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思考│如何面對「命」?──儒家義命思想和傳道書的對照

更新於 2021/01/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東西方的價值比較

儒家在哲學思考、道德倫理、人生追求等多方面,影響東方世界甚巨,可謂是多數華人人生觀的根基。相對而言,《聖經》則是西方文化的根源之一,至今也仍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傳道書〉的作者憑其智慧的眼光和一生飽歷世苦樂得來的知識,思及許多不公平和令人沮喪的事,默想人生的短暫和矛盾。
特舉儒家的義命思想(以孟子的學說為主),與《聖經》的智慧篇章──〈傳道書〉作對照,來探討人生而在世,面對種種外在條件的限制時,又當如何追求正道?

定義:什麼是「命」?

《孟子.萬章》上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聖經 ‧ 傳道書》上則寫道:「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行為,人不能參透。」
我並不想要的,卻偏偏到來──這是孟子所謂的命。和聖經所提及的,以道德神作為根源的「命」並不相同。但二者皆會導出一個普遍現象:就經驗而言,常會發生人所不能預測的事,甚至多是與人的意念相背。

定義:什麼是「義」?

人皆有不慮而知的良知,不學而能的良能(《孟子‧盡心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可知「善」為人天生本有的,加以存養,便能行出正道,便是義。
聖經因是宗教性的經典,將善歸為合乎神心意的作為、一切美好的品德。且起初神造人是按神的形象所造──原文的「形象」為靈魂、品性之意,而上帝是道德神,同期樣式受造,所以人天生便有良善。
聖經的「義」是指「符合神意旨的無罪」,雖然來源不同,但在外顯行為方面,廣義上而言相近於儒家的「義」,可泛指良善的行為,且皆為人的天性

「命」是不可避免之事

義出於內在,是人所能主宰的。但外在的「命」多有變動,是人無法控制的。盡心篇「瞽瞍殺人」的比喻便是如此。舜本是聖人,在故事中卻面臨違背律法救父盡孝或遵行法律行刑的困境。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皐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或者是人盡心盡力於善,卻未必能有所得,甚至未能得善終。如司馬遷在伯夷叔齊列傳末段中,看盡善人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惡人操行不軌,行不由徑,卻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不免令他感嘆: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傳道書上也紀載:「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在黑暗裏行。我卻看明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闡明了世人所遭遇的皆為不可避免,外在的環境變數人無所控制或測度。並且罔論人為善、為惡,在天道面前都是一視同仁的。
十章十一至十二節則說:「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往圈住,鳥被網羅抓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命」便是如此,並不偏頗任何一方,儘管不合理或不符合人的預期──善未必有善報,惡也不一定得惡報──世事如此,無可避免。此為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道理,也是自然經驗得出的結論。

受「命」限制時,如何追求善?

心存善,行乎義。人人保持天性,行事為人上遵守正道──這是理想的太平盛世。不過人心陷溺,受耳目之欲或不良的環境,良心隱而不顯,人開始為惡。
然而於此同時,也有人堅守本心、不隨波逐流。他們心向善,但是天不從人願,世間往往多有苦練。面對無所避免的患難逼迫時,人又該如何追求正道呢?

其一,

應環境行乎自己所能及之事。素乎患難,行乎患難。素乎富貴,行乎富貴。不僅是當守自己的本分,也是修身養性的標準。正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道理。

其二,

盡我所能。順著第一條的思路,便是在此一限制條件下不僅要做,還要做到最好。傳道書中提醒人:「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若在「命」之前膽怯,明知有所餘,心卻被困難所束縛了,便無法盡心。看似行善,卻仍然愧對自己的良知。

其三,

做最好的選擇。《孟子‧告子上》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好比前文提及的舜的掙扎。或許受環境所限,往往沒有兩相兼得的可能性。但當人遵循本心,擇其一並且盡心做到最好時,「選擇」本身就成全了義。
在受限制時,人所行未必能合乎期望。好比聖經中提及一位窮寡婦,在奉獻時只拿出兩塊錢,眾人以為恥,耶穌卻讚美她,因為那已經是她所有的了。兩塊錢在聖殿的事工上能做什麼呢?就成效而言,寡婦的奉獻是毫無意義的,但其在「命」的壓迫下,「選擇」付出所有的心,便是合乎神所喜悅的,也就是善的,是為義。

結論

義命之辨解釋了人生而在世,或許會受外在環境限制,義卻是由心而發,所受之限制便是行道前的選擇,而「選擇」本身便成全了義。傳道書感嘆人勞碌所行多是虛空,憑藉智慧賺取美善的名聲也是枉然,唯有靠神活出良善的生命,才真正具有意義。祂並不在乎人行義的成效大小,而是查驗人的內在動機。
儒家與基督宗教本質雖迥然相異,但同為入世思想,在檢視人行義的標準上頗有相同之處。互相對照,可發現「命」絕非人避而不行義的藉口,反倒是人行事的先決條件之一,甚至可能是考驗。

四,參考書目
1.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1996年。
2. 聖經和合本,聖經資源中心。
3. 陳志強,論孔孟的義命觀──從義命分立到義命不二,《毅圃》第47期,2005年9月。
4. 陳特,「知命」與「立命」的新儒學闡釋與啟示,《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鵝湖出版社。
5. 伊頓著,蔡金玲、幸貞德合譯,《丁道爾舊約聖經註釋:傳道書》,校園書房,1990年。
avatar-img
142會員
367內容數
坑坑相連到天邊,厭世型斷更作者。一個愛說垃圾話,寫文特別慢,CP跟愛好非常雜,工作幹爆多的傢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窟的第N個狡兔 的其他內容
謹慎選擇之後,耐心等待,不爭先恐後、不急功近利,謹言慎行,默默跟隨主人腳步,堅持到底,雖無法成就個人的大事業,但能找到自我歸宿。 欸、不覺得這段基本上套用到現代股民散戶也很適合嗎?
雖然環境變化巨大,書寫從工具到意旨都不大相同了。 但《文心雕龍》探討的寫作本質,其情況至今也無差別。我們或許沒有一下午悠閒坐在書桌前撰稿的餘裕,但總在向生活卑躬屈膝地乞求「靜」──所以一個兩個都開始熬夜動筆了。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為何需要服三年如此之長的喪期? 為何父親在世時,只能為去世的母親服喪一年? 為何對待父母、叔父的禮儀不同呢?
舉一個中華文化脈絡的人比較可以理解的例子: 為什麼會手腳冰冷呢? 基於現代醫學解釋,我們會說血液循環不好。 中醫或家中長輩則可能說:「『氣』不流通。」
謹慎選擇之後,耐心等待,不爭先恐後、不急功近利,謹言慎行,默默跟隨主人腳步,堅持到底,雖無法成就個人的大事業,但能找到自我歸宿。 欸、不覺得這段基本上套用到現代股民散戶也很適合嗎?
雖然環境變化巨大,書寫從工具到意旨都不大相同了。 但《文心雕龍》探討的寫作本質,其情況至今也無差別。我們或許沒有一下午悠閒坐在書桌前撰稿的餘裕,但總在向生活卑躬屈膝地乞求「靜」──所以一個兩個都開始熬夜動筆了。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為何需要服三年如此之長的喪期? 為何父親在世時,只能為去世的母親服喪一年? 為何對待父母、叔父的禮儀不同呢?
舉一個中華文化脈絡的人比較可以理解的例子: 為什麼會手腳冰冷呢? 基於現代醫學解釋,我們會說血液循環不好。 中醫或家中長輩則可能說:「『氣』不流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http://www.yaread.com.tw/index.php?r=expertArticle/view&id=28 《緣與命》─福報來自德行的價值貞定(王邦雄) 中國文化的主流,儒道兩家的天道,只賦予人的德性,而不管人間的福報,而將福報歸之於命。孔子說「死生有命」而窮達也是命;莊子也說死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一直在《順境》中,人是無法看到自己的缺點與無知的,如果又沒有機會經過社會的無情蹂躪與打臉時,按句通俗的講:就叫做好命。因為……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http://www.yaread.com.tw/index.php?r=expertArticle/view&id=28 《緣與命》─福報來自德行的價值貞定(王邦雄) 中國文化的主流,儒道兩家的天道,只賦予人的德性,而不管人間的福報,而將福報歸之於命。孔子說「死生有命」而窮達也是命;莊子也說死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一直在《順境》中,人是無法看到自己的缺點與無知的,如果又沒有機會經過社會的無情蹂躪與打臉時,按句通俗的講:就叫做好命。因為……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