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意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原文作者: Ken Robinson
譯者: 黃孝如、胡琦君

以結論來說有點薄弱,雖然提供了某些建議。諸如:領導人的角色很重要。組織應該視為一個有機體的概念,新的力量加入會導致整體發生改變。情緒是可以學習的。

然而在這種編年史觀的陳述方式,不失為一個好的整理。內容從地動說、啟蒙時代、浪漫主義興起、自然科學的背景、影像成為新主流….等等相關歷史內容的彙整,對我來說反而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

同時,最近不只念到一本書講到IQ的由來是為了檢測有狀況的孩子(另一本是<橡皮擦計畫>),我們現在卻反而將之奉為圭臬或信仰,這豈不奇怪?當你理解這些背景之後,似乎反而對於現今的教育可以不用那麼緊張。讓創意自由的關鍵之一,就是避免被各種理論的框架所局限,即便所有的發現或發明並非空穴來風,總是建立在其他探索的基礎之上。知識理論主要是作為參考而不是提供各種框架。越是明白這一點,100分的價值應該就越薄弱才對。

同時也談到女性主義與諸多理論的興起,其實並不完全歸因於理論本身的價值,更包含其中的時代背景條件,豐衣足食之後才有餘力去檢討生活中哪些不平等,甚至進一步反思古人的著作或是做為。但那些罵人的批判往往不會被保留下來,畢竟誰會喜歡看到自己所屬的群體被指著鼻子罵呢?但是對於整體失衡的關懷精神倒是人人皆能包容體會的。

書中也提及,在現今,我們往往是因為理論可用而使用。通常是採取某些立場之後再選擇自己想要擁護的理論。這樣的論述看似有點奇怪,但也有點理性作為情感奴僕的道理在,可以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檢討深思。

總的來說,應該算是滿適合高中時期的讀物,會有一種豁然開朗、融會感通的感受。要給一個如何讓創意自由的具體答案並不容易,但是歷史提供我們豐富的舉證,說明人類文明如何進展到現今,是多少創意的突破累積而來。即便這種突破未必可以有具體指引,大概也是會讓讀者對於結尾不夠滿意的地方。但是,或許正因為無法提供具體指引,才能讓我們有更多揮灑的空間。自覺並反思到自身的框架何在,正是未來創意發想的開端。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651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7會員
142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作者:湊佳苗 周末看了湊佳苗的,自從一鳴驚人之後,她的寫作方式總有些雷同,在反覆書信往返之間拼湊事實原貌。但有時候往往因為會有比較心態或預期心理(反正是她寫的書一開始看到的一定不是真的),所以降低了真實呈現那一瞬間 “原來是這樣”的感受。慢慢也就比較少看她的東西。會看到這本一來是因為書評,二
張曼娟 生活隨筆的知名作家大概我認識的不多,張曼娟是其中之一。 最有記憶的點,反倒是她做廣播的獨特聲線。也借過她的有聲書,但是總覺得文學的東西就是表面的介紹,雖然無差錯,但是如果已經閱讀過的經典,好像沒有更深入的她對於經典內容的看法。 不過看到這本我輩中人的時候,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現在有很多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才,你擁有只有你能夠發揚光大的獨特才能、能力、興趣和價值,且具有只有你能完成命運。你應該如何開始利用你的天才?請完成下列的練習,列出屬於你的四大項天才清單。 熱情 我愛做甚麼? 什麼活動讓我最滿意? 生活中有甚麼事情讓我感興趣? 我有什麼秘密野心? 我有什麼嗜好? 才能 我善於做什
在賺錢、儲蓄、開銷、送禮、收禮、借進、借出和遺贈等方面,正確的行為原則和方法,幾乎為一個人的完美無缺做出了論證。 一個人如果展望未來,他會發現,等待他的主要有三種世俗的可能性事件:失業、疾病和死亡。前二者或許還可以逃避,但是最後一個卻是在劫難逃的。然而,無論哪一種可能性發生,他都應該把生活的壓力減輕
 艾倫。狄波頓 P57 何謂成功以及甚麼是失敗,端看我們設定的目標而定。…. 沒有嘗試就不會有失敗,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恥辱。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自尊,完全仰賴我們決定成為甚麼樣的人以及做甚麼樣的事,也就是說,由˙我們的實際狀況相對於我們自認擁有的潛力所得到的比率而定。因此,自尊=成功/追求目標。
經常有人批評我的小說都是以菁英分子作為主人翁,而且是男性中心主義,認為不忍卒讀。然而,我卻認為這種看法太過膚淺,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是,即使在這個社會上獲得成功,實現了夢想,不一定代表成功的精神層面也獲得了成長。 現代人最大的謬誤,就是經常把尊重自由、尊重個人、自我責任掛在嘴上,但在現實人生中
作者:湊佳苗 周末看了湊佳苗的,自從一鳴驚人之後,她的寫作方式總有些雷同,在反覆書信往返之間拼湊事實原貌。但有時候往往因為會有比較心態或預期心理(反正是她寫的書一開始看到的一定不是真的),所以降低了真實呈現那一瞬間 “原來是這樣”的感受。慢慢也就比較少看她的東西。會看到這本一來是因為書評,二
張曼娟 生活隨筆的知名作家大概我認識的不多,張曼娟是其中之一。 最有記憶的點,反倒是她做廣播的獨特聲線。也借過她的有聲書,但是總覺得文學的東西就是表面的介紹,雖然無差錯,但是如果已經閱讀過的經典,好像沒有更深入的她對於經典內容的看法。 不過看到這本我輩中人的時候,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現在有很多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才,你擁有只有你能夠發揚光大的獨特才能、能力、興趣和價值,且具有只有你能完成命運。你應該如何開始利用你的天才?請完成下列的練習,列出屬於你的四大項天才清單。 熱情 我愛做甚麼? 什麼活動讓我最滿意? 生活中有甚麼事情讓我感興趣? 我有什麼秘密野心? 我有什麼嗜好? 才能 我善於做什
在賺錢、儲蓄、開銷、送禮、收禮、借進、借出和遺贈等方面,正確的行為原則和方法,幾乎為一個人的完美無缺做出了論證。 一個人如果展望未來,他會發現,等待他的主要有三種世俗的可能性事件:失業、疾病和死亡。前二者或許還可以逃避,但是最後一個卻是在劫難逃的。然而,無論哪一種可能性發生,他都應該把生活的壓力減輕
 艾倫。狄波頓 P57 何謂成功以及甚麼是失敗,端看我們設定的目標而定。…. 沒有嘗試就不會有失敗,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恥辱。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自尊,完全仰賴我們決定成為甚麼樣的人以及做甚麼樣的事,也就是說,由˙我們的實際狀況相對於我們自認擁有的潛力所得到的比率而定。因此,自尊=成功/追求目標。
經常有人批評我的小說都是以菁英分子作為主人翁,而且是男性中心主義,認為不忍卒讀。然而,我卻認為這種看法太過膚淺,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是,即使在這個社會上獲得成功,實現了夢想,不一定代表成功的精神層面也獲得了成長。 現代人最大的謬誤,就是經常把尊重自由、尊重個人、自我責任掛在嘴上,但在現實人生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讓天賦自由》是Ken Robinson和Lou Aronica合著的勵志書,強調每個人都有天賦,透過各種故事向讀者證明,找到自己的才華對生命有重大改變。書中提到忘我的境界、找到夥伴、辨認良師等尋找天賦的方法。建議閱讀此書,對迷失方向的人有啟發意義。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在當今這個所有人的想法都一窩蜂,大家都趕著潮流、忙著內卷、深怕自己被淘汰的年代,這些擁有獨立個性、獨到見解、不隨波逐流、不當牆頭草的人尤為可貴!胡適在100年前不就這麼說嘛:「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由一群奴才所建造得起來的!是由那一個個獨立思考、有獨立個性的人所組成的」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讓天賦自由》是Ken Robinson和Lou Aronica合著的勵志書,強調每個人都有天賦,透過各種故事向讀者證明,找到自己的才華對生命有重大改變。書中提到忘我的境界、找到夥伴、辨認良師等尋找天賦的方法。建議閱讀此書,對迷失方向的人有啟發意義。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在當今這個所有人的想法都一窩蜂,大家都趕著潮流、忙著內卷、深怕自己被淘汰的年代,這些擁有獨立個性、獨到見解、不隨波逐流、不當牆頭草的人尤為可貴!胡適在100年前不就這麼說嘛:「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由一群奴才所建造得起來的!是由那一個個獨立思考、有獨立個性的人所組成的」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