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在台灣受思覺失調症所苦之人的故事 ,雖然精神病患已更名為思覺失調,但大多數人聽聞此疾病依舊是避之唯恐不及。作者採訪了一位肯為這些孩子付出的婦女,不畏眾人眼光及家人的擔憂,堅持一路上陪伴這些孩子、老孩子,需要的毅力和付出的努力恐怕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這些病患一開始其實與你我無異,大部分都是因為課業、人際或工作的壓力等等,找不到正確宣洩情緒的出口,迷失在濃霧裡走不出去,時而爆發時而沉浸其中。如同書中說:「沒什麼度不過的難題是該被恥笑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困難,我們只是生病而已。」「對於思覺失調者的症狀,陪伴者不能急忙否認,那會使他們感到孤立無援,但也不要隨之鞏固他們的想像,讓他們越陷越深。」
照顧者及家屬在這其中的陪伴拿捏上尤為重要,心裡壓力之大也是難以想像的。試想,今天如果你的孩子或父母突然面臨此症狀,你一定感到萬分不捨、無助,每個人都是誰的摯愛家人,沒有誰對誰錯。我們應該要致力於改善造成台灣思覺失調者越來越多的環境,檢討自己對待身邊人的模式,謹慎看待他人的痛苦,以免滾雪球般造成社會上更大的傷害。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例如那些已造成社會傷害的病患們,已經從病患的角色變成犯罪者了,是什麼讓他們越過這條鴻溝,相信也沒人想深入研究,只想除之而後快。這裡不筆戰這個問題,我也相信個人做事要個人擔,如果悲劇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定會悲痛萬分。故已發生的犯罪情事是無法回溯的,希望他們能接受公正的審判,也不希望有人假借此名義脫罪(裝病),否則實在是有為天理;而未發生的潛在病患我們要好好照顧,用同理心接納,否則只會治標不只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