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兩位作者,分別是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以及華盛頓學院心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桑德伯格除了身為Facebook營運長之外,同時也是是企業家、慈善家。曾著知名暢銷書《挺身而進》,也是非營利組織Leanln.Org創辦者,以行動支持所有女性達成人生目標。而亞當·格蘭特身為知名心理學家,任教於華盛頓商學院。曾著《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給予》作者。專精於激勵、幫助人們找到熱情與意義,開創更富創造力的人生。
桑德伯格將自己心碎的經驗化為文字的力量,鼓舞大家勇敢面對人生的困境。她意外經歷了丈夫驟世的巨大悲痛,好友亞當·格蘭特鼓勵她將療傷過程記錄下來,讓世間更多人從中找尋共鳴的力量,重新展開新的人生,擁抱人生的B選項。此外,本書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心理學,也透過實驗性的理論,帶我們見證人類心靈韌性的偉大。每個人在生活中、工作中無可避免會遇到難以預測的意外,雖然這些意外總是讓人措手不及,但轉個念頭,我們可以不必一昧緊抓著A選項,其實人生的B選項也可以是一種選擇。
那麼,要如何在困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B選項呢?面對人生的無常,沒有人可以逃開人生的困境,面對悲傷,無力勇敢也無法遺忘,於是我們必須學習放手、承受、甚至到後來學會感恩人生中發生的一切,無論是好是壞,總要找到面對的勇氣,發覺自身的韌性,找出人生B選項,重新發現幸福的可能。若說面對逆境是人生必修課題,那麼本書就是最好的指南針,幫助你重新邁向充滿希望的途徑。
第一部分:黑暗終將散去
書中的開頭是從「離別」開始,作者桑德伯格的丈夫意外驟世,遭受巨大打擊的桑德伯格面對這麼突如其來的意外,從開始的難以接受到後續學會接受並展開她的B選項生活,過程其實並不輕鬆,但她與好友知名心理學教授亞當都想透過撰寫本書告訴世界上很多同樣遭遇悲痛的人說:「黑暗終將散去,離別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
本書在第一章節就說到,我們處理負面事件的方式往往播下韌性的種子。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人在面對挫折時,會有三個P會阻礙復原:
1.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是自己的錯。
2.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生活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
3.永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永久持續。
根據研究顯示,懂得不要落入以上三個P的陷阱,能幫助人們更快走出悲傷。對於作者而言,她自己也很長時間陷入三個P的困境中,特別是「永久性」。那種巨大的悲傷感似乎永遠都不會消失。會造成這樣的情緒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受苦的時候,總是會把痛苦放大。也就產生了所謂「情感預測」的狀態,指的是預測未來會感覺如何,針對情感預測的研究顯示,我們通常會高估負面事件影響我們的時間。換句話說,那些我們認為會「持續」且「永久」的痛苦,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快就能散去。如同書中作者的精神科醫師所說,在經過演化後,人類的腦袋早已將人際間的連系與悲傷密切連結:人類自然而然掌握了從失落和創傷中復原的方法,所以要相信自己絕對可以有力量從負面事件中走出自我。
即便找出了讓自己不落入三個P的陷阱中,卻仍難逃脫悲傷的情緒湧現。這時我們又該怎麼做呢?作者認為「時刻感激」是治療悲傷很有效的方式,在懂得感激的每一天中,過好自己的人生,久了便會成為一個更積極正面的人。除了懂得感激生活、感恩別人。你也可以試著在每晚就寢之前寫下今天自己的「三件貢獻」,即使是很簡單的小事也可以。作者認為「貢獻」具有積極的鼓勵作用,比起因為自己「得到」什麼而感恩,知道自己有什麼「貢獻」,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信心,不必非要達成完美,只需要一小點成就慢慢累積,便可以日益壯大自己的內心,展現比起以往更為正向的人生。
第二部分:讓自己多個選項
其實當悲劇發生,除了當事人心中備受煎熬外,身為當事人身邊的親人或是朋友也同樣面臨著難以擺脫的痛苦之中。桑德伯格卻因此發現,人類總是選擇避開痛苦的話題,特別是身邊親近的好友與同事們在得知她痛失丈夫後,紛紛選擇避開會令人感到憂傷的話題,或是乾脆用沉默來替代安慰,也就是所謂的「沉默效應」。也就是說,我們往往藉由保持沉默,把家人、朋友、同事隔絕開來。但其實當事人(桑德伯格自己)會更希望朋友或同事間能陪她一起正視這個悲傷,而非逃避或沉默。桑德伯格後來選擇將她的心情坦白地寫在Facebook並公開與他人分享,隨著留言越來越踴躍,她這才驚覺,學習坦率說出自己「其實並不好」、敞開心房談論創傷,對自己或是對身邊想要關心你的人都會是很有效的溝通方式。
此外,桑德伯格也提出「書寫,是通過逆境的療愈」。書寫可以是自我療愈的一種工具,幫助我們把感覺變成文字,可以更促進思考並克服逆境。根據學界做出的多項研究也顯示,把造成心靈創傷的事情寫下來,能降低焦慮和憤怒。漸漸地,當你開始一點一點放下悲傷時,就不要再去責備自己試著找尋快樂。快樂是種選擇,並非失去了誰或失去了什麼就會永遠也無法快樂。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快樂,並感受喜悅,即使在非常沮喪的時候,也別忘了抓住和創造片刻的喜悅。無論是唱歌、跳舞、開車、運動等,都能紓解我們的痛苦。而這些片段累積起來,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快樂而已,而是能賜與我們莫大的力量。
獲得力量的來源可不只這些,我們還可以透過與他人連結產生巨大的力量。群體力量會讓我們察覺其實不只個人可以培養內在的韌性,人與人之間也可以建立韌性。當群體一起培養韌性時,不但個人會變得更堅強,所形成的社群也能克服障礙,防範不幸。但要注意的是,集體韌性不但需要大家懷抱共同的希望,還必須靠共同的經驗,共同的敘事和共用的權力來強化。作者以自身經驗為例,她在遭遇不幸之後加入了新的社群,多是一些喪偶的人一同分享自己的故事,桑德伯格從中找到了力量也認識了新的朋友。終於發現自己其實可以不用再獨自面對悲傷,而是更坦然的與社群產生情感連結,並相互幫助,給予力量。與他人連結時,我們也能夠找到自己的本性——生存的意志和愛的能力。不但個人能獲得創傷後的成長,變得更堅強,社群亦複如是。
不但每個人都需要培養韌性,組織也一樣。本書最後提到工作與組織中面對失敗的學習方式。桑德伯格認為:「我們必須從失敗中學習,才能在失敗後發揮韌性。」但大半時候,我們雖然明白,卻不卻做。因為我們太缺乏安全感,不願對自己承認錯誤;驕傲的我們也不願向別人承認錯誤。大多數時候的我們不但沒有敞開心房,反而武裝、封閉自己。但其實,一個有韌性的組織會鼓勵員工承認自己的失誤或遺憾,透過塑造這樣的文化,協助員工克服這類反應。時常對員工說「YGT」(You’ve got this),不僅能有效提升員工的自信,更能讓公司時刻保持積極的工作狀態。
結論:這個句點,是下個起點
抓住下一次的可能,擁抱B選項。這本書帶給大家充滿療愈又鼓舞人心的功能。作者細數她在面對意外後的種種過程,有痛苦的當然也有歡笑的,就如同書中所引用的話:「你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悲傷是種過程,不是永久的標記。作者已然學會將自己經歷的悲傷與傷痛轉化成給別人的力量與祝福。她撰寫此書不僅探討人類不可思議的意志力,更讓大家瞭解復原的心理學與重拾自信和喜悅時所面對的挑戰。此外,還提供人們自助及助人可採取的做法,並討論如何更好的安慰飽受折磨的朋友與親人。最後,更近一步告訴大家要怎麼打造具有韌性的社群和公司,透過群體的力量找到自信與韌性。桑德伯格透過一個又一個小故事告訴讀者,人生無法盡如人意,每個人都活在某種形式的B選項中,重新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唯一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