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浪大化念生死

2020/11/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浸久的清秋..千日裡隨目去了....
會意的卜文..盡是西風裡未歸的離憂....
不見一髮相尋直下的白頭....
挑問何人會解連環的今吾...
文本
人類歷史最古老的一道命題 : 生欲(Life wish) ﹑死欲(Death wish) 交織對立且掙扎延展生命界線之迷思從不缺席 ! 有情生命的遷流與生死的奧祕對平凡的眾生而言,死亡的現象是非常哀傷痛苦,驚懼而又無可逃避的實相。
就中華文化層面觀之,《尚書》、《周禮》、《禮記》等古籍中所重視的敬天祭祖、養生送死、乃至「冠、婚、喪、祭」等四大禮俗,其生死互觀之哲學基底仍是相當儒學本體。綜言之,牽引後世議論不已之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之反襯哲理,藉此觀照生存與生命交融之意義,是否對死亡學採取一種「存而不論」之態度,是值得思辯論述的重大課題。
西方的社會學者對於生死命題多以人類有機體死亡之自然現象與社會結構發展雙軌併論研究之,主張有機的生命歷程和社會整體的發展過程都是依循天然的規律進行,人之生、老、病、死與社會的興、衰、成、敗都是自然流動現象,所以個體的死亡應是參與社會整體演化之執行力量所在,社會發展與社會角色賡續新生,如此社會結構拓邊到世代間的交替,人類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意義才是生與死之顯學。
參照上述之「死亡」應是一個意義之問題,唯是映對現代工具理性的社會發展,生命質化的價值衡量被約化,人類意圖藉由醫學與生物科技技術之進步延宕死亡時間之外,同時也改變了個體自然生存的生有與死有之狀態,「生」在醫院、 「老」在安養機構、「病」在醫療院所、「死」發生在醫療院所和殯葬館,吾人之生與死必須藉由醫學專家的認定方是合法,如是進入社會法規的範疇內以論生死大法。吾人若是以「道問學」為路向,默觀(contemplate)生死、以啟哲學之態度,個體作為自我生命深度的測評者,同時死亡賦予個體凸顯存在的社會歷史脈絡,如是,個體的生命管理權與死亡控制權可否呼應人性之尊嚴 ?甚乃評估建構具有「倫理關懷」之尊嚴死(安樂死) ,此乃關乎終極存在之多元辯證與包容,生死智慧需要耐力修持,超脫生死困境更是一忍、一默般若之解脫!
浸久的清秋..千日裡隨目去了....會意的卜文..盡是西風裡未歸的離憂....
不見一髮相尋直下的白頭....挑問何人會解連環的今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人間有乘除
    人間有乘除
    人間有乘除,生死有流轉,生命四有次第循環: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是謂無始無終..觸筆何須罣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