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之根源-扭曲的自我形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是個失敗的人!」當這樣的經驗累積下來以後,成就了我們的自我概念的產物。
如果我們要去追溯失敗經驗的歷程,那麼可以發現,長期遭遇挫折的人進而缺乏自信的朋友,有很大部分是因為由扭曲的「自我概念」,累積、循環而來的。因此可以說,擁有什麼樣子型態的「自我概念」,即是所有生活評價經驗的「製造者」,為什麼呢?讓我們看看出自由溝通心理學家-”費德曼”所著的《談話聖經》,從中自我反省,「為什麼我們會一直傾向失敗吧」!

(原文摘編)
「原來我是這樣的人!」這樣的經驗累積下來以後,成就了我們的自我概念的產物。在一個已經因為從環境互動下,形塑而成的自我概念後,有兩種機制使這樣的「自我概念不斷地被強化」。
第一是「逃避」
第二是「扭曲」
深入理解這兩種模型,可以使我們小心地避開那些不符合自我概念的歷史經驗,而逐漸客觀地「清理出」我們的生活樣貌。
有些經驗雖然無法避開,但是透過我的自我概念認定,可以賦予「新意」,用另外一種方式解讀,讓它們不以原有的形式出現,而是一種「適合」(=我的自我概念),我的形式再製出來。
這兩種策略(逃避和扭曲)可以用於外在經驗,也可以用於內在經驗(感覺、動機)。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兩種機制如何運作:
一、逃避
  在我們的自我概念中「我必定失敗」的觀點將導致人迴避他認為自己不佳的那一點。譬如說,我覺得自己在「技術方面沒有天份」,因此會傾向避開需要「理解」技術和「靈活」技巧的情況。我漸漸荒廢練習,幾年後我真的變成「笨手笨腳」的人;但不是因為我沒天份,而是因為缺乏練習和缺乏經驗,我初始的自我概念裡早就為此設定了避開它的弱點。自證式預言造成的惡性循環就由此形成,自我概念證明自己是人格發展的幕後操縱者。
  特別是容易氣餒的人(明顯傾向於避免失敗)會設法不斷利用規避策略來免除這種經驗,他特意去學會此策略,好讓自己能繼續往前進。他在他的「舒適圈」裡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不受失敗威脅。他們在外面多給人堅定有自信的印象。但是真正心理強大的人能夠經得起在「外地比賽」的失敗,從失敗中獲得人格上的進步。
  一旦極為負面的自我概念繼續推演擴張,後果可能會得很慘重,譬如說,「反正沒有人喜歡我!」會導致一種(懷有敵意或退縮的)行為出現,真的能挑起周遭人的反感或冷漠。對此,會建議以心理治療來中斷這種惡性循環。
二、扭曲(恣意重新解讀)
  完全排除特定經驗算是塑造自我環境的主要機制。接下來的第二種機制有此前提:「適合質疑現存自我概念的特定經驗雖然已經產生,卻是透過扭曲方式重新解讀,讓它再度符合自我概念。」
  這裡將再分成兩個次級的機制分別示範說明:「接收訊息」和「因果歸因」。我們所接收到的訊息會因為我們的心理狀態而分別添加入東西。舉例來說,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低弱時,會以過度敏感的關係型耳朵去聽傳達進來的訊息,對於毫無惡意的問題或陳述,他會想像成是對他個人的批評或貶低。再舉一個倚賴自我概念來接收訊息的例子:當我們聽到別人用三言兩語來回應時會讓人以為「他累了」,卻也會讓人認為:「我知道了,他不喜歡我!」一個人說話,另一個人笑了;有些人會解釋他的笑是因為他覺得笑話好笑,然而過度敏感的人越會覺得自己被取笑。
  特別是隱藏式的關係消息,通常會給接收者相當大的詮釋空間。但即使是明顯、清楚的關係消息「你是個自私的人」或「你是非常偉大的學者!」都不能決定訊息接收,因為兩個不同類型的接收者,可能會對同一個訊息在心理產生完全不同的經驗。有的人會把你的消息當作是事實而在內心反應:「原來我是這樣的人。」另一個接收者可能把傳達到的訊息當成是發送者的自我宣稱:「他對我產生這樣的評斷,他是怎麼了?」當然,年紀小的孩子比較無法用自我宣稱型(把訊息關聯到針對自己而來的感受)耳朵來接收你的訊息。
  還有很多擋開正面關係消息的可能性。比如說有人受到讚美。這個讚美不適於他卑微的自我概念,因此他反應:「你這樣說只是為了安慰我。」
  我們為了防護「自我概念」也會出現所謂的「因果歸因」(賦與原因)。成功與失敗可由下列四種引發因素來解釋:
  (1) 能力
  (2) 努力程度
  (3) 任務難度
  (4) 偶發性
  所以,自我概念較低落的人對於成功,可能會歸因於「偶發事件」、「運氣好」(瞎貓碰到死耗子),如此一來的外人眼中的成功,並無法修正他的體驗,反而只要一遭遇失敗,就立即被歸咎是自己的無能。根據這樣的想法,身為學生成績評論員的老師與家長即可通過建構性的因果歸因,使學生的自我概念逐步產生正面影響。
【推薦閱讀】《談話聖經》作者:費德曼 Friedemann Schulz von Thun。
本書分為兩部,第一部說明影響訊息發送者與接收者的四個面向(事實、關係、自我宣稱、訴求)。基於這四個面向,發送者與接收者像是運用了「四張嘴」與「四隻耳」在溝通。第二部分深入觀察這四個面向,以及在心理學上的相關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根緣療癒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的人際魅力,讓人喜歡與否、容易互動與否的能力;跟在原生家庭當中,你花多少力氣引起誰的關注、努力的讓誰喜歡你、想辦法讓誰給你愛,有非常大的關係!因為你從小就在這個家庭裡學習人際互動,所以你擅長的伎倆,也在現實其他的人際關係中複製著。
所謂的「象徵語言」,根據榮格的想法,其來功能是方便人類用簡單的符號來表達甚深的意義。「由於有太多事情超越了人類的理解範圍,我們便經常用象徵語言來表述我們無法界定或完全理解的概念。」(榮格主編,2015:3)。
《「開創式共創模式」:創連、創流、創變實務》在社群網絡時代,新創商業的遊戲規則早和過去競爭自利最大化的模式截然不同。 新創領域的共享經濟、社會型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社群營銷,這些新的商業範疇自然也需要新一代的商業理論模型來探討。
「近代自我」意義是生活在現代社為中,作為個人認識自我的一種基礎。自我,這樣的設定框架,在佛法裡面被視為是「無明」,因著自我錯覺的框架,執著於種種設定,是痛苦的根本來源。
過往的時代,人們不會把愛放在嘴邊,因為太珍貴,難以啟齒。現在的小孩,可以放心、大膽的說愛,生活的溫度,竟也暖了起來...
我們的人際魅力,讓人喜歡與否、容易互動與否的能力;跟在原生家庭當中,你花多少力氣引起誰的關注、努力的讓誰喜歡你、想辦法讓誰給你愛,有非常大的關係!因為你從小就在這個家庭裡學習人際互動,所以你擅長的伎倆,也在現實其他的人際關係中複製著。
所謂的「象徵語言」,根據榮格的想法,其來功能是方便人類用簡單的符號來表達甚深的意義。「由於有太多事情超越了人類的理解範圍,我們便經常用象徵語言來表述我們無法界定或完全理解的概念。」(榮格主編,2015:3)。
《「開創式共創模式」:創連、創流、創變實務》在社群網絡時代,新創商業的遊戲規則早和過去競爭自利最大化的模式截然不同。 新創領域的共享經濟、社會型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社群營銷,這些新的商業範疇自然也需要新一代的商業理論模型來探討。
「近代自我」意義是生活在現代社為中,作為個人認識自我的一種基礎。自我,這樣的設定框架,在佛法裡面被視為是「無明」,因著自我錯覺的框架,執著於種種設定,是痛苦的根本來源。
過往的時代,人們不會把愛放在嘴邊,因為太珍貴,難以啟齒。現在的小孩,可以放心、大膽的說愛,生活的溫度,竟也暖了起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面對因報名人數不足而引發的負面情緒,並提供克服自我懷疑的具體策略。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包括如何意識到內在聲音對信心的影響,以及透過呼吸練習和自我接納來療癒情緒和提升自我價值。文章強調在面對挫折時學會珍惜自己的努力,最終激勵自我實現。這是一個關於情緒轉化和自我增能的實踐之旅。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本文探討定型心態導致的負面情緒以及重構應對方式,並提供了一些個人案例來說明。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Thumbnail
人常在生活中面臨很多障礙困境,生活上、心理上、身體上、環境上、人事上的障礙⋯⋯,而所有的障礙都源自於內心叫自我設限。 自我障礙 “自我障礙(self-handicapping)”又叫“自我設阻”,“自我設限”,是人類為了保護自己留有面子而產生的心理,從而通過行為體現出來。 成因 自我障礙行為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我不是我,我的想法不代表真正的我 不知道為什麼,人總是有一正一負的念頭在打架,負面念頭不停的在詆毀自己,另一個念頭則是在鼓勵,而我總是被詆毀的念頭攻擊的體無完膚,記得從第二份工作開始,或許受到主管影響,我被詆毀自己的念頭攻擊的很疲憊,除了自己的念頭,工作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到主管的言語,我開始服藥才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面對因報名人數不足而引發的負面情緒,並提供克服自我懷疑的具體策略。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包括如何意識到內在聲音對信心的影響,以及透過呼吸練習和自我接納來療癒情緒和提升自我價值。文章強調在面對挫折時學會珍惜自己的努力,最終激勵自我實現。這是一個關於情緒轉化和自我增能的實踐之旅。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Thumbnail
在長大後很難找到真正的「做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在他人面前的自我保護。羞辱和內心掙扎使我們想要隱藏自己,即使只是很小的不完美。有時我們感到困擾,生活中的壓力讓我們慾望更好的處境,這也許是策略,但是策略可以變動。進一步釐清自己的真正想法,並設置界限,是達到真實做自己的第一步。
本文探討定型心態導致的負面情緒以及重構應對方式,並提供了一些個人案例來說明。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Thumbnail
人常在生活中面臨很多障礙困境,生活上、心理上、身體上、環境上、人事上的障礙⋯⋯,而所有的障礙都源自於內心叫自我設限。 自我障礙 “自我障礙(self-handicapping)”又叫“自我設阻”,“自我設限”,是人類為了保護自己留有面子而產生的心理,從而通過行為體現出來。 成因 自我障礙行為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我不是我,我的想法不代表真正的我 不知道為什麼,人總是有一正一負的念頭在打架,負面念頭不停的在詆毀自己,另一個念頭則是在鼓勵,而我總是被詆毀的念頭攻擊的體無完膚,記得從第二份工作開始,或許受到主管影響,我被詆毀自己的念頭攻擊的很疲憊,除了自己的念頭,工作上的不被認同,甚至到主管的言語,我開始服藥才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