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很適合助人工作者的書,但我也覺得很適合大家閱讀。
因為我們其實都累了。
同婚、非洲豬瘟、武漢肺炎、統戰、大選、香港、六四、N號房、WHO、BLM、罷免案......好多需要發聲的戰場,我現在寫的還不是這一年來所有的抗爭,還有好多好多。
我們除了自己的生活、學業、工作、感情外,花了很多精力在這些我們在意的議題上。不是熱血青春,而是不得不開口。因為目睹了那些傷口,讓我們無法保持沉默。
當然,我們可能沒有親身經歷那樣的傷痛,但作為從旁的參與者,有一定程度的感同身受。在面對世界的時候,看見他人的需要、求助,與自己的責任。為此焦慮、為此哭泣、為此憤怒。
別人那麼痛苦,我算什麼?
所以我們的情緒、大腦,其實也同樣需要被安慰──是、我知道外頭有更多受傷害的人,香港的抗爭還在繼續,維吾爾人的經驗讓人心碎──但那不代表我們的狀態不需要得到自己的關注。
同理心,應該也要把自己囊括進去。
雖然狀況不大一樣,但看見大家的憤怒時,我想到的是每次處理輔導案件時的自己:好生氣,對於現狀感到無力,又對兇手憤怒,同樣對冠冕堂皇的廢物生氣。
那種憤怒像火一樣灼燒我的喉嚨,哽著一口氣,腦袋都快炸開了。
對、大概是這種感覺,情況不一樣,但類似的感受。
資訊過載的大腦
接收了太多創傷資訊的我們,或許可以藉由睡覺、打遊戲、吃大餐放鬆,但那個過載的大腦已經留下了傷害的印記。
這本書在討論的就是「創傷照管」,也就是最最老梗的「身心平衡」那一套──可是很深刻、很實際,像一個綿密的紗布,輕輕包裹住我們的心。
其實我們的心受傷了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以往這種創傷比較出現在諸如社工、戰地記者、律師、醫生護理等助人工作者身上,這本書也確實在這些職業中比較常見。但現在的我們,因為認真地投入在這個世界中,反而也出現了這樣的症狀──並可能沒有自覺。
我們選擇關閉帳號、逃離SNS、破口大罵、補償性暴食或消費──這些其實都是很典型的創傷反應。所以我才突然想要推薦這本書給各位:因為我們的心其實存在傷口。
請放心、這本書不會告訴我們:「想開點就沒事啦☆」這種廢話,而是針對各種情況,提出具體可行的作法與思維邏輯。或許能成為各位的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