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情緒的三個人性 ,從《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學著重新認識情緒(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上一篇,還沒看情緒機制的,請來看唷!


儘管我學習了那麼多書本,每每遇到不同的境,還是會陷入相似的情緒,但不同的是我可以更快察覺到我的情緒,並盡快調整回來,我困惑著「我不是跨過了嗎?我不是想通了嗎?怎麼還會心痛或是感覺悲傷呢?」,我的理智認知判斷,這件事情不是壞事情,是件平常的事情,但我的情緒還是低潮了,是為什麼呢?

在熊仁謙書中提到,為什麼人為什麼那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因為我們容易焦距失去的事物?

這種不斷焦距失去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匱乏感」,這種匱乏感讓我們扭曲了事實,我們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會去彌補自己的匱乏感或是找到一個大魔王去責怪。

匱乏感源自於人類生存的三個天性:一、預期感、二、悲觀天性、三、愛講故事。


raw-image


(1)預期感

就是「期待或是理想」,但為什麼我們會期待呢?因為我們會去關注未來,對未來有個預設,就像我們對未來會先寫一個計畫書,我們根據計畫書去執行,投注越多計畫,當然就會期待成果符合預期,但我們往往忽略,我們自己是無知的事實,我們沒辦法完全掌握所有的風險,以及無法控制的事物


這是「稟賦效應」,意思就是我們對於失去的東西容易感到難過,也是沉沒成本謬論,對已經損失的事物抱著非理性的執著。

在人際關係中,這種天性,反而容易造成情緒界線的模糊,因為我們更容易對於我們投注的事物有一種執著感。


其實也呼應我們社會一直告訴我們「努力就能夠得到成功」的價值觀,反面來說「你沒有成功,是你不夠努力」,這種「因為…所以」,這種一因論的思考偏誤,熊仁謙稱為大魔王思維,《真確》羅斯林稱之直線型直覺和怪罪型直覺,就是呼應印度哲學的一因論,也強化了我們對錯誤的解讀有了更深的執著、更強的誤解。


因為期待,我們錯把我們期待的事物是為自己的所有物,你喜歡的女生不是你的,你朋友也不是你的、你的女朋友也不是你的,就是這種錯誤的執念,希望世界照著自己的期許旋轉,讓我們更加痛苦。


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的課題分離,讓我們釐清這個事實,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是誰的,所以,正如熊仁謙在書中所說的:情緒勒索你的,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正是你的期待把你困住了。


(2)悲觀

悲觀是種天性、也是種我們活下來的策略,悲觀或是說保守謹慎,他其實是直接聯想到我們的存活,是一種危機意識,


悲觀的天性,其實是種節能的習性,我們對於失去會特別有感,因為失去資源往往也是減少了資源,無論是自己的食物、夥伴、親人等,我們會因為失去而害怕前進,這是「稟賦效應」,意思就是我們對於失去的東西容易感到難過,也是沉沒成本謬論,對已經損失的事物抱著非理性的執著。


其實不是件壞事情,而是人類之所以生存下來的人性 ,但過度悲觀,反而會讓我們錯估形勢,營造出末日感,這種不理性的悲觀,造就了強烈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會讓我們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但這種從悲觀延伸的恐懼,其實已經脫離了現實,更會把我們推往危險。


或許可以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對損失感特別強烈,但我們的損失感真的損失了什麼嗎?


熊仁謙:「我們對損失感太過敏銳,降低敏銳的方式就是提高它的對手的程度,也就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產生更多關注。當我們對擁有的理所當然時,才會對於損失感令人無法忍受。所以,要降低損失感與悲觀天性帶來的影響就是要自己本就擁有的東西抱著感恩的態度。」


(3)愛講故事

就是所謂的「小劇場」,小劇場的危險就是在真相拼圖尚未完成前,我們擅自的想像故事的全貌,並認定想像就是真相,往往就容易踏進自己創造的迷霧,要馬掉下懸崖,要馬被車撞,都是搞得自己苦不堪言的下場,小劇場的危險可以參考我的上篇敘述,我們人天生具有創造力,而經過學習,我們可以重組物質使其成為工具、也可以重新排設事件使其成為故事,而如果我們再理解他人,總是用片面的角度,一句話、一個表現,去定斷一個人,我們就很容易誤解他人。


raw-image


書中提到「我們是一種求生的生物,並非求真」,一遇到「攻擊」,就容易進入直覺腦,就是我們的邊緣系統,產生戰或逃的二元選擇,但也因為我們這個「敵人」是我們所誤解出來的,往往當我們真的誤解後的攻擊,會把原本不是敵人的人變成敵人,當別人受傷害或受壓迫時,對方的求生本能也會被喚起,衝突或是戰爭就被點燃,正是一種末日感,認為自己身處的世界滿是敵人錯覺。


人際關係中,往往產生誤解後,進而產生攻擊性,讓人與人之件更難溝通,這事件荒謬的事情,因為我們根本就是創造錯誤的事實來假定事實。我們錯把別人當作敵人,甚至是把自己錯當敵人。


當我們越是逃避溝通時、越是用小劇場去解讀他人的意思,我們的行為也不斷地侵占別人的課題,為別人講他的故事,那我們就會越遠離真相。 (延伸閱讀:坐下來聊聊)



預期感+悲觀+愛講故事,其實都是人的天性,沒有好壞,但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認識自己擁有的工具,就很容易讓工具變成傷害自己或別人的武器。大腦的天性就是為了求生,但如果受一味地濫用工具,求生的本能卻會把自己推向火坑,所以,我們要經過後天的覺察和思考,進而轉變成「求真」。或是說,在求生的本質下,加入求真的習性,讓求生真的能夠在不同環境生存。


期許每個人都可以如實的看待自己、他人以及這個世界,不再誤會,學會臣服於真相。

何昆陽 2020.10.25 PEAC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對話沙龍】找尋人性的新的可能性
269會員
242內容數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2024/05/02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看事情的格局要怎麼區別高低呢?有些專家,總是能夠非常精準的切入重點,並把問題拆解得很清楚,如果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問對問題,如果問問題有等級,我粗略地分為四個層次
Thumbnail
2024/05/02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看事情的格局要怎麼區別高低呢?有些專家,總是能夠非常精準的切入重點,並把問題拆解得很清楚,如果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問對問題,如果問問題有等級,我粗略地分為四個層次
Thumbnail
2023/09/05
「我可能錯了」。 這句話送給你,同時希望你記得,認錯不代表你沒有價值、更不代表你不值得被愛,不,就算是犯錯的你我,都值得被愛,永遠都是有價值的。 也許在人性中,我們太過在乎對和錯,但我們都是從未知走向已知,我們終其一生,其實都無法永遠知道所有事情,但沒事啦,行動吧,很多事情早就沒有對錯了。
Thumbnail
2023/09/05
「我可能錯了」。 這句話送給你,同時希望你記得,認錯不代表你沒有價值、更不代表你不值得被愛,不,就算是犯錯的你我,都值得被愛,永遠都是有價值的。 也許在人性中,我們太過在乎對和錯,但我們都是從未知走向已知,我們終其一生,其實都無法永遠知道所有事情,但沒事啦,行動吧,很多事情早就沒有對錯了。
Thumbnail
2023/01/31
人性不該當作挑戰的事物,這本書《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在書名上就明示著我們,我們既然存活為人,理當認識我們自己,過度發展理性和強調競爭的社會,忘記了我們身為社會性動物,仍然渴求愛、渴求被理解、渴求互相對話和理解,那是我們烙印在基因裡的人性需求。 其中第一篇故事哈洛的永恆猴試驗的,更是我非常推薦!
Thumbnail
2023/01/31
人性不該當作挑戰的事物,這本書《先別急著挑戰人性》在書名上就明示著我們,我們既然存活為人,理當認識我們自己,過度發展理性和強調競爭的社會,忘記了我們身為社會性動物,仍然渴求愛、渴求被理解、渴求互相對話和理解,那是我們烙印在基因裡的人性需求。 其中第一篇故事哈洛的永恆猴試驗的,更是我非常推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給兒童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也有教孩子辨識人類與生俱來的七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愛惡欲。辨識這七種情緒,是為了管理它們。 我喜悅、我憤怒、我哀傷、我恐懼、我愛、我討厭、我想要。 我們的生活、人際關係、心情……等,都受到這七種情緒的影響,無法管理,就會導致失控。一但失控,憤怒會傷人、愛會生恨、慾望會導致
Thumbnail
給兒童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也有教孩子辨識人類與生俱來的七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愛惡欲。辨識這七種情緒,是為了管理它們。 我喜悅、我憤怒、我哀傷、我恐懼、我愛、我討厭、我想要。 我們的生活、人際關係、心情……等,都受到這七種情緒的影響,無法管理,就會導致失控。一但失控,憤怒會傷人、愛會生恨、慾望會導致
Thumbnail
已經看完本書,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分享一下目前我自己的心得,並不一定全部照書所陳述,有加入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 放下 ✅ 自我認同篇 我們都習慣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自己,例如你的財富,你的職稱,你的地位,你的才藝特技等等,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終究是外在的東西,如果這些就是你對自己唯一的定義,有天
Thumbnail
已經看完本書,覺得寫得真的很好很實用,分享一下目前我自己的心得,並不一定全部照書所陳述,有加入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部 放下 ✅ 自我認同篇 我們都習慣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自己,例如你的財富,你的職稱,你的地位,你的才藝特技等等,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終究是外在的東西,如果這些就是你對自己唯一的定義,有天
Thumbnail
情緒, 你有因情緒而苦而痛而活嗎。 人類的情緒有很多種 快樂 激動 驚喜 興奮 滿足 期待 得意 感動 驕傲 自信 幸福 愛 痛苦 絕望 焦慮 憂鬱 失望 矛盾 愧疚 自卑 恐懼 憤怒 悲傷 沮喪 厭倦 不安 嫉妒 孤單 恨 動盪的社會 思緒交雜的世界 情感交織的宇宙 你出不來 也動不了 所以啊
Thumbnail
情緒, 你有因情緒而苦而痛而活嗎。 人類的情緒有很多種 快樂 激動 驚喜 興奮 滿足 期待 得意 感動 驕傲 自信 幸福 愛 痛苦 絕望 焦慮 憂鬱 失望 矛盾 愧疚 自卑 恐懼 憤怒 悲傷 沮喪 厭倦 不安 嫉妒 孤單 恨 動盪的社會 思緒交雜的世界 情感交織的宇宙 你出不來 也動不了 所以啊
Thumbnail
自我成長是沒完沒了的,沒有「做完」、「結束」的一天,每天不斷在發現自己(真正的樣子),修正自己的缺失,學習過比較平衡的生活,讓自己(和生活)越來越好,當身心平衡之後,靈自然就出現了。 一、前一陣子列出剩下的,我想要「解決」的3種情況,也是困擾很久的: 1. 時常可憐別人 勉強找到的情緒可能是
Thumbnail
自我成長是沒完沒了的,沒有「做完」、「結束」的一天,每天不斷在發現自己(真正的樣子),修正自己的缺失,學習過比較平衡的生活,讓自己(和生活)越來越好,當身心平衡之後,靈自然就出現了。 一、前一陣子列出剩下的,我想要「解決」的3種情況,也是困擾很久的: 1. 時常可憐別人 勉強找到的情緒可能是
Thumbnail
新的想法還是需要這個世界映證,才會得出不同的回饋。 行動的過程與世界有了真實的互動,隨著互動增加,真實世界給予的回饋,也會打破你對於原先的期待的認知,不論是好的壞的,這些真實的感受,比起單純的想法改變來的直接。
Thumbnail
新的想法還是需要這個世界映證,才會得出不同的回饋。 行動的過程與世界有了真實的互動,隨著互動增加,真實世界給予的回饋,也會打破你對於原先的期待的認知,不論是好的壞的,這些真實的感受,比起單純的想法改變來的直接。
Thumbnail
為什麼人為什麼那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因為我們容易焦距失去的事物? 這種不斷焦距失去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匱乏感」,這種匱乏感讓我們扭曲了事實,我們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會去彌補自己的匱乏感或是找到一個大魔王去責怪。 匱乏感源自於人類生存的三個天性:一、預期感、二、悲觀天性、三、愛講故事。
Thumbnail
為什麼人為什麼那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呢?因為我們容易焦距失去的事物? 這種不斷焦距失去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匱乏感」,這種匱乏感讓我們扭曲了事實,我們會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會去彌補自己的匱乏感或是找到一個大魔王去責怪。 匱乏感源自於人類生存的三個天性:一、預期感、二、悲觀天性、三、愛講故事。
Thumbnail
理性是參與情緒製造的角色,也是帶領我們求真的工具,感性也不是理性的對立,而是專注於情感面的能量。 希望藉由情緒的機制,讓各位學習著區分感受與情緒的差異,讓情緒回歸到原始的樣貌,允許自己慢下來好好思考,好好感受,並學習培養求真的習慣。
Thumbnail
理性是參與情緒製造的角色,也是帶領我們求真的工具,感性也不是理性的對立,而是專注於情感面的能量。 希望藉由情緒的機制,讓各位學習著區分感受與情緒的差異,讓情緒回歸到原始的樣貌,允許自己慢下來好好思考,好好感受,並學習培養求真的習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