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你的逆思維 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要改變,但卻很少人真的願意付出些什麼。

我們時常接受聽起來很不錯或是簡單的建議,卻對能讓我們反覆再進行思考和調整的事情感到卻步和生氣。

很可惜的是,想要改變的心往往到了最後,仍持堅持己見而不會有所作為。



你有什麼非常想要改變的事情嗎?

你又是否評估過自己目前的思考模式呢?


有研究顯示,平均IQ和智力越高的人們,對於逆思維和重新思考(rethinking)這件事情越抗拒,或許是因為重新思考意味著,我們固有的模式和想法出現了新的挑戰。

在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當中,許多人堅定的選擇舒適感及安逸,對不熟悉和新的事物起疑、感到不舒服甚至是恐懼。

我們時常只接受聽起來很好聽的建議,或是那些讓我們看起來或是感覺起來「好像比較好」的想法;卻常常選擇忽視能讓我們跨出舒適圈或是打破慣性且能激發新思路的事情。

人們常常把不同的想法看成是一種對自我的威脅或攻擊,而很少去思考這些不同面向的聲音往往能提供我們更多更廣的洞見。

我們選擇認同我們的人,窩在舒適圈裡,但我們更應該做的其實是訓練自己多一些遠見,增廣見聞一些。


心理學家 Adam Grant 希望能透過 《Think Again》 這本書來告訴人們,重新思考/逆向思考的重要性。

希望能建立一種新的概念,協助人們意識到其實我們不一定需要相信所有想法或是感受,但是也不再緊緊捉住某些既有的思維時,會讓我們變得有彈性、時刻保持好奇心,



Grant 在書裡寫到:「The brighter we are, the blinder to our own limitations we can become. If knowledge is power, knowing what we don’t know is wisdom.」

(當人們越聰明,我們的眼光往往越狹隘,也被一定的事件受限。如果知識是一種力量,那瞭解我們所不知道的事物則是一種智慧。)



然而要改變思維最大的挑戰是因為認知惰性



許多心理研究指出,人們其實習慣性的偏好舊有的觀點,而不願花時間去思考或是接受不一樣的觀念。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行為出現呢?

人們抗拒重新思考和新的思維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若要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代表著我們現有的價值、觀點、想法和思維模式有可能會受到變化;而絕大數的人是不願意接受變化的。

因為這代表著需要承認自己也許做錯了,也許以前曾經相信的事實出現了變化,或是出現了質疑的聲音。

這些不確定性會造成一定的不安和恐懼感,也會動搖著我們的認同或自我認知。



但是其實我們每一天都在不斷地做出決定和選擇。

也並不是對於每一件事情都會如此的執著。

比方說,當我們在思考晚餐該吃什麼的時候,我們會樂於做出多樣的選擇,或是會因為菜單上有新品項而想要嘗試。

逆思維可以協助我們建立更開放和多元的心態,也能幫助我們看到現有思考上的盲點,進而發展出更多的思路和選擇。



在一次的 Podcats 訪談中 Grant 也提到,如果要進行重新考,我們就需要適時的更新原有的觀點。

 Grant 教授也分享了四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及科學家,以及這些腳色思想所來的意義。



他說到:

「每個人都習慣以最舒適的方式思考,不願懷疑或挑戰自我,因為「質疑」會讓世界變得難以預期,甚至威脅到自我認同,於是,我們的成見不斷延續,聰明成為盲點,害怕改變的「順思維」讓我們選擇劃地自限。

若想要突破自我限制,就必須建立「科學家」的「逆思維」,打破成規,大膽反思。不同於信仰堅定的「牧師」,或是巧舌如簧的「政客」,「科學家」不會讓自己的想法成為意識形態,也不會妄下定論,而是會讓問題帶領我們前進,關鍵不在於誰對誰錯,而是明白自己的欠缺與不足。」



下一集讓我們來聊聊換個方式思考所帶來的可能性以及逆思維的重要性

下次再見囉!



參考資料:

https://adamgrant.net/book/think-again/

https://podcasts.apple.com/jm/podcast/adam-grant-think-again/id942777522?i=1000507702458

https://www.cite.com.tw/publisher/authors/17057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8119

https://adamgrant.net/about/biography/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chive/Article?StrId=69689&rf=google


  • 於2024年6月18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月 ☾的沙龍
4會員
79內容數
心月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7
之前我們討論過 Psychomotor(心理動作) ,今天則是要來談談心理動作和皮拉提斯運動的關聯性。美國心理學家 Edwin A Fleishman 最知名的研究著作之一就是探討人們的知覺運動表現和個體差異及分類。他同時也是組織心理學界的專家,針對工作分析與工作技巧等,提出了許多描述和理論。
2025/04/17
之前我們討論過 Psychomotor(心理動作) ,今天則是要來談談心理動作和皮拉提斯運動的關聯性。美國心理學家 Edwin A Fleishman 最知名的研究著作之一就是探討人們的知覺運動表現和個體差異及分類。他同時也是組織心理學界的專家,針對工作分析與工作技巧等,提出了許多描述和理論。
2025/04/09
你知道一個人平均的日常會做出多少動作嗎? 你有想過你每一個動作背後的動機和目的嗎? 你認為我們的動作和心理是否有任何關聯呢?   (圖片出處:https://knilt.arcc.albany.edu/images/f/f5/Cognitive%2C_Affective%2C_Psychom
2025/04/09
你知道一個人平均的日常會做出多少動作嗎? 你有想過你每一個動作背後的動機和目的嗎? 你認為我們的動作和心理是否有任何關聯呢?   (圖片出處:https://knilt.arcc.albany.edu/images/f/f5/Cognitive%2C_Affective%2C_Psychom
2025/02/21
近幾十年來,醫學研究和科學家都透過許多實驗及研究證實,壓力會對人們的整體生活健康造成影響。 除了是肥胖、免疫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會增加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23年美國心理學會一份調查發現,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尤其是對35歲至44歲的民眾來說,壓力造成了更大的問題。 這個年齡層的
2025/02/21
近幾十年來,醫學研究和科學家都透過許多實驗及研究證實,壓力會對人們的整體生活健康造成影響。 除了是肥胖、免疫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會增加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23年美國心理學會一份調查發現,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尤其是對35歲至44歲的民眾來說,壓力造成了更大的問題。 這個年齡層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人是群居的動物,基於驅吉避凶的理論及從眾的心態,人們傾向於選擇和大部份人相同的路。經常性的把身邊人的意見及價值觀套用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一切又看似平順,也許人生就照著別人的期待一直這麼走下去。 但如果沒有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內在的那個不滿的靈魂會時不時的敲打著你的舒適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你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嗎? 有時候會好奇別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怎麼會做出這麼荒謬又不合理的行為?你百思不得其解,想像不到在什麼情況下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完全超出你的理解範圍,但它確實發生了,還不是從別人嘴裡聽說,而是你的真實經驗。
Thumbnail
你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嗎? 有時候會好奇別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怎麼會做出這麼荒謬又不合理的行為?你百思不得其解,想像不到在什麼情況下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完全超出你的理解範圍,但它確實發生了,還不是從別人嘴裡聽說,而是你的真實經驗。
Thumbnail
執著心比較淡的人,容易聽取正向言論,聽見智者開示好的道理,馬上入心,有機會就應用在生活上。有的人執著心比較重,容易生無明,無明就是缺少智慧領導心性,智者說的話不想聽,愚者說的話聽入心。 這兩種人分別有不同的結果,前者福慧雙修,所以福緣俱足,生活事業家庭都會順利。後者因為業力大於福澤,要親身度劫
Thumbnail
執著心比較淡的人,容易聽取正向言論,聽見智者開示好的道理,馬上入心,有機會就應用在生活上。有的人執著心比較重,容易生無明,無明就是缺少智慧領導心性,智者說的話不想聽,愚者說的話聽入心。 這兩種人分別有不同的結果,前者福慧雙修,所以福緣俱足,生活事業家庭都會順利。後者因為業力大於福澤,要親身度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