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與人系列:代入未知,掌握變動

2020/11/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代學者孔老夫子是個慎重處理「已知」與 「未知」之間關係的人,然而,要如何理清「已知」與 「未知」間的關係,如何從「已知」中求得「未知」,「述而不作」的孔子並未認真求解。
至於,要如何才能從「未知」中求得「已知」呢? 「論語」的訓示中,倒是有很好的洞見:「必也正名乎!」 —— 先給「未知」一個名份吧!
孔子對數學的興趣主要源自于易經,可能因為受限於此符號系統的緣故,也可能是儒門的興趣主要在政治之上,所以從沒有真正給「未知」一個符號,因此,數字人多將為「未知」命名的丟番圖(Diophantus)為「代數之父」。
將「未知」納入數學系統後,數學問題開始有了新的語言,數學人開始學著用方程式(equation) 演算求解。
「求解」也成了代數發展中的重要目標。
比如說:「丟番圖」的墓誌銘 ——
「路人啊!這座墓裡安葬著丟番圖。他的生命的1/6 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1/12是青少年,又過了生命的1/7,他結婚了。婚後5年,他有了一個孩子,孩子活到了父親生命的一半就走了,孩子走後,丟番圖在深深的悲哀中,又活了4年,也結束了塵世生涯。」
(各位猜得出丟番圖活了多久嗎?)
這是一個典型的代數問題,雖然身為路人,我們不知道丟番圖的年紀,但是整理出他一生中不同時期的經歷,還是可以求出丟番圖的年紀。
如果,再試著發現更多生活中的數字規律,讓「會變動的數」之間的關係得以釐清,掌握代數顯然有助於數字人擺脫語言文字的迷障,更便捷地求解,這對於經常需要公平處理「分配問題」的人們顯然是一大利器。
什麼人需要經常公平處理「分配」的人呢? 除了政府之外,自然就是經常處理交易的商人了。
(就常理來說,一方老是吃虧,生意是做不長久的。)
要讓生意能長久經營下去,生意人是非得精打細算不可,這可能就是代數在中世紀的阿拉伯世界蓬勃發展的原因吧!
從西元八世紀開始建成,阿拔斯王朝的巴格達逐漸成為和君士坦丁堡並駕齊驅的城市,不僅是回教世界的知識中心,也是繁華的商業樞紐,成為「天方夜譚」中許多故事的重要來源,也是各種書籍的翻譯中心。
因為如此,當巴格達的花剌子模(al-Khwarizmi) 寫了兩本算學書,並被翻成拉丁文後,他的名字在拉丁文世界就逐漸與「代數」(algebra)或 「演算」(algorithm)的代名詞。
各式各樣的數學謎題也隨之衍生,只是要解決這類問題,需要的不僅是對數字運算法則的掌握,還需要對變動的掌握。
想想下面這個問題:
「某位父親去世,留下了三十五頭駱駝,遺囑指示:其中一半留給長子,三分之一留給次子,九分之一留給老么。可是,三十五的一半是十七又二分之一,三十五的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又除不盡,所以,這三十五隻駱駝,應當要怎麼分配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8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紅柿質子的曬書天地
蓮子水共同體
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合作請電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