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大學新鮮人的初級報告指南(下):關於引用那檔事

2020/11/1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再舊的經典文獻,還是得回顧(泣)
By張國勳
接近期末,根據研究生愛護守則,見面不可以問的問題就是「論文寫到哪」(沒禮貌!)
但是,各位大學新鮮人,報告寫得還好嗎?距離上次分享問題意識心法的〈大學新鮮人的初級報告指南(上)〉有段時間,不知道大家找到問題意識了嗎?
問題意識是即將開展的「新研究」,確定了方向,接著就是回顧「舊研究」了。記住,學術報告不是網路文章,對於「引用」可是錙銖必較,因為所有「研究」都是踩著前人累積向上爬,正確地引用資料是基本尊重,更是生死交關的大事,抄襲是學術界不可跨越之重,所以我們才會看見某候選人的論文事件被判定為重大抄襲後,大學撤銷她的學位,這並非政治追殺.而是出於學術倫理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報告指南,就來聊聊學術寫作的引用方法。接著,將會介紹多位大學教授推薦的《全美最強教授的17堂論文寫作必修課》提到的「引述三明治」技巧,教我們如何呈現好的、有效果的引用方式。
(強烈建議先服用〈大學新鮮人的初級報告指南(上)〉,再接著看會比較順哦!)

常見的錯誤引用

話不多說,先列舉一些常見的「引用方式」。【選擇題】請依照自己的理解,猜猜以下哪些引用方式是錯的:
  1. 一字不漏抄寫原文
  2. 一字不漏抄寫原文,但在報告結尾標註參考資料
  3. 字句不同,但概念、論點或結論相同
  4. 引用原句且有標註原作者,但對引用字句沒有任何說明
想好了嗎?對答案囉:
  1. 同學,這就是抄襲!!!
  2. 儘管在報告最後附上參考資料的出處,但只要在內文該處沒有標註這是由「誰」「說了什麼」,就有誤導讀者文章都是自己想法的嫌疑,有抄襲疑慮。
  3. 以為換句話說就沒事嗎?在學術認定上,只要兩篇文章的論點相同,依然構成抄襲。
  4. 不構成抄襲,但是一個糟糕的引用方式。
基本上前三項都有抄襲嫌疑⚠️,而最後一項是不太好的報告書寫方式。第二項最容易誤導大家,很多人以為只要在報告最後一節附註參考資料就好,但由於內文文章沒標註哪句話是別人說的,這樣其實會讓讀者無法區分哪些是原創概念,哪些又是他人想法,就有嫌疑。
至於第三項,如果報告論點是拿別人文章「換句話說」,當然不行!和第二項一樣,直接「換句話說」不標註,就有偷概念的嫌疑。這時有人會問:別人說過了,我就不能再說了嗎?(話都給你講就好啦)
答案當然是可以的!但除了一些根本不需標註的簡單「共識」之外(比如:有人在論文寫說「地球是圓的」,你也想說這句話當然沒問題XD),只要是別人先說過的論點,就必須引用、簡摘他說了什麼,然後進一步加入自己的想法,或在這個基礎上做更深的推論(不然這篇報告就沒意義啦,第四項就壞在這裡)。
所以囉,好的引用其實不會削弱自己說話的力道,不用擔心別人說過了我何必再說,找一個有代表性的人,反而能證明不只我這樣想,大佬也這麼說,而且我更進一步覺得blabla(以下省略三千字)!研究的路上從來不缺捧油!(只缺新鮮的肝)

一個有效的引用技巧:引述三明治

作者:「說了什麼話」(出處,頁碼)
「誰」、「在哪裡」、「說了什麼話」是引用時必須要標註的要素,而具體引用方式會根據出版品(書籍、網頁、期刊)有差異與不同要求,但基本觀念不會相差太多。(記得學術寫作的標準是眾多出版品裡最最嚴格的!)
一篇報告、小論文,只要完整引用就不會有法律問題,但不是只要做到標註就OK了,遍地開花、四處引用可能導致寫作上的缺點:沒有加分,反而造成累贅。
杰拉德.葛拉夫(Gerald Graff)和凱西.柏肯斯坦(Cathy Birkenstein)兩位美國教授認為,在論文裡單純只引述文章沒有解釋就像是肇事逃逸、「撞了就跑」,他們覺得:「引用這些引述時,還得讓讀者清楚看出引述的意義,以及與你的論文內容的相關性。」(《全美最強教授的17堂論文寫作必修課》,頁53-54)因此他們提出了一個「引述三明治」的架構(頁55),整理如下:
a. 上層麵包(引導文字):說明引述句是誰說的、替引述句做好鋪墊。
             ↓
b. 中間夾心:引述句本人
             ↓
c. 下層麵包(後續說明):解釋你為何認為這段引述句重要,以及它在說什麼
有效的引用,首先須標註作者以及身分(也許是國籍、職業),再來,「原文照引」時必須加上下引號,最後更不能肇事逃逸,必須用自己的話解釋、說明引文的意思,好讓讀者瞭解引述句的意涵。
敏銳的人應該已經發現,上面兩段其實就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引用方式,在部落格上使用完整格式會比較麻煩,但在 word 或文書處理上,出處、頁碼等就是一個簡單的註腳按鈕,動動手指別懶惰。
就《全美最強教授的17堂論文寫作必修課》裡的觀點,沒有詳細解釋引述句可能有兩種問題:一是作者根本不知道引述句裡頭的意思是什麼、只能引用而無法做說明,二是作者直接假設這句話不容質疑且不言而喻。在寫作上後者尤其母湯,因為不是「名言」就等同於「真理」,名人的話也不一定絕對正確,而且文章的目的是要傳達想法、理念,所以作者應該負起讓讀者理解文句的責任。

腦洞時間:從「引用」這件事,聊聊中學作文

「引用」真是大學接觸學術訓練之後,才被「強制矯正」的(想想那些年我們被退的報告),完全打破中學時期的寫作慣性,以前不都是引用名人說法(越多越好),就結束這回合嗎,現在突然要我說什麼嘛!(摔筆)所以在這裡,岔個題聊聊「中學生作文」,大家還記得幾個月前被討論一波的「浙江高考作文」嗎(複習請見名人佳句擠霸分?從浙江高考爭議看大考作文〉),直接用其中一句作範例:
「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分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泰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
用「引述三明治」來看有什麼缺點呢?首先,並沒有明確指出「麥金泰爾」的身分是什麼、可能站在什麼立場,沒有替這段引述句做鋪墊,對多數不認識麥金泰爾的人來說,這四個字是沒意義的符號,而且隨便一個人胡謅的話就要接受嗎。再來是作者對這段引述句的解釋說明,只說切中肯綮(ㄑㄧㄥˋ),就是說得很對、切中要害,但沒解釋哪裡切中要害、為什麼說得很對──以及最重要的,這段引文跟作者要說的事情,有什麼樣的關係。如要修改,最好點出「哲學家麥金泰爾」,引用完後稍用自己的話解釋一下,才能銜接到他想講的「人的社會性」難以抹滅。
當然了,高中生受限於時間、篇幅,不可能做到完整而深入的引用,用學術格式去要求也沒意義,如我們之前說的,以一般高中生能力來看這篇已在水平之上。丟出這個只是想討論一下,現在寫作教育到底要什麼?如果這個時代,強調中學生的思維訓練,「名言佳句擠霸分」的套路就落伍啦!

結語

在報告、小論文裡,除了注意犯不犯法外(誤),最重要的就是引用完不能「肇事逃逸」,必須在解釋處詳加說明,引用的文字到底與你的文章哪些論點呼應,又或是你想要質疑引用文字的哪些部分。
附帶一提,《全美最強教授的17堂論文寫作必修課》這本論文寫作書有很多寫作技巧,滿推薦給報告苦手!它最大的好處是解釋完寫作的「眉角」後,馬上有具體的例子、句子(中英文都有)當作範例與練習,也會直接用錯誤示範改給你看。唯一的缺點是作者是歐美教授,預設讀者大概會是大學生到研究生,所以舉例會比較硬一點點,例子基本上都是西方國家的文章、價值觀,就會與我們有段距離(但如果是研究生的話,這些應該就不能當作藉口了^^)。
★如果你也關注文學教育,追蹤作者「歪文系why_literature」與專題可以持續看到我們的作品,也可以在下方👏拍手五下表達支持。
追蹤歪文系的 FB IG ,可以更即時掌握最新消息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歪文系why_literature
歪文系why_literature
「歪文系」來自台文系所,不是外文系(笑)。歪歪地尋找文學與世界的聯繫,撐開教與寫的想像。其實我們說不定不歪,還很正。 寫作或各式推廣合作邀約請洽:[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