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阻止你正視性騷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來上星期日要寫一篇文來徵碩論受訪者,兼論為何題目與護理師、性騷擾、能動性有關係。兼論也架構好了:英國就醫經驗、自己在某組織發起成立性別平等小組 [*1] 的歷程、對於自己與生活圈其他性騷擾遇擾者的觀察。
#所謂好人所謂壞人
而預想的內容裡,原本準備頗為批判地談在推動成立性平小組時遭遇的謾罵與質疑;被申訴人面對性騷擾議題時,恐懼如何轉化為冠冕堂皇的攻擊性;決策圈表決成立這個小組時的奇妙現象;以及這個小組經過合法正當程序成立後,我作為發起人仍然要承受的嘲諷。
為了使組織不「人治」而「法治」地讓性騷擾申訴人至少有依法可循的管道與流程,也為了保護這個以理念起家的組織別因忽略程序正義而自毀名聲,即使有盟友,我認為自己承擔的壓力仍是比較多的; 但由於性平事件的保密特性,以及不想變得跟那些攻擊我的人一樣,那陣子其實不太談那團纏繞在一起的各種「東西」。
那段日子也不曉得是怎麼撐過的,只隱隱覺得有「一片」沉沉的感覺,而感覺裡的其中「一塊」,或許很多人——尤其致力於社會工程——的朋友,都有過吧... 『心裡清楚,(雖不完美但)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卻沒辦法為此感到快樂。』
#單薄的描述
「這一片」若要梳理其實很耗心力,但那時我便知曉,總有一天會再提筆寫下當時的經歷。 不過有趣的是,我準備要寫文章的上週,在【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 一書裡讀到「單薄的描述」(Thin Description)[*2] 這個概念。
然後,我開始反問自己:究竟想要怎麼談這件事?像前幾段那樣將「那些人」描述成壞人,將自己塑造成某種英雄?這算不算二元對立的另一種展現?對這個議題有幫助嗎?對我自己的「這一片」感覺有幫助嗎?
如果「那些人」一個個坐在敘事治療師面前,在治療師的引導下,將他們「人」本身與他們行為的「問題」分開,然後將他們的問題「命名」、「外化」[ 跟「外部化」概念不一樣喔!一起見註解 *3 ] 。那麼某種程度下被解構的「那些人」,是不是在我眼前就只是一道道脆弱的傷痕?一個個認知失調的腦細胞?一縷縷橫衝直撞的情緒?
若以「問題外化」視角重新檢視我經歷過的那段種種,是不是其實能讓我對「性騷擾事件效應」有更清晰的認識、甚至理出些模式或邏輯成為性騷擾防治的另一塊墊腳石?(也蠻可能早就有理論了,只是我還沒讀到~)
雖然幸運地算蠻早開始意識到自己情感之海的複雜,而有意識地管理著「她們」,使得自己大部分時候可以「正向運轉」,但我也清楚人生不同階段中,他人某些觸發行為所掀起不同程度的波瀾,需耗費多少辛苦來緩和、平衡。
經過了幾年,當時沉沉的「一片感覺」緩緩在我的情感之海中徜徉,且悄悄地又吸收了其他核心性質類似的情緒與情緒成因。我是否準備好要把她們打撈起來抽絲剝繭了呢?若只是為了自己一個暢快,會不會不小心傷及無辜?
#徵求受訪者 那...至少先來徵求受訪者好了(到底多跳 tone XD)
如果各位認識的護理師或護理師的同事曾提出過性騷擾申訴或訴訟——無論最後結果如何——希望都願意讓我訪談。 我做一個簡易網站精簡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有意願協助邀訪的朋友敬請使用: https://electwyh.wixsite.com/glassprisonnurse
[*1] 性質接近「性騷擾防治小組/委員會」,可參照性騷擾防治法第7條、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3條,但性平小組不具調查職權,需啟動調查時會另找外部專家成立調查小組。
[*2] 此網頁有針對該書與「單薄的描述」概念的介紹 >> http://www.psygarden.com.tw/book.php?func=visit&bookid=MjAwODA4MDExMjQwMDU=&deepread=6
[*3] 此頁面講解「問題外化」時也將這個作法的目的講得淺顯易懂>> http://www.student.fcu.edu.tw/wSite/public/Data/f1247723734360.pdf
另,其實我想了2天要怎麼區分「外部化」vs. 「外化」,目前的心得:「外部化」是將問題從個體分離出去,將問題重新安置在環境、社會、他人等其他因素,強調出「不可抗性」,凸顯個體的無力改變。因此常被用來合理化個體的行為。
「外化」的清楚前提是「問題與個體有因果關係,但不是這個個體的全部」,因此需要暫時抽離出來釐清、整理。外化的目的是讓個體不再用「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個角度看待自己,而有機會找到改變的切入點與方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點這影片聽到台灣式中文時有點驚訝,看完就比較明白BBC為什麼選我們了。影片到 07:20 前,是台灣一位單親媽媽女公關的故事,所以講的都是中文。 我國防疫成功的背後,是一群社會弱勢的犧牲。 我們可以說有時不得不取捨,但政府有沒有從性產業工作者(而非業者)的角度來設身處地設計配套措施呢? 我們可以說有
#接住孩子  上學期 性別思潮與當代批判 課程進入尾聲時,指導邀請另一位助教和我為這學期的 基礎法學導論「助教 Part II」,工作內容相似(除了性別同溫層學生比例降低之外 =w= ),便欣然答應了~   老師開出約18項指定閱讀,有些是書,有些是期刊論文或專文;其中一本書特別吸引了我——道歉。
好友C:我家人不時會透露趕快嫁掉,和沒結婚好像很可憐,被這種氛圍包圍時,感覺不太好,雖然可以理解家人是出於擔心等等... 我本來以為他們會因為自己婚姻 [狀況] 也沒很好,所以不鼓勵女兒或妹妹一定要追求婚姻。 「有對象催結婚,沒對象催找人」應該是包含自己在內不少人的共同經驗,頗有感觸,於是回C回得
我們這些婊子對厭女(misogyny)分類表見怪不怪呀,蕩婦羞辱(slut shame)不隨時在生活中甩也甩不掉嗎? 身處這樣的現實世界中,婊子們,該嚴正警告的、該斷開鎖鏈的、該報警的,不要猶豫。如果妳需要一點勇氣,找其他婊子們加入救援吧!不要害怕! 唉,如果找不到願意與你互相照顧、一起成長且能溝通
不知為何,我常被朋友們拿來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實驗組”。通常他(她)們會先跟我說一個故事,然後問我“怎麼看”,待我 “作答” 完後,再持續兩相參照與追問,有許多討論,也有不少挑戰。 談話進入尾聲時通常有幾種回應: A) 對我來說還有點難承受/我不是那麼認同,但能聊聊也不錯啦! B) 你的想法我同意,但
「鼓勵女生去性侵男生」這樣的概念,會被拿來當玩笑話,背後隱含著什麼呢? 【科普: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先從輕鬆一點的科普開始好了。性器官跟膝反射一樣,被刺激了會有反應是正常的,即使沒有性交意願,被刺激了會分泌液體或勃起,都請理解為膝反射。(有意願時,反應可能會較大,但不可回推為「有反應就是有意
點這影片聽到台灣式中文時有點驚訝,看完就比較明白BBC為什麼選我們了。影片到 07:20 前,是台灣一位單親媽媽女公關的故事,所以講的都是中文。 我國防疫成功的背後,是一群社會弱勢的犧牲。 我們可以說有時不得不取捨,但政府有沒有從性產業工作者(而非業者)的角度來設身處地設計配套措施呢? 我們可以說有
#接住孩子  上學期 性別思潮與當代批判 課程進入尾聲時,指導邀請另一位助教和我為這學期的 基礎法學導論「助教 Part II」,工作內容相似(除了性別同溫層學生比例降低之外 =w= ),便欣然答應了~   老師開出約18項指定閱讀,有些是書,有些是期刊論文或專文;其中一本書特別吸引了我——道歉。
好友C:我家人不時會透露趕快嫁掉,和沒結婚好像很可憐,被這種氛圍包圍時,感覺不太好,雖然可以理解家人是出於擔心等等... 我本來以為他們會因為自己婚姻 [狀況] 也沒很好,所以不鼓勵女兒或妹妹一定要追求婚姻。 「有對象催結婚,沒對象催找人」應該是包含自己在內不少人的共同經驗,頗有感觸,於是回C回得
我們這些婊子對厭女(misogyny)分類表見怪不怪呀,蕩婦羞辱(slut shame)不隨時在生活中甩也甩不掉嗎? 身處這樣的現實世界中,婊子們,該嚴正警告的、該斷開鎖鏈的、該報警的,不要猶豫。如果妳需要一點勇氣,找其他婊子們加入救援吧!不要害怕! 唉,如果找不到願意與你互相照顧、一起成長且能溝通
不知為何,我常被朋友們拿來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實驗組”。通常他(她)們會先跟我說一個故事,然後問我“怎麼看”,待我 “作答” 完後,再持續兩相參照與追問,有許多討論,也有不少挑戰。 談話進入尾聲時通常有幾種回應: A) 對我來說還有點難承受/我不是那麼認同,但能聊聊也不錯啦! B) 你的想法我同意,但
「鼓勵女生去性侵男生」這樣的概念,會被拿來當玩笑話,背後隱含著什麼呢? 【科普: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先從輕鬆一點的科普開始好了。性器官跟膝反射一樣,被刺激了會有反應是正常的,即使沒有性交意願,被刺激了會分泌液體或勃起,都請理解為膝反射。(有意願時,反應可能會較大,但不可回推為「有反應就是有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這次來講點認真的,不過也是整理之前上課的一些內容,內部轉訓順便整理,目前還沒有處理實務經驗,也有點鴕鳥心態的希望不要遇到這樣的事件。(多數資料取材自黃秀蘭律師的課程及勞動部) #何謂性騷擾 只要與性或性別相關,會感到不舒服不自在,覺得被冒犯、被侮辱的言語或行為,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表現
Thumbnail
修復式正義的應用在性侵害案件中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本文探討了該理論在司法程序上的適用性以及被害人的需求與意願。除了介紹相關的學術研究外,本文也分析了被害人對於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以及加害人是否悔改和道歉信的作用。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性別平權不僅是提供平等機會,還要創建支持性侵害受害者的環境。 本文章透過探討心理支持、職業培訓、包容文化三個關鍵策略,幫助性侵害受害者重返職場。
Thumbnail
因為去年修法鬧很大,如果有資方到現在還不知道性工法修法,那真的是混到不行,哪天被罰活該了。 但我要提一下最近的狀況,因為除了案件變多以外,其實我也發現大多數資方其實是有警覺的,也就是說,大致上都能把握立即介入處理的這個原則,而法律規定是立即且有效,但有效這一點再說,總之大多數資方都懂得要馬上進行介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在輔導與諮商的領域中,非自願個案通常是指自覺不需要專業協助,卻被強制安排接收輔導與諮商的當事人。此種關係,因非基於當事人主動求助,也通常帶有體制與權力的控制,常見的案例像是性侵與家暴事件的加害人、被伴侶或是家人勸來或送來的成人或孩子。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對一些「鋼鐵直男」而言,去判斷這些距離可能太幽微。隨著社會對性騷擾與令人不適的追求之探討,的確使得一些人開始覺得自己本來好像可以做的事情漸漸要變得不能做了。但這不意味著你被剝奪了什麼,而是從現在起,你應該要開始練習你一直沒有好好培養的人際敏感度。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這次來講點認真的,不過也是整理之前上課的一些內容,內部轉訓順便整理,目前還沒有處理實務經驗,也有點鴕鳥心態的希望不要遇到這樣的事件。(多數資料取材自黃秀蘭律師的課程及勞動部) #何謂性騷擾 只要與性或性別相關,會感到不舒服不自在,覺得被冒犯、被侮辱的言語或行為,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表現
Thumbnail
修復式正義的應用在性侵害案件中引發了相當多的討論,本文探討了該理論在司法程序上的適用性以及被害人的需求與意願。除了介紹相關的學術研究外,本文也分析了被害人對於修復式正義的看法,以及加害人是否悔改和道歉信的作用。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性侵害案件相關人員可能成為的第二受害人的情況,以及對其產生的情緒和心理衝擊。除了性侵害當事受害人外,也需要關注處遇相關人員的壓力與需求,以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與協助。
Thumbnail
性別平權不僅是提供平等機會,還要創建支持性侵害受害者的環境。 本文章透過探討心理支持、職業培訓、包容文化三個關鍵策略,幫助性侵害受害者重返職場。
Thumbnail
因為去年修法鬧很大,如果有資方到現在還不知道性工法修法,那真的是混到不行,哪天被罰活該了。 但我要提一下最近的狀況,因為除了案件變多以外,其實我也發現大多數資方其實是有警覺的,也就是說,大致上都能把握立即介入處理的這個原則,而法律規定是立即且有效,但有效這一點再說,總之大多數資方都懂得要馬上進行介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在輔導與諮商的領域中,非自願個案通常是指自覺不需要專業協助,卻被強制安排接收輔導與諮商的當事人。此種關係,因非基於當事人主動求助,也通常帶有體制與權力的控制,常見的案例像是性侵與家暴事件的加害人、被伴侶或是家人勸來或送來的成人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