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記得你是誰—哈佛最後一堂課》--15位哈佛商學院教授給學生的臨別叮嚀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假如你要把你生命中學到很重要的經驗或教訓,用故事告訴也許之後未必有機會再見的人,你會選哪些故事,以及你想告訴他的訊息是什麼呢?

《記得你是誰—哈佛最後一堂課》書中的十多個故事,來自哈佛商學院一個悠久的傳統,教授會在最後一堂課講述自己的故事,做為給學生的臨別禮物。教授們慷慨分享自己的人生體驗及想法,希望能夠給未必有機會再見的學生們最後的指導。

而我很喜歡的另一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同樣是因為哈佛的這個傳統而誕生的好書。(可以看這篇

《記得你是誰—哈佛最後一堂課》是一本不斷再版的好書,在台灣也創下了銷售15萬本的佳績。不過我倒是最近才有機會讀了第一遍,想分享一下其中我特別有感觸的幾個故事:

寇夫曼教授的「一句話的份量」

曾經擔任企業總裁的寇夫曼教授分享了一個影響他日後領導風格的故事:在他剛升任總裁時,在看報表資料時注意到他們公司在相距不遠的兩個城市聖路易與堪薩斯分別有一個營業所,他想說「是因為那裡的業務特別繁忙嗎?或是有大客戶在那附近?」於是就順口問了一下負責的副總裁「能告訴我為什麼這兩個城市距離不遠但分別有一個營業所的原因嗎?」,結果一週之後,他發現公司公告提到堪薩斯的營業所被裁撤了,某人離職、某人轉調。

他很訝異,問了他的秘書「我上週才問了某某這兩個營業所的事,為什麼就關閉其中一個了?」,秘書「我想他們的解讀是你覺得這兩個營業所距離太近有點浪費,所以要縮減」「所以,如果我去吃午餐前問你『你覺得我辦公室油漆換成綠色會好看嗎?』,我吃完飯回來會發生什麼事?」秘書大笑「你會看到油漆工人已經把你的辦公室重新漆好了,正在收拾」

因為這件事,寇夫曼領悟到,握有權力的人也許只是隨口一句話,但是聽在其他人耳裡,也許造成的影響會是與他本意有很大落差,甚至是會傷害到人的。也因此他刻意將自己的領導與管理方式調整為營造能與員工直接對話的環境與文化。

上面這個故事我自己的延伸是,在網路社群裡,有眾多追隨者的網紅/意見領袖,其「一句話的份量」也並不等同於常人的,也許值得參考一下這個故事。

貝爾教授的「別參加校友會」

貝爾教授在他的最後一堂課卻要同學們不要回來參加校友聚會,為什麼呢?因為他看過太多學生因為太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在大公司上班?待遇如何?開什麼車、穿什麼、行頭是否光鮮,因而選擇了不一定是自己真心想要發展的職涯,甚至因而過了不快樂的一生。所以他提醒學生們—真正重要的不是與其他人比較,而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怎麼樣的人生?

他也分享了他自己的人生職涯策略:

  1. 先認真思索自己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樣的報酬:花些時間認真思索工作中什麼是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才不會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完全走錯了。以貝爾教授自己為例,他希望在工作中能夠影響別人,獲得別人敬重,因此當教授就比其他選擇更能夠達成他的目標。
  2. 不設限各種選擇的結果:如果你希望的「成功」只有「當上美國總統」,那麼成功的機率會相當相當低。假如你只能接受成功等同於「拿到OO大學的學位」「進OO公司」「擔任OO職務」,無形中也都限制了你的其他可能性,因此貝爾教授鼓勵學生們不要先為「成功」預設太多,積極的去探索。
  3. 眼光放遠,人生是幾十年的事:我們都會急於有成,希望投注的心力很快能夠有所回報,希望可以贏在起跑點,但是貝爾教授提醒他的學生們,人生其實很長,不必急著在三年五年裡就達成人生所有的目標。

對於貝爾教授提的第三點,我自己相當有感觸,我今年51歲,已經工作了25年,但看來還有15~25年可以工作的壽命在眼前等著我,如果不用一個長遠的視角思考我的人生,也許之後就會卡關。這就是我正在面臨的課題。

狄隆教授:你和別人眼中的「自己」

狄隆教授的故事源自於他和女兒的一段旅程,在看到希拉摩山上四位美國總統巨大的頭像時,女兒問他為什麼這四位總統會被以這樣的方式紀念?「因為他們對很多人產生了正面的影響」「那你有對很多人產生正面的影響嗎?」,女兒的這個問題讓狄隆教授衍生出對自己的兩個問題:別人怎麼看我?以及當別人和我相處時,他怎麼看自己?

狄隆教授認為,身為領導人,因此擁有改善他人生活、幫助他人用比較正面的態度看待自己的巨大影響力。如果可以善用這力量,盡量給周遭的人稱讚,幫他們打氣,並鼓勵大家再接再厲,幫助人完成他們自以為達不到的境界。而這也是他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最好的答案。

記得你是誰—柯拉克教授的提醒

本書書名《記得你是誰》來自於柯拉克教授,他的母親在他小時候每天出門上學前都會這麼跟他說:「小金!你今天是要出門去當領袖的,千萬要明辨是非,可別讓人家牽著鼻子走,也別忘了你是誰唷!」母親的用意是希望他可以不隨波逐流,盲從於世俗的價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他也把這來自於幼時的提醒傳承給學生們,期許他們能『無論在哪個機構工作、處於哪一種環境,當周遭人士提出,「我們可以相信誰?誰能讓我們產生信心?」這樣的問題時,但願答案就是「你們」』

『我們需要這樣的領導人:立志改造社會;願意堅守最高標準的道德、榮譽和責任:不怕高瞻遠矚;對自己和別人懷有夢想、希望和信心。你們就是提供此種領導風範的最佳人選,所以我想送給各位一句簡單的忠告:做明智、正確的選擇,找到可以為你們指引人生方向的基本原則及價值理念,然後忠於它,守住它。別忘了你是誰。』教授這麼說。

《記得你是誰—哈佛最後一堂課》書中其他十多位教授的臨別提醒也都相當精彩深遠,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誠意推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42.3K會員
222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4/21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Thumbnail
2025/04/21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07
中年危機的產生,來自於這樣的發現——我們總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覺得只要肯努力,就能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步入中年,這種信念終於開始動搖 當我們願意放下「我能夠一直努力下去」的執念,真正接受人生的變化時,就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新道路。中年危機並非必然,反而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機會。
Thumbnail
2025/04/07
中年危機的產生,來自於這樣的發現——我們總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覺得只要肯努力,就能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步入中年,這種信念終於開始動搖 當我們願意放下「我能夠一直努力下去」的執念,真正接受人生的變化時,就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新道路。中年危機並非必然,反而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機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哈佛大學商學院有一個傳統,每個教授在應屆畢業生的最後一堂課,都會收起教鞭和課本,和學生們傾訴他們的人生經歷,他們曾經面對過的挑戰、成就及過失。學生們可以藉由教授的結業辭,獲得許多深刻的反醒及見地。作者本身經驗了數次畢業演講的激勵,也希望可以將這些智慧及經驗藉由書籍分享給更多人。 這本書收錄
Thumbnail
​哈佛大學商學院有一個傳統,每個教授在應屆畢業生的最後一堂課,都會收起教鞭和課本,和學生們傾訴他們的人生經歷,他們曾經面對過的挑戰、成就及過失。學生們可以藉由教授的結業辭,獲得許多深刻的反醒及見地。作者本身經驗了數次畢業演講的激勵,也希望可以將這些智慧及經驗藉由書籍分享給更多人。 這本書收錄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 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作者:Daisy Wademan 在哈佛商學院有一個傳統,就是每一科的最後一課,任教的教授會對着台下的學生,說一段關於他自己的故事。侃侃而談,可能是一件生活軼事,一個趣聞,或者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提醒大家不要再重蹈覆轍,抑或可以學到些什麼。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 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作者:Daisy Wademan 在哈佛商學院有一個傳統,就是每一科的最後一課,任教的教授會對着台下的學生,說一段關於他自己的故事。侃侃而談,可能是一件生活軼事,一個趣聞,或者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提醒大家不要再重蹈覆轍,抑或可以學到些什麼。
Thumbnail
哈佛商學院有個很有趣的傳統,在最後一堂課時,教授不會講課,他們會跟學生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且把自己用生命經歷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未來離開學校時、偶而迷惘徬徨時、面臨誘惑時,可以想起教授的故事而得到一些方向。
Thumbnail
哈佛商學院有個很有趣的傳統,在最後一堂課時,教授不會講課,他們會跟學生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且把自己用生命經歷的寶貴經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未來離開學校時、偶而迷惘徬徨時、面臨誘惑時,可以想起教授的故事而得到一些方向。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集結了哈佛商學院教授們在最後一堂課給予畢業生們的勉勵與鼓舞人心的故事。這15篇故事超越了書本或教材上的知識,而是足以橫跨不同世代,都能受用的人生哲理與智慧。如今在COVID-19、全球經濟受創的變動時代裡,依然有許多話語很值得好好反芻、深思一番。
Thumbnail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集結了哈佛商學院教授們在最後一堂課給予畢業生們的勉勵與鼓舞人心的故事。這15篇故事超越了書本或教材上的知識,而是足以橫跨不同世代,都能受用的人生哲理與智慧。如今在COVID-19、全球經濟受創的變動時代裡,依然有許多話語很值得好好反芻、深思一番。
Thumbnail
哈佛商學院有個悠久的傳統...... 在每一科的最後一堂課 教授會說一段故事 是關於文憑也給不了的人生智慧 作為送給學生的結業禮
Thumbnail
哈佛商學院有個悠久的傳統...... 在每一科的最後一堂課 教授會說一段故事 是關於文憑也給不了的人生智慧 作為送給學生的結業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