:
一、五大刻書中心:汴京、四川、浙江、福建和江西。官刻除國子監外,還有崇文院、秘書監、印經院等。
二、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統鼎足而立。
三、經史、醫書、文集漸多。
四、版式上前期多四周單邊,後期多左右雙邊;書口以白口為多,福建本則有細黑口;書口魚尾上多刻字數,上下魚尾間多刻有書名、卷次和頁碼,下魚尾下有刻工姓名或齋室名;皆是寫刻本,用紙則皮紙、竹紙多,多蝴蝶裝。

第五章 遼、西夏、金、元刻書

遼國坊刻分佈在燕京、范陽。由於遼國嚴格限制書籍出口,因此流傳下來的刻本極少。
西夏刻書分官刻、家刻和坊刻三種,而西夏活字本則是古代活字印刷的最早實物。
西夏刻書的特點:
一、數量眾多。
二、內容豐富。以佛經、語言文字類、法律文書類、文學啟蒙類、醫書、曆書和占卜類及譯文類為主。
三、西夏世俗書籍多蝴蝶裝,佛教書籍多經折裝,又多插圖。
金國坊刻分佈在碣石、嵩州、太原、運城、寧晉、平水等地。
元代官方十分重視刻書,官刻有興文署本、廣成局本、太醫院本、太史院本等。興文署沿用了不少宋代書板,縮短出書週期。
元代地方官刻以九路十七史本最為著名,書院刻書以圓沙書院、梅溪書院和西湖書院刻書最為著名。
書院刻書源於擁有大量藏書,是良好的刻書底本,來源分別為御賜、鄉賢名人贈送、自刻和購買,自刻以後,書板亦自行保管,方便一再出版;書院擁有大量學田,為刻書提供經費;書院山長(首領)學術水平較高,精於校勘,保證了刻書質量;書院學生為書籍提供了銷售市場。
元代坊刻內容除了部份經史著作外,主要是有關舉業之書、諸子百家著作和元曲作品。
元代刻書的特點:
一、以大都、平水、杭州、建陽為四大刻書中心。
二、以書院刻書為主,官方刻書也由各級學校承擔。
三、刻農書較多。
四、早期多左右雙邊,晚期多四周雙邊。早期多白口,晚期多黑口。多花魚尾。趙(孟頫)體字多、簡體字多、諱字極少。

第六章 明代刻書

經廠是司禮監裡負責刻印書籍的機構,規模龐大,相當於大型印刷廠。
明代後期,經廠管理混亂,圖書、版片丟失十分嚴重。源於經廠缺乏博洽之官綜核整理、內官發跡與貪廉勤惰沒有直接關係,經廠官員不積極管理經廠,而內官權重,外人也不敢過問。
經廠刻書以經書、誥訓律戒等書、史書及小學類著作最多,
經廠本版式上書品寬大,高二十至三十厘米,寬十五至二十八厘米,字體以趙體為主,字大如錢。正德年前以粗黒口多,正德年後間有白口,紙張以綿紙為多。經廠本版式字畫,頗為工楷。
明代國子監有南北之分,南監由明太祖設立,北監由明成祖設立。
南監繼承了大量宋元板片,因此節省了許多人力、物力、財力,縮短了出書週期,成為南監出版大量書籍的主要原因。
據文獻記載,南監書板曾有七次大規模修補。
南監刻書眾多的原因:
一、國子監為全國最高學府,人才匯聚,為刻書提供雄厚學術實力,從祭酒到監生無不參與刻書。
二、國子監有大量藏書,是刻書和校勘的底本。
三、擁有多方面經濟收入來源以支持刻書。
北監在萬曆年間刻書最多,其中包括《十三經注疏》及《二十一史》。
明代國子監刻書雖多,但質量卻不高,如删削《史記》三家注、《十三經注疏》中也有不少錯誤。
明代藩王因避嫌而轉往刻書,也因藩王財力甚厚、善本亦多,造就不少藩刻精品。
書帕本是指明代官場送書為禮,並附上巾帕表示禮節。
書帕本的特點:
一、亂題書名
二、著者不明
三、體例參差
四、東拼西湊
五、校勘不精
六、刊刻拙劣
毛晉刻書特點:
一、刻書內容自成系列,包括《十三經》、《十七史》、《周易》系列、唐詩系列、雜劇系列等。
二、重視選擇底本,主要根據自編本和古籍善本。
三、重視校勘工作,聘請專家校勘。
四、多有題跋,說明版本校勘和編輯整理工作。
五、早期刻書書口有「綠君亭」三字,晚期刻本書口多「汲古閣」三個大字和「毛氏正本」四字小方印,左右雙邊,有界行。
六、影響與流傳極廣。
毛晉刻書功過:
不少古籍僅賴毛刻本得以流傳至今,如《南唐書》、《孔子家語》、《說文解字》。
不少古籍曾經删節,藉毛刻本得以全本傳世,如《武林舊事》
毛本受貶抑的原因:
學者多以明代的毛本對比宋元本,因此對毛本的評價較低,對宋本過份推崇,導致有些宋本中的錯誤也歸到毛本之上。
清代考據學興盛,毛晉雖重視版本校勘,但功力尚有不及。
明代刻書特點:
一、就地區而言,星羅棋布、遍地開花。
二、就刻書數量而言,遠超前代。
三、就刻書內容而言,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著錄圖書的分類愈來愈仔細。
四、就印刷技術而言,巧奪天工,爐火純青。活字印刷、套版印刷技術廣泛應用,插圖本大量出現。
五、弘治以前多四周雙邊、趙體字、粗黑口;正德以後多白口、仿宋體字;萬曆以後仍多白口、匠體字。
明刻本的缺點:
一、校勘不精,脫漏甚多。
二、隨意竄改古書。
三、多作序。
四、作偽較多。

第七章 清代刻書

武英殿本為製作內廷所需文具及工藝品,兼事刻書。康熙四十四年將與刻書無關的工作交由養心殿處理,自此武英殿成為內府專門的刻書機構。
康熙年間不少大臣出資刻書,因為當時士大夫以校刻秘書、書後列名為榮。
官書局是清末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產生於雕版印刷日趨沒落、新的印刷術日漸興旺之際,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江南官書局是最早創建的官書局,亦是金陵官書局的前身,創建於同治二年。
清初官方大規模編書刻書,對民間刻書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考據學興盛也使學者爭相刻書,力糾誤本弊病。
周亮工是清代家刻的先驅人物,其所刻的許多書都是明末清初戰火紛飛的社會環境中刻成,對文化典籍的流傳作出貢獻。
鮑廷博從乾隆三十四年開始刻《知不足齋叢書》共二十七集,其子繼承父志,續刻三集,成為三十集、收書二百零七種,使《知不足齋叢書》成為以精善著稱的大型綜合性叢書。
張海鵬刻《學津討原》、《墨海金壺》、《借月山房滙鈔》三大叢書,收書四百四十二種。
金山錢氏是刻書世家,從乾隆三十六年開始刻到光緒年間。
伍崇曜家族經商,為刻書提供經濟基礎,學者譚瑩寄食門下,為刻書提供學術基礎。伍氏刻《粵雅堂叢書》收書一百八十種、《嶺南遺書》收書六十二種等,多有秘本。
北京琉璃廠開始出現書肆,書肆刻書以經史著作、字書、醫書、通俗小說等民間常用書籍為主。書肆主人往往也精通版本目錄之學。
清代刻書特點:
一、清初刻書比較發達,後期石印技術傳入,雕版刷刷日漸息微。
二、刻書地區分佈極廣。
三、所刻書籍以叢書較多。
四、刻本形式以左右雙邊、白口較多,不少刻本都有書名頁,右上小字刻著者姓名,左下小字刻藏版者或刻印者姓名,有利於鑒定版本。
五、清代名人寫抄上版的風氣極盛。

第八章 太平天國刻書及其他

太平天國刻本特徵:
一、封面設計大體相同。
二、字體為橫細豎粗的匠體字。
三、有不少代用字。
四、多用白話文。
五、首頁或末頁加蓋「旨准」印記。
六、使用幾種簡單現代標點,如「,」及「。」。
七、太平天國刻本主要是詔令、典制圖書、軍事著作、曆書和詩文集。
民國時期刻書狀況:
民國時期古籍出版家至少五百家,其中上海、北京、浙江、江蘇是古籍出版業中心地區。
除了傳統雕板印刷和木活字印刷,多數出版家還使用石印、影印、鉛印等現代化的製作方式。
民國時期刻書特點:
一、圖書製作方式日趨現代化,雕板印刷開始沒落。
二、大量出版古籍叢書。
三、官刻不再佔主導地位。
歷代佛經刻本眾多的原因:
一、歷代帝王佞佛。
二、佛教善於開展宣傳活動。
三、施主提供雄厚刻經資金。

第九章 插圖本、拓本及其他

綉像指書前冠有人物的畫像,一般用單線條勾勒,模寫精細,不畫背景。
全相指正文中插有反映故事情節的畫面。
搨本是指用影寫的方式把原迹描摹下來,其中又分雙鈎本和填廓本,雙鈎本把字畫輪廓描摹下來,中間空心;填廓本則用墨水把空心填滿。
拓本的價值:
一、古代碑石不少由書法名家親筆所寫,拓本可供習字臨摹和研究古代書法藝術。
二、拓本可證史誤、補史闕。
最早發明泥活字印刷是宋代的畢昇,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泥活字的成形和使用方法。
清代最著名的木活字印刷是《武英殿聚珍版叢書》,負責刻書的金簡把木活字印刷經驗寫成《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清代最著名的銅活字印刷是內府本《古今圖書集成》。
目前已知最早的套印作品是遼代統和年間三幅彩印的《南無釋迦牟尼佛》。
直到明代後期,套印才得以廣泛應用的原因:
一、套印成本高,明代經濟繁榮,能為套印提供物質基礎。
二、明代印刷技術成熟,為套印普及提供技術基礎。
三、明代盛行評點,儘管評點本不一定使用套印,但書坊亦有使用套印技術拼湊出版數十種評點。
石印技術傳入後,最先由上海三家書局:點石齋、同文書局及拜石山房大規模採用。
石印本的內容以常用古籍最多,包括經史子集、通俗小說和唱本、地圖和畫刊、報刊及西學書籍。
石印技術的優點:
一、比起雕版技術而言,工序簡單,成本低廉,而且印刷效率高。
二、比影抄、影刻等方法而言,更能保存古書原貌。
石印本多被書商改動,一方面縮小為袖珍版,不便閱讀,另一方面多對古籍書名、版本有所更動。

第三編 中國古籍版本鑑定

第一章 根據內容鑑定版本

在竹簡與布帛並行的漢代,「篇」與「卷」作為書籍單位沒有太大差別。到了紙書盛行後,「卷」大於「篇」的情況就很普遍了。
宋代類書盛行,除了官修類書帶起風氣外,還因為宋代公牘常用四六體,多選前人佳句分類編次,而宋代舉業興盛,類書可供科舉考試之用。因此宋人輯唐詩按內容分類。
明代重視詩歌復古,重視唐詩的寫作體裁和方法,因此明人輯唐詩按體裁分類。
從唐詩選輯本的分類方法,就能大致判斷書籍時代,以上為按書籍體例鑑定版本的例子。
根據內容鍳定版本需要對有關學術演變源流作深刻了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眾多,不了解名物制度變遷,就容易犯常識性錯誤。名物制度包括:年代、帝號、廟號、部族、地名、人名、官名、物名、專名、體制等。

第二章 根據形式鑑定版本

古籍的版式、書名頁、序跋、卷端、避諱、牌記、行款、字體、刻工姓名、裝訂、紙張、藏書印、室名等來作為版本鑒定的根據。
利用版式鑒定版本需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先熟悉歷代版本的版式特徵,再考慮版式共同特徵和個別版式的特殊情況。
二、慎防版口作偽。
三、需要綜合考慮其他因素。
書名頁雖然為鑒定版本提供線索,具有參考價值,但翻刻者常將原刻書名頁照樣刻出,甚至偽刻書名頁冒充早期刻本。
宋代題跋與明清題跋有明顯不同。宋跋興之所至,信手拈來,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每多妙趣。明清題跋重視傳承、校勘和版本,每多深思熟慮,言不虛發,一篇題跋猶如一篇濃縮的考證論文。
根據序跋鑒定版本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根據序跋確定刻板年代,要把原刻和翻刻加以區別。
二、原文和序跋的刊刻時代不一定一樣,序跋可能是增刻的。
三、根據序跋確定刻板年代,應與刻書抄書者、校注者年代一致。
四、根據序跋確定刻板年代,應與諱字時代一致。
卷端書名冠詞有幾種作用:
一、反映內容情況,如內容多寡、插圖情況、內容類別和朝代。
二、反映著者和著作方式。
三、反映版本情況。
古代一本書往往有多種版本,為標新立異、避免重複及以廣招徠,於是在書名前使用冠詞。
書名冠詞常是同書異本互相區別的重要標誌,但版本不同而書名冠詞相同的情況也是存在的。
牌記是古籍版面內容的組成部分,最早在宋代出現,內容可反映刻書情況和圖書內容,亦可用作申明版權和廣告宣傳。
行款指的是古籍一頁中的行數與一行中的字數。
以行款鑒定版本,不應盲從前人舊說,並要把翻刻本與原刻本加以區別。
古籍字體類別:
歐體字結體長方,於平正中見險絕,筆劃以方為主。歐體字給人以端莊穩重之感。
顏體字氣勢雄偉、筆劃豐肥,用筆以圓筆為多。
柳體字筋骨外露,富有彈性,用筆方圓兼施。
趙體字點劃圓潤,結體秀美,運筆純正,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
匠體字又名宋體、硬體,是指非歐非顏非柳非趙的字體,其筆劃特點是豎粗橫細,字形長方,由專業刻工發明。歷代多有文人批評匠體字為膚廓字樣,徒具外形、缺乏精神。
館閣體是流行於館閣及科舉試場的字體,因館閣及翰林院官僚擅寫此體而得名。館閣體始於明朝永樂年間,當時名叫「臺閣體」。館閣體是御用書體,因時而變。康熙喜歡董其昌書法,館閣體尚董;雍正和乾隆喜歡顏真卿書法,館閣體於是尚顏。
就時代而言,北宋早期多歐體字,後期多顏體字;南宋多柳體字;元朝多趙體字;明朝洪武至弘治間承襲元風,多趙體字;正德至嘉靖年間由趙體轉向匠體;萬曆以後全用匠體字;清代康熙以前尚存明末硬體風味;康熙以後硬、軟體並存。
利用刻工鑒定版本需要注意:
一、對於跨時代刻工所刻的書要進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定為前代或後代。
二、有些翻刻本將原刻本的刻工姓名照樣刻出,這樣刻工姓名就不足為據。
三、不同時代的刻工姓名出現在同一書上,應定為遞修本。
卷軸裝是最早的裝訂形式,由卷、軸、褾、帶、簽組成。褾是卷端另加黏接的厚紙或絲織品,有保護全卷的作用。簽是指軸頭所繫標明書名、卷次等內容的牌子。
旋風裝是唐代中期出現的裝訂方式,屬於由卷軸裝向冊頁裝轉化的過渡形式。旋風裝採取首頁單面書寫,第二頁起雙面書寫,將每頁無字的邊緣鱗次相錯地黏裱於前頁之上。從外形看仍像卷軸裝,但閱讀時除首頁外,其餘各頁都可以自由翻動。
經折裝是唐代後期產生的裝訂方式,是將寫滿內容的長紙按照特定的行數,像摺扇一樣摺疊成長方形折子,並在前後加上硬紙片保護內頁。
蝴蝶裝是盛行於宋代的裝訂方式,是將每一頁有字的一面向內對摺,把全部書頁黏在裹背紙上,裝上硬紙作為封面。
包背裝是把沒有字的一面向內對摺,克服了蝴蝶裝每讀一頁就要連翻兩頁的麻煩。
線裝始於南宋初年,通行於明代中葉,到清初大盛。線裝比包背裝結實,不易脫落,書本舊了亦可重裝。
古籍用紙有較強的時代性,唐代以前以麻紙為主,宋到明代中期以樹皮紙和竹紙為主,晚明到清代以竹紙為主。
唐代紙張有生熟之分,生紙是未加工的紙,熟紙是加工紙,又分成染色紙、名貴紙、印花紙三類。
宋元雕版印刷術快速發展,紙張供不應求,出現買書人要自備紙張,以及使用紙背印書的狀況。
明代出現大量的紙品種,還生產防蠹紙。
官方藏書鈐印始於唐代,私人藏書鈐印則早在東晉出現。明清藏書印不僅數量多,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藏書印分成數類:
一、名號印。包括姓名印、堂號印、仕履印、門第印、里居印、行第印、肖形印、紀年印等。
二、反映鑒賞校讀情況的鑒賞印。
三、反映藏書家志趣的志趣印,印文多用箴言或詩文典故。
四、告誡後人的永寶印。
古人室名對鑒定版本的作用:
一、根據室名考證同書異名
二、根據室名考證著者姓名
三、根據室名考證刻書者

第三章 寫本與活字本的鑑定

刻本的特徵:
一、字體比較規整
二、筆劃鋒芒棱角比較明顯
三、版面常有模糊殘缺之處,間有斷裂痕跡
四、卷末空白部份常有大塊墨跡
寫本由人工抄寫,字跡流暢生動。
辨明為寫本後,再由書法、紙張、題跋、諱字和藏書印等線索鑒定寫本來源。
活字本與刻本的不同之處:
一、欄線連接:活字本的欄線是臨時拼成,會有寬窄不等的空隙。刻本欄線嚴密,渾然一體。
二、界行與墨色:活字本的界行和文字常常受墨不均、墨色濃淡不一。刻本則較少這種情況。
三、版面長短:活字本版面長短一致,雕版則因熱脹冷縮等原因而長短不齊。
四、版面斷裂:活字本沒有斷版裂版現象,刻本則常有斷裂痕跡。
五、字行:活字本文字常常左右彎曲,甚至有臥字、倒字的現象,刻本則沒有這種現象。
六、文字大小與筆劃粗細:活字由多人合刻,以致字體常有大小不一、筆劃粗細不一的情況。刻本由一人刻完一板,字體大小與筆劃粗細比較劃一。
七、字與字的關係:活字本字與字界限分明;刻本有時為了版面整體美觀,字間筆劃常有交叉穿插。
木活字吸墨性強,墨色較濃;金屬活字吸墨性弱,墨色較淡。
武英殿聚珍版與一般木活字略有不同:
一、刻制套格,在整塊木板上刻制欄線和界行。
二、刷印套格,把書名、卷次、頁碼、校刊人姓名等文字嵌入套格版心,先行刷印。
三、套印正文,以印好的相應套格覆印正文文字。
武英殿聚珍版的特點:
一、界行連接完整無缺
二、書內文字與欄線時有重疊
三、行款為半頁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書口下右側有校勘官姓名
四、卷首有《提要》和清高宗《十韻詩序》
五、紙張使用連史紙和竹紙兩種
《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集雕版、活字、套版印刷於一身,是古代印刷史中的集大成者。

第四章 古籍版本作偽

書名作偽即用挖改書名的方法冒充新本。
著者作偽即用挖改著者姓名的方法冒充新本。
卷數作偽即以殘本充當全本欺人。
序言作偽即增删序言以欺人。
年號作偽即改刻年號以欺售。
牌記作偽即增删牌記以欺人。
藏書印作偽即偽造名家藏書印以欺人。
題跋作偽即偽造名家題跋以欺人。
紙張作偽即以新紙偽作舊紙以欺人。
辨別版本作偽的方法:
一、熟知各時代的整體刻書特點
二、詳審內容
三、以其他同類古籍作比較
四、善用工具書翻查古籍書目、卷數、年號、室名、人名、地名等資訊

第五章 利用有關圖書鑑定版本

利用文史工具書鑒定版本:
一、古籍常有翻刻、偽造,不能完全依賴工具書資料,仍要參考其他條件綜合考慮。
二、以原始資料加以核對
古籍書目對於版本鑒定的作用:
一、比較版本
二、考訂版本異同和圖書存佚
三、審定版本價值
利用正史、野史有關刻書的記載,人物志、藝文志關於著述的記載,以及文集中的刻書序跋和考證論文,都可以成為鑒定版本的例證。

第六章 考訂一書的版本源流

考訂版本源流的目的在於鑒定版本優劣。
考訂版本源流需要經過查考成書原貌、查考同書異本和梳析源流三個步驟。
查考成書原貌主要通過查考傳記資料、祖本序文、跋語、書目、進書表等來了解。
查考同書異本主要通過查考官私書目、有關序跋和野史、筆記、文集來了解。
梳析源流是以成書本為依據,比較各種版本,考訂同書異本之間的先後關係,將其排比為一個或多個系統。
善本的定義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宋人的善本觀以內容為主,兼及形式。明人的善本觀有輕內容、重形式的傾向。清人選擇善本,內容與形式並重。
張之洞於《輶軒語・論讀書》說: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無闕卷,無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二精注);三、舊本(一舊刻,一舊抄)。

註:本書初版、二版及三版分章有所不同,此筆記依據初版分章,但摘要內容來自三版。

avatar-img
27會員
830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心居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參考資料 凡例﹕外文書名或學刊名用黑體字表示,文章名用斜體字表示﹔中文書名用黑體,學刊用黑體方括弧 (【】) 表示,文章用單角括弧 (〈〉)表示。 期刊後的數位為期號。 凡頁數置於引用文獻最末處。緊隨作者名的方括弧內,如僅有一個年份如「陳耀南1980」即該書的出版年份及內文用的參考版本﹔如有兩個年
  嗯,這部分不僅限於小說,也可能會有影視的影子。這邊是我科普來著。   前面幾個主題都是在認識「文字」,這邊總算進入到「文章」了,那麼文章的鋪排呢?   我們分兩個主題:「記敘順序」、「開頭」。   一般而言,這兩者都與小說牽扯薄弱,因為小說是「進行式」的,很難完美運用記敘文與論說文的手法。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回顧了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冷戰時期與九○年代《著作權法》修訂的江湖風雨,也指出前輩們百年追求的路,作者們也描繪出臺灣人文出版的面貌,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的出版現象,呈現這一個議題的時代意義,以及未來如何開拓人文出版的道路與方向。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參考資料 凡例﹕外文書名或學刊名用黑體字表示,文章名用斜體字表示﹔中文書名用黑體,學刊用黑體方括弧 (【】) 表示,文章用單角括弧 (〈〉)表示。 期刊後的數位為期號。 凡頁數置於引用文獻最末處。緊隨作者名的方括弧內,如僅有一個年份如「陳耀南1980」即該書的出版年份及內文用的參考版本﹔如有兩個年
  嗯,這部分不僅限於小說,也可能會有影視的影子。這邊是我科普來著。   前面幾個主題都是在認識「文字」,這邊總算進入到「文章」了,那麼文章的鋪排呢?   我們分兩個主題:「記敘順序」、「開頭」。   一般而言,這兩者都與小說牽扯薄弱,因為小說是「進行式」的,很難完美運用記敘文與論說文的手法。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回顧了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冷戰時期與九○年代《著作權法》修訂的江湖風雨,也指出前輩們百年追求的路,作者們也描繪出臺灣人文出版的面貌,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的出版現象,呈現這一個議題的時代意義,以及未來如何開拓人文出版的道路與方向。
Thumbnail
透過近於「挖出黑歷史」的方式,全書簡要地帶領讀者認識這批「詩人群」,同時揭露了詩人在「紙本」之外的另一面。當中的議題有許多延伸討論的空間,比如楚影在臉書與文學論壇間「活動模式與效果」的差異、陳允元「被遺忘的孔雀獸」究竟是「被遺忘」還是集結時的「刻意捨去」等,這些現象在網路時代都值得進一步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