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襲來「媒體素養」還守得住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有不少學生寫報告引用的來源,是內容農場《每日頭條》的文章?」
「學生會拿YouTuber老高講的各種鄉野傳說,來質疑老師的自然科知識?」

面對這些狀況,校園裡的「媒體識讀」課程,真的能有效幫助學生適應現今的資訊世界嗎?

近年來,因為假新聞氾濫,討論媒體識讀成為公民社會的「顯學」,教育部頒訂的108課綱也特別把「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列入核心素養。在許多講座或工作坊,只要分享起網路媒體的工作,和執行「事實查核」專案的經驗時,常被許多學校老師問到「該怎麼教『假新聞』?」

即使108課綱強調培養學生具有自我學習、面對多變未來的素養能力,令人擔憂的卻是:教育現場對於媒體素養,還停留在「假新聞」這種非常「原始」的理解,而缺乏對於問題根源—「資訊判讀能力」的認知。

其實,108課綱並沒有解決相關課程在教學現場上的「迷思」或「困境」,而這些問題不只是老師的責任。因為在制度調整後,增加了多元選修、校訂必修、彈性課程等教學空間,即使老師再努力,也未必來得及準備好各種適合的教案、填補這麼多的空堂。更嚴重的連鎖效應是,很多老師在自我培力的孤單中逐漸被消磨的熱忱。

迷思:增加「閱讀」是提升媒體識讀的解方?

許多教育專家都會提到,增加「閱讀」是提升學生對文字資訊的理解與掌握。不少老師在教媒體識讀時,會使用「比報」的方式,也就是讓學生比較各大報紙內新聞標題與內容。然而只是閱讀,真的能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嗎?

曾經在多次講座,我一開始會用這則新聞來舉例:

raw-image

這則新聞以木柵動物園2008、2009、2014年等三年入園人數的數據,說明貓熊帶來的經濟效益。但當我在這數十場講座詢問參與者,這新聞有什麼問題時,幾乎沒有人會提出對數據的質疑,鮮少有人會真的去查證木柵動物園的入園人數,也很少人去思考為什麼這則新聞故意略去了2010年到2013年的數據?

raw-image

也就是說,僅只是增加或大量閱讀,並無法增加「媒體識讀」的能力。「思辨」也不該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應該有步驟地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1. 保持懷疑:區分「具名新聞」、「綜合報導」、「內容農場」等的平台可信度,即使是新聞,也不能盡信。
  2. 判斷來源:找出新聞或文章所引用的來源,並確認來源與內容的因果關係。
  3. 分析內容:分辨其內容中「事實」與「觀點」的差異,進而不被包裹在事實中的觀點誤導。

不過,上述這些媒體識讀的觀念與技巧,並沒有完全出現在學校的「素養課程」裡面,也很難要求或期待老師們自己進修就能學會,「如果連老師自己都不會,怎麼教學生『媒體識讀』的能力?」曾有老師在聽完我的分享後如此感嘆道。這才是現在許多老師遇到的「困境」。

困境一:學生如何面對各種生活中的不實資訊?

108課綱推行後,不少學校的彈性課程都有包含「媒體識讀」的設計,多半缺少了「資訊判讀」的課程。但是,新聞其實是距離學生日常相對較遠的資訊,現代的年輕人在生活中看報紙、電視等傳統新聞的比例極低,更多的是從Facebook、Line和YouTube等社群平台來了解週遭世界。

甚至,當前述的社群平台對青少年來說都漸漸落伍的時候,充滿華麗特效、短影音的「抖音」(及其姊妹版TikTok)就成了另一個後浪。根據抖音官方數據,台灣每月活躍的用戶數超過300萬,其中13~17歲的比例高達27%,換言之,在台灣使用抖音的青少年很可能接近百萬人。

此外,比起Facebook、IG僅有3-4%的互動率,抖音使用者的互動率是驚人的29%,這意味著抖音用戶有「上癮」的現象。透過這些資訊環境,各種不實訊息與資訊操弄都正在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

如何讓學生發展出「媒體素養」的能力,恐怕早已不是傳統的「媒體識讀」課程就能夠辦到的。對於這些日新月異的社群媒體,更不是教學現場的老師能以一己之力對抗的。

然而,108課綱下的各版本教科書,對於這些「資訊判讀」的素養培養,可能僅有寥寥幾頁。即便教育部的「媒體素養教育資源網」提供許多知識、素材與某些熱心老師分享的教案,但這些內容都很難一體適用在每個老師不同的教學環境中。

事實上,只有課綱,不足以培養出學生的「媒體素養」;只有教案,也無法真正幫助老師教學。
raw-image

困境二:缺少專業的「陪伴」,老師只能孤軍奮戰

台灣並非沒有熱血的老師,嘗試在課餘時間自己進修並發展教案,提供給學生更多教科書以外的知識與技能,這樣的老師也不少,但這些的有熱忱的老師大多得在自己教學、兼行政或導師的負荷外,用所剩不多的時間參加研習、自我培力。不過,就我多場活動和工作坊所接觸到的老師,幾乎都表達出同一個感受:孤單。

更令人擔心的是,即便付出了這些努力,也不一定能設計出符合實際需求的教案。「跨領域的教學設計不僅費力,很多時候都會懷疑人生,不確定自己設計的內容是否正確,也不知道應該找誰幫忙⋯⋯」,一位在國中任教的英文老師,嘗試把各種社會議題融入英文教學,卻常常感到無助。

像這樣的老師並非特例,而這樣的困境其實也不只發生在「媒體素養」的課程上。追根究底,如果能有相關的專業工作者能讓老師們在自我培力時的諮詢,甚至陪伴老師們一起設計教案,將可能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新教育實驗「放伴」模式:A(議題轉譯)+B(融入教學)=C(適性發展教案)

正因為觀察到教學現場上的迷思和各種困境,許多相同理念的議題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決定組成台灣放伴教育協會,嘗試提出解決的方法:「議題融入」,也就是將各種社會資源導入教學現場。

今(2020)年7~8月的暑假,我們分別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舉辦了三場「從媒體識讀到資訊判讀」教師研習工作坊,除了邀請第一線記者分享新聞現場情形,也共享我和一群朋友投入的「資訊操弄」研究計畫(IORG)成果給老師們,讓他們更了解資訊判讀的背景知識。

令人驚訝的是,沒什麼知名度的我們,每場工作坊都是三天內就爆滿、每場參與者的出席率幾乎百分之百。幾場活動下來,不但老師們的迴響熱烈,團隊更立刻接到來自台灣各地從國小到高中的教師研習邀約,到年底以前已經確定會再舉辦至少5場相同主題的「共備」工作坊。

事實證明,改變目前教學現場的素養困境,在於「陪伴」。

除了有專業知識和課程設計的工作坊,我們也將嘗試陪伴老師們入校施作課程,實地觀察並協助老師們完備教案的設計,目前也已經確認了在台灣各地十多所學校的入校合作。我們相信的是,教育的本質還是在「人」,不管是學生或是老師,都需要「陪伴」。


王希
「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曾參與過許多公民運動,有7年網路媒體工作經驗,也是「資訊操弄」研究計畫(IORG)共同主持人,同時擁有補教界逾10年教學經驗。

責任編輯:羊正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雜學校的沙龍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雜學校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我為什麼要坐在這裡?自己念書學習不是更有效率嗎?學這些到底對我的未來有什麼幫助?」我不知道答案,只知道當下的自己很痛苦,更困惑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學,為什麼會這樣?難道這就是大學嗎?當時我並不打算休學,畢竟學歷還是很重要,但生命自然產生了行動⋯⋯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3/03
過去以課內學習為主的思維,是把學習的價值綁在成績上,如果我們決定踏出「成績」這個舒適圈,又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習?學校在我們價值重建的過程中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學的價值又在哪裏?我才發現,原來不當一個「學生」這麼難。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2021/02/26
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的調查顯示有80%的大學生對身上背負的各種責任感到「不堪負荷」、45%的大學生更曾經或正在對人生諸事感到「絕望」,美國最知名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竟因預算不足,而於2019年時打算調漲學生使用心理健康相關服務的費用;同一年,賓州規模最大的社區大學則直接停止提供校園內的心理諮商服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俗話說,多一個選擇項總是好的,幾年前恐怕沒人能預料到抖音的橫空出世,今天全球已有幾十億的用戶,YouTube、ins、Twitter等知名應用都開始“抖音化”,開始模仿和抄襲抖音的玩法,所以不得不說華人的智慧是無敵的。 其實,抖音能夠給台灣帶來什麼?近來可以發現,很多台灣人註冊了大陸版抖音,很
Thumbnail
俗話說,多一個選擇項總是好的,幾年前恐怕沒人能預料到抖音的橫空出世,今天全球已有幾十億的用戶,YouTube、ins、Twitter等知名應用都開始“抖音化”,開始模仿和抄襲抖音的玩法,所以不得不說華人的智慧是無敵的。 其實,抖音能夠給台灣帶來什麼?近來可以發現,很多台灣人註冊了大陸版抖音,很
Thumbnail
因果之報,不在來世,現在已經開始了,而且很明顯。我們再來討論抖音對於更年輕一代的塑造和培育,他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立功心切、立刻獲得回報,這都是3秒效應,開頭三秒要抓住人的眼球,人像是上帝一樣審判眾生,喜歡就停下,不喜歡就滑過,人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但現實世界不是這個樣子,也不會這樣來運行,這是很諷
Thumbnail
因果之報,不在來世,現在已經開始了,而且很明顯。我們再來討論抖音對於更年輕一代的塑造和培育,他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立功心切、立刻獲得回報,這都是3秒效應,開頭三秒要抓住人的眼球,人像是上帝一樣審判眾生,喜歡就停下,不喜歡就滑過,人獲得了相當大的權力,但現實世界不是這個樣子,也不會這樣來運行,這是很諷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約莫十年前,臉書在台灣開始流行,瞬間所有大學生在交朋友時都問「你的臉書帳號是?」,加上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人人都可以上網的時代,社群媒體攻佔了所有人的眼球。
Thumbnail
約莫十年前,臉書在台灣開始流行,瞬間所有大學生在交朋友時都問「你的臉書帳號是?」,加上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人人都可以上網的時代,社群媒體攻佔了所有人的眼球。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 或 #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這將能支持我們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Thumbnail
2019 年 3 月 21 日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字節跳動公司等五家機構在北京舉行儀式,聯合發起名為“DOU 知計畫”的全民短視頻科普行動。
Thumbnail
2019 年 3 月 21 日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字節跳動公司等五家機構在北京舉行儀式,聯合發起名為“DOU 知計畫”的全民短視頻科普行動。
Thumbnail
抖音(TikTok)在台灣每月活躍用戶超過300萬,其中13~17歲的比例高達27%,也就是說台灣用抖音的青少年接近百萬人,比起FB、IG僅有3-4%互動率,抖音互動率是驚人的29%,這意味著用戶有「上癮」的現象。透過這些資訊環境,各種不實訊息與資訊操弄都正在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
Thumbnail
抖音(TikTok)在台灣每月活躍用戶超過300萬,其中13~17歲的比例高達27%,也就是說台灣用抖音的青少年接近百萬人,比起FB、IG僅有3-4%互動率,抖音互動率是驚人的29%,這意味著用戶有「上癮」的現象。透過這些資訊環境,各種不實訊息與資訊操弄都正在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
Thumbnail
「不要再看抖音了,這會讓你變得淺薄!」、「現在年輕人都不看長文了。」、「IG那種碎片化的圖卡,我實在看不下去⋯⋯」這些對話常在30歲以上的群族中出現。但是,我認為「適度的淺薄」對整個社會是件好事,也是新一代年輕人的優勢⋯⋯
Thumbnail
「不要再看抖音了,這會讓你變得淺薄!」、「現在年輕人都不看長文了。」、「IG那種碎片化的圖卡,我實在看不下去⋯⋯」這些對話常在30歲以上的群族中出現。但是,我認為「適度的淺薄」對整個社會是件好事,也是新一代年輕人的優勢⋯⋯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