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子決定大腦,粗俗一點叫做屁股決定大腦,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為什麼一個人換了工作、當了主管、掌握權力,整個想法、做法都變了?對人類來說,這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做的事情違背以往的信念,造成心裡的痛苦,那就調整自己的想法吧!調整久了,就彷彿我從很早就是這麼想。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造成心裡的痛苦,於是我們想要減少這痛苦。痛苦是怎麼造成的?有學者發現,認知失調會讓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可能是心理不適感的來源。二〇〇九年的研究證實,當認知失調讓當事人想要調整想法時,背側前扣帶皮質(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與前島葉(anterior insula)會活化。這都說明,「認知失調」是內建在人類大腦的心理機制。

本圖取自Canva
簡單說,「認知」就是我們接受外界資訊、理解外在世界的過程。我們對許多事物會有態度、價值、信念、行為,當前後產生不一致時,會有一股力量讓我們修正自己的想法,來達成前後一致。比如說吸煙的人看到抽煙容易得肺癌的文章後,他搜尋網路資訊後告訴自己,很多人沒抽煙也會得到肺癌,躲不掉的PM2.5也會致癌,所以抽不抽菸影響不大。比如說買了一台很豪華很貴的車子一段時間後,發現這輛車坐起來實在不太舒服,跟原先買車時的想法不同。這時,我們會說服自己,這轎車廠商的維修很好,車子也很好開,所以錢沒有白花。
什麼狀況會產生認知失調呢?常見狀況是,當你不得不去做跟你價值觀、信念、過往行為不同的事情時,比如老闆要秘書去竄改公司帳簿的記錄,為了保住工作,秘書不得不配合。男主管對女員工不斷送出性暗示,員工覺得這是不對的,但不敢反抗。這結果可能是心裡痛苦,最後變成精神疾病,或者調整自己的認知,讓認知一致,就不會不快樂。當然,當原本喜歡抱怨公司的員工升遷變成主管,當參與社會運動的熱血青年變成必須調和各方利益的民代助理,各種認知不一致就會不斷出現。
「做決定」也會產生認知失調。我們常會有許多選項,每個選項都有優缺點,對自己人生、生活會有重大影響。比如兩個工作選擇,一個工作輕鬆離家近但是錢少,另一個錢多但是工作累又離家遠,要選哪一個?做選擇常帶來不適感,而且在選擇後每當想起也還會有影響,所以有許多學者在研究美國總統大選後選民的心理變化。
「成果」也會造成認知失調,比如做出許多努力、投資、時間,結果成效不佳,甚至帶來負面經驗(如前述的買車,就是個代價很大的決定)。我們可能花很多時間經營自己的人生,如投入某個社群,希望得到朋友與名聲,結果可能不受重視、或感覺被朋友背叛。這些心理上的不悅,就會需要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調整。
在社群網路時代,「不斷湧入的新資訊」,也是認知失調的來源。當新資訊衝擊我們原有的信念時,我們可能選擇逃避,有些人會努力搜尋資料來反駁這些資訊。社群網站形成的同溫層,會讓我們減少認知失調,可以跟朋友相互取暖。這最後就造成同一個國家的國民在政治意見上的兩極化,難以理性討論,導致民主衰敗(democratic decay)。
從一九五七年Festinger提出認知失調理論,這六十幾年來心理學界累積了上萬篇相關研究,隨便一個分支,如「選擇性接受理論(selective exposure theory)」,都可以寫出一大串文章。在這新的系列,我會介紹各式各樣的認知失調所導致的想法、行為、態度的改變。如果認真搜尋,要寫一百篇應該都不成問題吧。有些例子寫出來,大家會驚嘆:原來這也是認知失調!透過認知失調理論,會增加你對這世界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