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驟面對關係中的玻璃心

2024/03/2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過一陣子都需要透過逃離,重新確認一次此刻的自己是不是依然是自己的選擇。」——《一隅有花 Gentle Plants Calendar》⁣⁣


我一直在關係中是容易委屈自己的人。如果以薩提爾來說,就是討好,常常把情境與他人放在前面,而忽略了自己的需要。這幾年透過練習,覺察自己的速度快了很多,不是說在關係中都不委屈了,而是可以在感受到有些委屈的時候,就讓自己先停下來。


⁣⁣而之所以會把自己活成這樣,跟我的一個重要價值觀有關,我想要自己活成善良的樣子。因此在關係中,常為了照顧他人的狀態與感受,有些話我不一定會說出口。但有趣的是,我今天無意間滑手機看到一段短影片,裡面的人說:「如果你是用傷害自己的方式維持關係,你並不是真的善良,因為你傷害了自己。」



⁣⁣看到那個,我回想起過去兩次慘痛的經驗,那兩次都是我在關係中付出了很多,卻還是遭到朋友的評價,覺得我做得不夠好。當然,這是經過我的主觀詮釋,我想站在朋友的立場,他們只是很單純的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沒有任何評價意味。這些場景也是你熟悉的嗎?在人際關係中,總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而這些誤會,最終導致關係的疏離或破裂。⁣⁣⁣⁣


老實說,這兩次事件剛發生時,我的委屈和受傷很真實,第一次我甚至難受到無法自己面對,最後是由我們共同的朋友協助處理完畢。第二次,我可以自己面對跟處理,雖然過程可能還是不夠好,但跟之前比起來,至少我能真實說我自己,而非僅考慮到對方的狀態,忍到自己內傷。以下分享我怎麼一次次帶自己從受傷的關係中,移動出來的三步驟:


一、觀察關係是否失衡

⁣⁣面對關係中的「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至今我依然沒有最好的解法,因為對我來說,每段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在有些關係中,我願意花很多精神力氣去溝通解釋、彼此釐清,但在部分關係中,我卻只想拉出界限、保持距離。這幾天,我不停地在思考,是什麼造成了這些差異。⁣


最後得到的結論是,關係中的「平衡」是我很在意的。平常,我並不是很介意自己在關係中付出的多寡,我朋友多、記性也不好,很多時候朋友來找我,我就是評估當下自己的時間跟狀態,給出可以的回應與陪伴。⁣⁣幾乎我是做完就會忘記的人,畢竟跟我自己相處就已經夠累了,我實在沒有多餘的心理空間,再記住我在關係中付出了什麼。


但當關係已經失衡,我的情緒像是警鈴般出現提醒著我,需要先停下來休息與照顧自己,而非勉強自己於關係中,永無止盡的善良、當好人付出。


二、回到自己身上,理解自身情緒

⁣⁣⁣因此,在面對「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情況,就算我知道,是因為我的詮釋引發了我的情緒,我還是會回頭先關照自己,此刻有這個情緒出現是因為什麼嗎?它想提醒我什麼?


拿我的例子來說,就是委屈的出現想告訴我,我在這段關係中付出太多了,需要先為自己設立界限。設下界限並非自私或想破壞關係,反而相反,設限是為了讓關係更平衡、可以長久的存在。


三,拿回屬於自己的50%責任,為自己負責

⁣⁣聽懂情緒、讓情感有了流動,我會回到理智上來思考,每個人都僅能在關係中負責自己的50%,那我在這段關係中,能做的是什麼?面對重要的關係、又或是關係還沒失衡的狀態,我願意再靠近關係,花時間與對方溝通和表達。但在有些關係中,我已感受不到對方的重視與在乎,此刻的我,也沒力氣和意願去溝通什麼,我能做的,只有好好面對自己失去關係的失落。⁣⁣


神奇的是,當我可以拿回自己在關係中負責的那50%,我就不再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任憑自己被委屈與受傷吞沒。我清楚明白,過去在關係中的付出,我心甘情願,但我隨時都有選擇,去調整與應對我眼前的這段關係。我想怎麼擺放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才最舒服自在,是我可以決定的。⁣⁣⁣


在關係中,我曾是那個說者,讓對方感受到指責和傷害,也有時是聽者,聽完對方表達覺得委屈。但我想不管位在哪個位置,我們都只能負責自己的那50%,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應對。



當在關係中感到受傷時,優先評估關係是否失衡,接著照顧情緒、聽懂它想傳遞的訊息後,再拿回屬於我們在關係裡的責任,替自己做出適當的選擇與回應,為自己負責。一次次練習,相信可以讓心越來越強大。


⁣⁣善良,還是我覺得一個美好又重要的特質,只不過經過多年的學習,現在的我,學會有界限的善良。在不委屈自己的前提下,照顧他人和關係,讓善良從好好善待自己開始。⁣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到臉書找我互動聊天喔!

您的任何互動都是我創作的原動力~>



有心理學者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有50%跟家族基因有關、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幸福感的。如果你也想活得更幸福,歡迎來<幸福魔法團體>共學,一起練習理解自身情緒並活出幸福~⁣
102會員
2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