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如何應用漢字教學於華語課堂中

2020/10/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之前開簡體字教學工作坊的課程時,當時有老師問我,如果在台灣華語中心教華語,可能使用《當代中文》、《時代華語》等,中心規定使用的課本,每一課的內容跟字那麼多,應該怎麼應用漢字教學的方法在課堂中呢?
結束後回想起來,自覺那時回答得不是很好,因此想在這篇文中,討論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
在華語中心教學的老師們,多少都會有個感受,那就是「趕課」。可能是在三個月中,需要上完一整冊;也有可能是上完一半的內容,這無論是對教學者或是學習者,在生理上的認知跟心理上的感受,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我無意在此討論這個制度的優劣,但身處在這個環境的華語教師們,可以有哪些方法去協助學習者呢?
我認為教師必備的是,歸納的能力。
首先是教師對課程內容的歸納,再來要協助學習者在經過教學的歸納後,轉而進行自身的內化,如此學習者才有可能達到教學中,所謂的「習得」ー學習後得到(learned & acquisition)。
越說越抽象了,而我是怎麼做的呢?
1. 教師課前應該對前一課、本課及下一課的生詞及課文,進行一次完整的了解,依此決定授課內容。
2. 對於初學者,在聽說讀寫並行的策略下,對於識字跟寫字,我們可以針對該課多次出現的部首,將那些字列舉出來。
例如:《當代中文》第一冊第一課,有「人」、「你」、「們」、「什」、「他」、「來」等人部字;有「嗎」、「叫」、「台」、「問」、「喝」、「喜」、「呢」、「哪」、「咖」、「啡」等口部字,讓學習者了解「人」、「口」在整個字中是代表著某些意涵的,甚至在本課中還有「請」、「歡」、「客」等都有「口」,這在整字的造字中都具有意義。
3. 教學者要優先選擇哪些部首教學呢?我認為黃沛榮教授的著作《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中第四章〈最具有優先學習價值的字/部件/部首〉,已將214個部首中,強度最強、最常用的33個部首中羅列出來,如果仍然不夠,加上次強的部首,共有78個。如果教學者有意識的在每課內容中代入2~3個部首學習,光是學完《當代中文》第一冊,就可以讓學習者明瞭部首之於漢字整字的意義。
我曾經在撰寫碩士畢業論文前,以問卷調查學習者在華語中心課程中,教師們是否曾經帶入部首或部件等相關漢字的學習引導,讓我訝異的是,大部份的學習者回答都是沒有。如果在每一課中,教學者能夠帶入像上述所說的說明,那麼在識字教學上,或許能夠讓學習者學得較為輕鬆愉快一些。
此外,漢字讀寫跟聽說是完全獨立的兩種系統,甚至可說是學習者同時學習兩種語言也不為過,因此我認為漢字教學應該在每週華語中心規定的15個學時中,特別獨立出1~2個學時,讓學習者有一段專門學習漢字的時間。無論學習者的程度在哪裡,學習一種新的語言,都需要有轉化內化的時間,利用1~2個學時學習漢字,對提昇整體學習效果也有幫助。
我們都希望學習者在學習語言時,除了學語言外,也能了解這個語言的文化,如果拿掉了漢字,只用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代替,將使得這門語言跟表音文字語言並無二致,又或者只讓學習者死記硬背、盲目抄寫新字詞,這也使得這門語言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華語教學相對於其他語言教學,是一個仍在蓬勃發展中的系統,怎麼樣在聽說讀寫中協助學習者達到教學成效,相信是所有教學者不斷思考的問題,但漢字跟其他教學方法相比,可說是較少人討論的議題,或許也跟學習者對漢字難學先入為主的觀念有關。
沒有文字就沒有歷史,更不可能有文化的傳遞,如果您有其他的想法或教學方法,都歡迎一起討論,華語教學需要更多教學者思考漢字教學的可能性。我期待有更多教學者共同集思廣益,思考漢字教學的發展與未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十五年前,因為到異地,為了能找個事做,開始在異地教起了華語。 在華語教學及學習過程中,對於漢字形成及演變的探討、華語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尤其看到許多外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進步,是我精進教學的動力。 雲遊華語是希望將我過去十五年的一些教學心得,做紀錄及歸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