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且作樂 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的告白

更新於 2020/12/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入夜後來到三峽,停好車,走進東道飲食亭,點了兩份古早味排骨飯。雖然不是假日,但人客還不少;懷舊的擺飾、古色的木桌椅、料多味美的排骨飯,都讓我感到溫暖。
 飯後,漫步於老街,不少店鋪已關門,顯得有點稀微,但卻另有白天熙來攘往所沒有的靜美。走到老街盡頭,轉往河邊,發現有台階通往河堤步道,於是信步而下。步道兩側花木扶疏,右下方三峽河的河水靜靜流淌,河濱公園裡有兩三個人悠閒地走動,長福橋的燈光在前方亮著,橋兩側的涼亭和石獅依稀可見。以前白天來,都將車停在對岸的停車場,然後走過長福橋到祖師廟,夜裡在河堤上遠觀整座長福橋,反而有種親切感。
 清風徐來,我們坐在河堤邊的長椅上乘涼,遊目四顧,好整以暇地瀏覽眼前這不一樣的三峽,正感如此良辰美景需要好好珍惜,妻子已默默牽起我的手。的確,我們應該放鬆心情,好好珍惜、感恩眼前的一切。
 下午到恩主公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去探望岳母。年邁、意識不清的她因肺部疾患需要定時抽痰、鼻胃管餵食,而不得不住進護理之家,我們每天都從中和到橫溪來探望她。今天在陪她半個多鐘頭,安置妥當後離開,天色已晚,我提議到三峽吃晚飯,順便散散心,因而有了上面的行程。
 但一轉眼,又已經是幾年前的往事了。
 到六十而耳順之年,我心靈的天空開始出現朵朵烏雲。先是父親罹患巴金森氏症和失智症,開始時因用藥失當產生譫妄,意識不清而又情緒激動,彷彿變成另一個人;後來則日顯癡呆,身體機能敗壞,多次急診住院,最後是形銷骨立,回天乏術。父後半年,母親竟又因中大腦動脈栓塞而中風,半身不遂且不能言語,雖努力復健,卻又併發癲癇而使情況更加惡化,經常枯坐、昏睡在輪椅或床上,最後,也無可奈何魂歸去。
 雖然說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但從父親病重到母親離世,前後六年多,卻也讓我深切體驗佛家所說「成住壞空」「苦集滅道」的滋味。但奇怪的是,這些經驗並沒有加深我原本就有的悲觀心態,讓我變得更消沉;反而激發出另一股能量,讓我更積極、更樂觀地去生活,而有更豐富與複雜的經歷。
 從年輕時候開始,對於人生和世界,我的基本看法都是偏向悲觀主義的:我覺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有的人都只是在浩瀚的生命汪洋中浮沉的一個小顆粒,不管如何翻滾,終歸是是非成敗轉頭空。多數人都是自以為是而又非理性的,我對人性並沒有太高的評價,對人生也沒有太多的期待;也不覺得這個世界會越變越好,社會看似在進步,但只是變得更複雜、更造作。
 不過我也不會因此就消極無為、醉生夢死或坐以待斃,我依然有我的理想、追尋,希望能有所作為,雖然它們都已先被我打上個「問號」,但我還是會量力而為;只是時而在機會裡看到災難,時而在災難裡看到機會;成功可能是自己努力,但也可能只是僥倖。很多事多半徒勞無益,但「不做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只能用哈哈大笑來表達我對天地不仁最大的抗議。
 所謂「樂觀」或「悲觀」,不只是程度問題,還存在不少矛盾:很多人都是在某些方面明顯樂觀,另些方面則無疑是悲觀的。我覺得我是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悲觀主義者」是主詞,代表我的人生基調、立場或本質;而「樂觀的」是修飾或形容詞,意指在生活策略上,我還是會開朗、積極地去做我可以做的事,來排遣、化解我的悲觀,或為它添加色彩。
 在從父親病重到母親離世的六年中,我所經歷的可以說就是這種「樂觀的悲觀主義者」的生活。我父親在九十歲、母親在八十八歲時過世,也屬高壽;其實早在一二十年前,我就擔心天有不測風雲,如果他們當時有個三長兩短,那就真的會讓我扼腕;雖然最後該來的終於來了,但我還是盡己所能,除了請外傭、帶他們接受我認為該有的治療外,我更經常帶他們出外散心、到遠地旅遊(譬如花蓮);從輪椅抱上抱下,受不意的尿屎折騰,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也是在「增益其所不能」。
2014年春節,陪母親到台大校園散心
 看到父母吃到好吃的、遇見好玩的事而露出隱約的笑意,也會讓我高興個半晌。每次出門,我都會為頭髮快掉光的父親戴上他出國喜歡戴的草帽,為表情有點呆滯的母親戴上酷酷的太陽眼鏡;在他們「苦」與「壞」的過程中,我承擔得越多,就越經歷以前從未有過、彌足珍貴的親子親密關係。我品嘗苦難,但也感到欣慰,就像弘一大師的臨終感悟:它們讓我「悲欣交集」。
 就是在這段愁雲慘霧期間,我竟也有了比以前更豐富、更光彩的人生:我更勤於寫作,每年都出版一兩本新書;也更樂意到各地演講,順便了解該地的風土民情。我也許是藉這些活動來排解、忘卻我的哀傷,但也許是父母的病痛讓我懂得珍惜苦短的人生,想更積極地善用。也多虧弟弟和姊妹能分攤照顧父母的責任,使我能有一些自由的時間。
 當父親在醫院過世時,我安排好一些該辦的後事,請姊弟代勞,隔天一早就開車南下,到某校做兩場演講(上下午各一場)。當我和妻子到日本做五天的自助旅遊時,第一晚在大阪就接到弟弟的電話,說母親忽然惡化送急診,醫師發出病危通知,第二天一早我立刻請飯店代訂傍晚回台北的機票。當我在學校的講台上對學生侃侃而談,不時想起昨天過世的父親;在等班機的空檔登上大阪城天守閣極目四眺,腦中浮現已經病危的母親;我不禁悲從中來,但我又能如何?我要放下一切,默默蹲在牆角,低頭承受命運無情的打擊嗎?
 我想這也不是父母對我的期待。我希望他們活得快樂、認真而有意義,他們應該也希望我能如此。天有不測風雲,在淒風苦雲中,我也只能強顏歡笑,認真地去做當時我應該做、可以做的事。
 如今,岳母也已在幾年前過世。母親忌日時,我和妻子到三芝北海福座去向父母、岳父母、還有其他親人的塔位行禮致意。山上微雨,但下到三芝街上,卻天清氣朗,我們先到麟山鼻去看藻礁、沙灘和漂流木,然後到金山老街去吃大碗三點蟹海鮮粥,再到龜吼漁港的藍藍海咖啡,看著基隆嶼喝下午茶,覺得人生真是美好。
 佛教裡有個寓言故事:有一個人行經荒野,忽然遇到一頭猛虎,他嚇得轉身逃跑,而老虎則在後面緊追不捨。後來,他跑到一處懸崖邊,用兩手抓著一根垂下的枯籐,身體在半空中搖晃不已。他抬頭上望,崖上的猛虎正對他咆哮怒吼;低頭下望,糟糕!崖下居然也有一頭猛虎,亦張著血盆大口在等著他。
 更要命的是,他發現有兩隻老鼠,一白一黑,正拼命地啃咬他所攀附的那根枯藤。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忽然瞥見崖邊長了一顆鮮美的草莓。於是,他以一手攀藤,以另一手去摘那顆草莓,送入口中,嚐了一下,不禁讚嘆:「味道真是鮮美啊!」
 近年來,我對這個寓言故事特別有感。也許,它就是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最好的寫照。

歡迎光臨我在方格子的三個專題:

《紅塵阡陌:王溢嘉的人生筆記》
《創意100擊》
《變態心理檔案》、、
avatar-img
933會員
478內容數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溢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默默聽著,心中有一種迷惘與訝異。因為在妻子的夢中,我發現了一個我未曾擁有的過去;或者說,我們曾經擁有、但已被我遺忘的過去。難道是我昨夜讀了泰戈爾的詩,心有所感而靈犀一點,讓妻子做了這樣的一個夢嗎?她的夢也只是被我喚醒的一個回憶?
金門有很多風獅爺,除了避邪化煞,更兼具鎮風的作用。但牠胯下那根翹豎的陽具讓我想起的卻是猴子、狒狒在威嚇對方時勃起的陽具,以及埃及的木乃伊、龐貝古城的陽具路雕與壁雕,還有中國的神主牌和華表。
就像《魔鬼辭典》所說:「熱情,是青年人常患的一種疾病,內服小劑量的悔恨,外敷一些經驗的藥膏,即可治癒。」不管做什麼事,如何讓原先的熱情持續下去,爝火不熄,顯然比剛開始的點燃熱情來得重要。
每個岜沙苗人的生命裡都有三棵樹:當他出生時,父母就為他種下一棵生命樹,他跟生命樹一塊成長。在遇到困厄時,則去向另一棵消災樹祈求平安健康;去世時,親人砍下他的生命樹做成棺木,一起埋進地底;又在墳上種一棵常青樹,代表他生命的延續,大家看著那棵樹,就會覺得他並沒有離開。
在二十四節氣裡,有小暑就有大暑,有小雪就有大雪,獨獨小滿卻缺了大滿。它其實代表了古人的一種生命智慧:我們需要的是對己、對人和對事能有幾分、小小的滿意就好,也懂得要為自己、他人和事情留一些餘地,這樣才是愜意、自在、開闊、有容的人生。這樣的小滿,讓人想起國畫裡的留白。
重讀〈背影〉,讓我最先想到的是文學的療癒作用:朱自清透過這篇文章,以內在思想的作用來改變外在真實,重建它們在自己心中的理想模樣(這正是古老魔法的特色),不只要撫慰、療癒他自己與父親間有過的傷痛,同時也可讓有過同樣傷痛的人在讀後獲得一些療癒與省思,而這些,都在呼應「文學乃是最後魔法」的說法。
我默默聽著,心中有一種迷惘與訝異。因為在妻子的夢中,我發現了一個我未曾擁有的過去;或者說,我們曾經擁有、但已被我遺忘的過去。難道是我昨夜讀了泰戈爾的詩,心有所感而靈犀一點,讓妻子做了這樣的一個夢嗎?她的夢也只是被我喚醒的一個回憶?
金門有很多風獅爺,除了避邪化煞,更兼具鎮風的作用。但牠胯下那根翹豎的陽具讓我想起的卻是猴子、狒狒在威嚇對方時勃起的陽具,以及埃及的木乃伊、龐貝古城的陽具路雕與壁雕,還有中國的神主牌和華表。
就像《魔鬼辭典》所說:「熱情,是青年人常患的一種疾病,內服小劑量的悔恨,外敷一些經驗的藥膏,即可治癒。」不管做什麼事,如何讓原先的熱情持續下去,爝火不熄,顯然比剛開始的點燃熱情來得重要。
每個岜沙苗人的生命裡都有三棵樹:當他出生時,父母就為他種下一棵生命樹,他跟生命樹一塊成長。在遇到困厄時,則去向另一棵消災樹祈求平安健康;去世時,親人砍下他的生命樹做成棺木,一起埋進地底;又在墳上種一棵常青樹,代表他生命的延續,大家看著那棵樹,就會覺得他並沒有離開。
在二十四節氣裡,有小暑就有大暑,有小雪就有大雪,獨獨小滿卻缺了大滿。它其實代表了古人的一種生命智慧:我們需要的是對己、對人和對事能有幾分、小小的滿意就好,也懂得要為自己、他人和事情留一些餘地,這樣才是愜意、自在、開闊、有容的人生。這樣的小滿,讓人想起國畫裡的留白。
重讀〈背影〉,讓我最先想到的是文學的療癒作用:朱自清透過這篇文章,以內在思想的作用來改變外在真實,重建它們在自己心中的理想模樣(這正是古老魔法的特色),不只要撫慰、療癒他自己與父親間有過的傷痛,同時也可讓有過同樣傷痛的人在讀後獲得一些療癒與省思,而這些,都在呼應「文學乃是最後魔法」的說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看過最意難平的作品是甚麼呢?我個人而言,最意難平的就是這部《一個巨星的誕生》。兩人有著童話般浪漫的相遇,有著共同的語言,亦有著天賜的才能,然而隨著人的轉變,一人成為新一代巨星,一人成為被遺忘的歌手。相比愛情故事,《一個巨星的誕生》花更多時間描寫音樂潮流對於歌手的轉變。
Thumbnail
​ 台灣不是一個出產石油的國家,但是台灣卻是盛產天然氣的國家,早期時候中國石油公司時常在台灣各地挖掘石油的蹤影。台灣各地沒有挖到石油,卻是挖到了天然氣的源頭。小編這次來介紹在屏東縣恆春鎮的出火景觀區,就是屬於天然氣源頭的一個地理奇觀 。 出火景觀區相關資訊:: ​ 屏東縣恆春鎮恆東路上 (屏東縣恆春
Thumbnail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竟從我爸口中聽到一段頗為曲折離奇的軍中樂園往事......
家 是一個複雜的存在 有時 讓人感到單調想要逃離 無論我們之間生疏成什麼樣子, 都記得曾經你的好,都是真的。 血脈的親情依然使我們緊靠在一起。 從原來的地方飄盪到陌生的遠方 常在巨大的城市中迷惘 尋找著自我 思考離開家鄉,是為了什麼? 累了,就回家吧 家永遠都在。 ─────────────────
Thumbnail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參與者和寫作者,我幸運地生逢其時,不知不覺中經歷了它從社會禁忌變成了市場寵兒,其後又因半推半就的商業化而一度被自身和外界懷疑、乃至否定,直到今天喧囂漸遠,但是平靜中又蘊含著新的活力和變革。
Thumbnail
<p>「故事是整體的,人物、場景、世界觀都一樣重要。」安傑認為角色、劇情都是「故事的一部份」,所有的安排都因「故事需求」而發生。「我認識一個作家,寫到傷心處就會痛哭流涕,但我絕不會如此,我寫就是寫,不會有情緒反應,一切都是技術性的考量。我為讀者而寫,想著怎麼樣才會好看,如何吸引讀者,讀者可能看了痛哭流涕,但對我來講這沒什麼。」</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看過最意難平的作品是甚麼呢?我個人而言,最意難平的就是這部《一個巨星的誕生》。兩人有著童話般浪漫的相遇,有著共同的語言,亦有著天賜的才能,然而隨著人的轉變,一人成為新一代巨星,一人成為被遺忘的歌手。相比愛情故事,《一個巨星的誕生》花更多時間描寫音樂潮流對於歌手的轉變。
Thumbnail
​ 台灣不是一個出產石油的國家,但是台灣卻是盛產天然氣的國家,早期時候中國石油公司時常在台灣各地挖掘石油的蹤影。台灣各地沒有挖到石油,卻是挖到了天然氣的源頭。小編這次來介紹在屏東縣恆春鎮的出火景觀區,就是屬於天然氣源頭的一個地理奇觀 。 出火景觀區相關資訊:: ​ 屏東縣恆春鎮恆東路上 (屏東縣恆春
Thumbnail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竟從我爸口中聽到一段頗為曲折離奇的軍中樂園往事......
家 是一個複雜的存在 有時 讓人感到單調想要逃離 無論我們之間生疏成什麼樣子, 都記得曾經你的好,都是真的。 血脈的親情依然使我們緊靠在一起。 從原來的地方飄盪到陌生的遠方 常在巨大的城市中迷惘 尋找著自我 思考離開家鄉,是為了什麼? 累了,就回家吧 家永遠都在。 ─────────────────
Thumbnail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參與者和寫作者,我幸運地生逢其時,不知不覺中經歷了它從社會禁忌變成了市場寵兒,其後又因半推半就的商業化而一度被自身和外界懷疑、乃至否定,直到今天喧囂漸遠,但是平靜中又蘊含著新的活力和變革。
Thumbnail
<p>「故事是整體的,人物、場景、世界觀都一樣重要。」安傑認為角色、劇情都是「故事的一部份」,所有的安排都因「故事需求」而發生。「我認識一個作家,寫到傷心處就會痛哭流涕,但我絕不會如此,我寫就是寫,不會有情緒反應,一切都是技術性的考量。我為讀者而寫,想著怎麼樣才會好看,如何吸引讀者,讀者可能看了痛哭流涕,但對我來講這沒什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