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杖管,用愛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著名的親子網紅Mom &Dad,最早爆紅的影片是他們的一首自創曲〈當你睡著的時候〉:

你是天使 醒來卻像魔鬼(Stop crying, Please stop crying.)


無計可施 只能抱著你落淚(We're trying, Yes we're trying.)

這首歌之所以爆紅,正是因為它說盡了為人父母的辛酸血淚。

當孩子出生時,所有的父母都會欣喜若狂,如同置身天堂,但是當天晚上就會落入育兒地獄。小嬰兒需要人無時無刻的照顧,每天無止盡的抱抱、餵奶、換尿布、洗澡,讓所有的父母身心疲乏,只能期待寶寶睡著的時刻,才能有簡短休憩。

慢慢地,當孩子逐漸長大,意識清晰、口齒伶俐。我們本以為自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理生活大小事,殊不料這並不是升格進天堂,而是彷彿落入地獄更深處。

大女兒四歲多了,接近五歲的她開始各種叛逆與討價還價。正餐不吃想吃點心,規定的影片時間已到還想再加碼,每天都想要精疲力竭的媽媽帶她去公園玩……再加上她還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甩門尖叫有之,拳腳亂揮有之。有時我真的很好奇,這些東西她是從哪裏學會的?

更不妙的是,小女兒自從兩歲之後,語言能力大爆發,開始學會對她姊姊頂嘴。以前相親相愛的兩個人,有時會在爸爸讀繪本時,為了搶奪「最佳閱讀位置」而吵架。

妹妹指著牆角:「你去那邊!」

姊姊反擊:「你才去那邊,這是我的位置!」

妹妹跺腳大叫:「這是我的!我的!」

姊姊使出神掌一推:「你走開!」

通常這時候妹妹就會被推倒,我得趕快介入,給予「隔離治療」。免得為了進入安眠舉行的睡前閱讀儀式,反而成了全家大小睡不著的儀式。但是有時連我自己也被兩小弄得火氣併發,恨不得在兩個小屁股上都賞幾下巴掌。

父母的理智線一再地被孩子弄斷,有時難免會想要採用體罰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失控行為。體罰,從字面上來看,是身體上的處罰。舉凡打手心、打屁股、半蹲……再加上藤條、衣架、木板以及各種隨手可得的物品,幾乎構成過去一整個世代的青春回憶。但現今「體罰」已經被我們歸類於「古老過時的教育理念」舉凡:棒頭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愛之深責之切……我們都嗤之以鼻。

麻煩的是,身為基督徒的我,無法繞過聖經:「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 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箴言十三24)、「不可不管教孩童; 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 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箴言廿三13-14)、「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箴言廿二15)難道聖經也過時了嗎?

聖經沒有過時,當我讀聖經有疑惑,覺得聖經好像有錯的時候,最後每次都證實是我錯了。

聖經並非要父母沒事就用杖K孩子兩下,但是確實我們必須管教孩子。因為很多壞事(說謊、吵架、搶玩具……)不用我們教,孩子似乎天生就會。我們反而必須要頻繁地教導孩子去愛、去幫助人、去保護人……。

我們真是個天生的罪人,以至於需要被管教,有些時候那管教是必須讓孩子感到疼痛的。我們若是對孩子有足夠的愛,我相信「讓孩子感到疼痛」的管教可以極度減少,然而很難去完全避免。我們不能放任孩子不停地去做一些錯誤的事,那並非真正的愛孩子,按聖經所說那反而是恨惡孩子。

大女兒聰明伶俐、非常可愛,但她的屁屁也曾挨打過。因為無止境的失控、因為對妹妹動手……感謝上帝,這並非天天或每週固定發生的事,而是極少數極少數的時刻。最重要的是,女兒清楚知道我們是愛她的,也知道為何自己的屁屁會挨打。所以儘管她覺得很沒面子,仍願意向我道歉。我也曾經向大女兒道歉,因為我也有情緒不好、情緒失控的時候。感謝上帝,她也願意原諒我。

在愛中勇敢的管教、幫助孩子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是身為父母不可或缺的功課,也是一項很難學習的功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hilip Wu的沙龍
9會員
40內容數
我喜歡讀聖經,喜歡在其中發現許多有趣的、弔詭的、生活的事。
Philip W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12/23
那是一顆球狀物,在面頰內藏著,卻有一點突破皮膚表面,探出頭來。那是我替父親清潔傷口時看到的,圓圓的球呈現一種不健康的黃褐色,帶著死亡的氣味。
2020/12/23
那是一顆球狀物,在面頰內藏著,卻有一點突破皮膚表面,探出頭來。那是我替父親清潔傷口時看到的,圓圓的球呈現一種不健康的黃褐色,帶著死亡的氣味。
2020/08/05
小孩學說話是天性,但小孩開始說話,則是父母的不幸。 我們家的女兒無花果說話得早,一歲三個月時開始模仿我們夫妻說話,也懂得自己身體的各部位名稱⋯⋯
2020/08/05
小孩學說話是天性,但小孩開始說話,則是父母的不幸。 我們家的女兒無花果說話得早,一歲三個月時開始模仿我們夫妻說話,也懂得自己身體的各部位名稱⋯⋯
2020/07/31
四歲的大女兒看著我忙進忙出的搬運書籍、裝箱,忍不住發表她小小哲學家的感想:「把拔,你的書好多喔。」她哪裡知道,把拔看過的書,遠遠不只這些數目⋯⋯
2020/07/31
四歲的大女兒看著我忙進忙出的搬運書籍、裝箱,忍不住發表她小小哲學家的感想:「把拔,你的書好多喔。」她哪裡知道,把拔看過的書,遠遠不只這些數目⋯⋯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要維持得好,「尊重」幾乎是不變的鐵則,這點在親子關係也適用。孩子會無理取鬧、不配合、甚至情緒爆炸,幾乎都是因為覺得「不受尊重」。要能用語言完美表達對孩子的尊重,必須練習在話語中融入認同、肯定、與溫情。
Thumbnail
過去的教養箴言是唯有絕對臣服才是好孩子。然而孩子不是學乖,而是學會躲遠一點。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情緒是可以被好好管理的,話是可以好好說的。 我更不希望兒子以後畏諾於掌權者,卻在面對弱小時擺出威權姿態。
Thumbnail
過去的教養箴言是唯有絕對臣服才是好孩子。然而孩子不是學乖,而是學會躲遠一點。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情緒是可以被好好管理的,話是可以好好說的。 我更不希望兒子以後畏諾於掌權者,卻在面對弱小時擺出威權姿態。
Thumbnail
一位媽媽問我, 處罰孩子的意義在哪? 這不是一位支持人本的媽媽, 而是一位篤信嚴格才能成才、打罵才會聽話, 卻對於目前女兒凡事擺爛, 極度無奈且無助的媽媽。 「回到家,餐袋就丟在那裡,我沒有幫她洗她就放給它臭!洗完澡,濕濕的毛巾就放在地上不管!一個女孩子衛生習慣這麼差!你看她衣服也穿不好,都不怕被別
Thumbnail
一位媽媽問我, 處罰孩子的意義在哪? 這不是一位支持人本的媽媽, 而是一位篤信嚴格才能成才、打罵才會聽話, 卻對於目前女兒凡事擺爛, 極度無奈且無助的媽媽。 「回到家,餐袋就丟在那裡,我沒有幫她洗她就放給它臭!洗完澡,濕濕的毛巾就放在地上不管!一個女孩子衛生習慣這麼差!你看她衣服也穿不好,都不怕被別
Thumbnail
(警語:非主流觀點,本意亦非尋求認同,不喜者請自行離開。) 這幾日親子部落客-酪梨壽司的體罰議題全網熱議,許多 KOL 如德州媽媽沒有崩潰、廣告小妹和呂秋遠等都對此發表了看法,不過,大多是著重在呼籲禁止對孩童施加任何形式的暴力。
Thumbnail
(警語:非主流觀點,本意亦非尋求認同,不喜者請自行離開。) 這幾日親子部落客-酪梨壽司的體罰議題全網熱議,許多 KOL 如德州媽媽沒有崩潰、廣告小妹和呂秋遠等都對此發表了看法,不過,大多是著重在呼籲禁止對孩童施加任何形式的暴力。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不管是哪一個時期的年齡層,若孩子當下不懂或走偏了趕緊從旁協助,馬上導正回來,盡量與孩子是朋友之間的互動模式,相互尊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親子關係。 畢竟人不是一開始就會知道怎麼當媽媽、也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爸爸,更不是一開始知道怎麼當孩子,都是長期的互動溝通、相處下來的感覺。 一起熟悉
Thumbnail
身為兩個兒子的媽,我必須承認,我真的、真的很想打小孩。 很多人喜歡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因為「打」是威權,馬上可以看得到效果,立竿見影,然而小孩乖乖就範,是因為明白道理而願意接受教誨?還是害怕棍子打下去的疼痛?!
Thumbnail
身為兩個兒子的媽,我必須承認,我真的、真的很想打小孩。 很多人喜歡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因為「打」是威權,馬上可以看得到效果,立竿見影,然而小孩乖乖就範,是因為明白道理而願意接受教誨?還是害怕棍子打下去的疼痛?!
Thumbnail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Thumbnail
華人的家庭時常對於越界或是破壞秩序和規則反應非常猛烈,兩方都非常硬弄得兩敗俱傷。如果父母就沒學過溝通妥協,甚至也不覺得需要對孩子這麼做,自然面對家中的衝突時就拉開了距離,也難以真的落實關係和保護的功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