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好讀|「演變中的永恆」,宣教的變與不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宣教、神學、歷史與文化的交集是甚麼?極大化又是甚麼?會如何呈現?該如何表達?Constants in Context: A Theology of Mission for Today, by Stephen B. Bevans and Roger P. Schroeder, N.Y.: Orbis, 2004. 某個程度回答我的提問,梳理我的謎團,也在鑑往知來的前提,指引我思考的方向和應用的綱舉目張。繁體中文版「演變中的永恆:當代宣教神學 」,香港道風書社,2011年初版。
學院中人的典型學術作品,遣詞用字中肯含蓄,批判力道強勁卻舉重若輕,英文書名Constants in Context 扼要點睛 ,行文目標明確,全書結構井然,材料的擷取和陳列,卓然用心;大量文獻回顧衍生豐富的注腳,索引及佐照文本的地圖和表格,對於輔助閱讀和進深參考,助益不小。除了引論和結論,正文區分三部分。
  • 「引論」完整說明全書的內容結構,也清晰陳述本書的重點,和作者的目標,給讀者具體的引導,和明確的期待。
  • 「第一部分:歷史演變中的永恆聖言:聖經和神學根基」是經典開胃菜,短短兩章,讓我胃口大開,欲罷不能;第一章從聖經出發,著眼於教會和宣教兩者之間的雞生蛋蛋生雞,而直接查考使徒行傳;第二章說明研究方法,作者構思本書「成為以宣教為核心的系統神學」,因此定義系統神學的六個教義主題:基督論、教會論、末世論、救恩論、人論和文化,作為六個宣教的恆定要素,並以神學歷史上的三個神學類型:A.正統/保守,B.自由派,C.激進/解放神學,作為「理解教會傳教中恆定不變的一面,以及那恆定不變的方面所要求根據環境發生變化的形式」。
  • 「第二部分:歷史變化中的恆定要素:歷史中的宣教模式」是芭比盛宴的主菜,真材實料的佳餚美饌,飽足滿意滿足;作者把基督宗教運動史拆解成六個時段,並且把這些歷史的宣教模式當個案研究,每一章都有專節說明該時段的社會政治、宗教、制度背景,和當時採行的宣教模式,也會以評估的角度,說明當代背景的恆定因素,以及對今天宣教神學的含義,期期指出「宣教的恆定因素如何具體地出現在變化的環境」,對照福音傳播的地圖,除了眼花撩亂,別有一番頓悟的新奇領受。
  • 「第三部分:歷史處境中的永恆要素:今天的宣教神學」,對照天主教一些重要文獻和作者提出的六個宣教恆定要素,重新定義宣教的一個使命、兩個方向、三重結構、四個領域和六個應用,文末以能夠使教會保持「演變中的永恆」的「先知性的對話」,為當今宣教神學作結。毫無疑問的銷魂甜點,保證念念不忘,反芻咀嚼再三。
  • 「結論」簡潔有力,反思性強,著眼於未來,強調耶穌基督的絕對性和獨特性,也重申宣教之必然的對話性和先知性。
「引論」和「第十二章 宣教是先知性對話」是必讀。「引論」提綱挈領,滲透肌理,保證弔足胃口,食慾大開,實在力有未逮、消化不良,至少知道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第十二章作者自述是「本書的高潮所在」,確實如此;終章「藉著對現代宣教之多維度思想的進一步反思,來更詳細的勾畫二十一世紀宣教模式」,而「今天的宣教首先應以對話的實踐為特點」,因此不見曲終人散的冷清蕭條,而是鑼鼓點由遠而近,場子又熱了起來的讓人躍躍欲試、引頸以盼。
全書以「只有通過以大膽和謙卑的先知性對話的方式來傳揚、服務和見證上帝的統治,宣教的教會才會在今天的處境中忠於其恆定要素」作結,當庭拍案的架式十足 ,先知氣息濃厚。進階探索「先知性的對話」,兩位作者2011年出版了 Prophetic Dialogue: Reflections on Christian Mission Today,授業解惑一窺全貌,值得拜讀,目前還不見中文譯本。
本書「第一部份的導論」和「結論性的反思」首尾呼應:「教會不具有終極的重要性。…具有終極重要性的是乃是上帝的統治 (the reign of God),因為對該統治的宣揚、服務及見證的獻身,教會才得到和保有她的身份」。曾經從一位宣教前輩口中聽到這句:沒有萬年教會!之後蒙召宣教,在福音未及之地開拓以建立教會,這句話常常鳴響耳際。而這本書所要論證的正是—「宣教就是教會要在特殊的、常變的處境之中見證某些恆定要素,即耶穌基督的位格和事工、盼望終末救恩的教會的存在,這救恩包含著人類和人類文化的全部」。這本書好比宣教、歷史和神學你儂我儂的三合一,燒開了文化這壺熱騰騰的水, 沖一杯芝蘭之室的濃醇香;也好比以歷史為經,以神學為緯,以宣教的織線穿梭其間 ,所編織成一幅恢弘錦繡的宣教圖像。可以看、可以摸、可以聞、可以嚐、可以聽,五感都滿足。
「引論」中稱David J. Bosch (1929-1992) 在1991年出版的Transforming Mission -- 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 (繁體中文版「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1996年華神出版) 為「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提到本書重點是回應當代神學、宣教學和歷史研究中面臨兩個重要挑戰的第一個挑戰即David Bosch在該書中提出,「結論」以「勇敢和謙卑」的宣教態度期勉後進,同樣引用該書;儘管後者無意也不是前者的續篇,兩本書確有因果關聯,談不上世代交替,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眺望,全書首尾呼應,誠然向大師致敬。
回溯Ralph D. Winter (1924-2009) 主編宣教文選彙集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ission (繁體中文版「宣教心視野」,2015年橄欖出版 2009年第四版本) ,從1981年第一版到2009年第四版,透過聖經、歷史、文化、策略四個面向聚焦宣教,漣漪效應擴散至今,既廣闊且長遠。這幾位背景殊異的作者編者,都曾經是跨文化宣教士,也都持續著力宣教研究,心力實力能力俱全,編纂書寫出擲地有聲的宣教經典 ;華人書寫宣教的當下首選,是莊祖鯤在2004-2006年出版的宣教三書:宣教神學、宣教歷史、宣教與文化。從自學的角度,這幾本書好好讀讀,面對「宣教是什麼」和「為什麼要宣教」的大哉問,雖不中,亦不遠矣。
avatar-img
33會員
174內容數
在柬埔寨鄉村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灌溉高棉人對耶穌的認識 耕耘高棉人跟耶穌的感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宣教柬埔寨 的其他內容
和野雞車友們蹲在路邊,等司機招攬客人,湊足了數,好重新上路。幾個兜售零嘴和法國麵包的姑娘阿桑,湊過來熱情招呼。艷陽高照,燒烤出冒煙的路面,蒸騰的空氣,瀰漫著臭魚醬的味,一群人就著這款歪果仁避之唯恐不及、高棉人趨之若鶩,離鄉遊子的家鄉味,有一搭沒一搭的七嘴八舌,熱心交換今年割稻打工仔、和樹薯市價的最新
「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 」(The Moment of Clarity: Using the Human Sciences to Solve Your Toughest Business Problems, by Christian Madsbjerg an
沒完沒了的Covid-19,不只讓“口罩”和“社交距離”又紅又夯,也打響“隔離”的知名度,如何因應“隔離”中的孤獨,也成為話題。對外派來說,“隔離”沒有自主或強制的選項,反正就是生活常態,招架孤獨的撇步,各憑本事,也各有巧妙不同。進入數位時代,常常是揪團孤獨—孤獨的場景,以揪團的形式呈現。 Jona
Simon Garfield 於2012年出版的On the Map: why the world looks the way it do
和勇伯在一個喪禮上不期而遇,自然而然聊著生老病死,談到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好言相勸勇伯,茲事體大,值得三思。勇伯黯然道來:比起死亡,我更怕戰爭。在震耳喧囂的喪葬樂音,和熙攘穿梭的弔唁人群,年逾耳順的勇伯嘴角不時抽蓄,額頭滲出汗珠,雙手緊握搓揉,眼神閃爍眼眶泛紅,欲言又止、欲罷不能,時而嘆息、
出門在外,外派也好,宣教士也罷,無論待多久,還是移植插枝的外來種;遙遙相望土生土長的母國,也因為漸行漸遠,不再是原生種。時間空間的距離,模糊了故鄉他鄉的界線,旁觀者清的篤定,被現實篩得七零八落,只剩下霧裡看花的忐忑。即便在人聲鼎沸、鑼鼓喧天中摩肩擦踵,獨處模組開啟,已經是慣性,也定格為常態。至於應該
和野雞車友們蹲在路邊,等司機招攬客人,湊足了數,好重新上路。幾個兜售零嘴和法國麵包的姑娘阿桑,湊過來熱情招呼。艷陽高照,燒烤出冒煙的路面,蒸騰的空氣,瀰漫著臭魚醬的味,一群人就著這款歪果仁避之唯恐不及、高棉人趨之若鶩,離鄉遊子的家鄉味,有一搭沒一搭的七嘴八舌,熱心交換今年割稻打工仔、和樹薯市價的最新
「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 」(The Moment of Clarity: Using the Human Sciences to Solve Your Toughest Business Problems, by Christian Madsbjerg an
沒完沒了的Covid-19,不只讓“口罩”和“社交距離”又紅又夯,也打響“隔離”的知名度,如何因應“隔離”中的孤獨,也成為話題。對外派來說,“隔離”沒有自主或強制的選項,反正就是生活常態,招架孤獨的撇步,各憑本事,也各有巧妙不同。進入數位時代,常常是揪團孤獨—孤獨的場景,以揪團的形式呈現。 Jona
Simon Garfield 於2012年出版的On the Map: why the world looks the way it do
和勇伯在一個喪禮上不期而遇,自然而然聊著生老病死,談到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好言相勸勇伯,茲事體大,值得三思。勇伯黯然道來:比起死亡,我更怕戰爭。在震耳喧囂的喪葬樂音,和熙攘穿梭的弔唁人群,年逾耳順的勇伯嘴角不時抽蓄,額頭滲出汗珠,雙手緊握搓揉,眼神閃爍眼眶泛紅,欲言又止、欲罷不能,時而嘆息、
出門在外,外派也好,宣教士也罷,無論待多久,還是移植插枝的外來種;遙遙相望土生土長的母國,也因為漸行漸遠,不再是原生種。時間空間的距離,模糊了故鄉他鄉的界線,旁觀者清的篤定,被現實篩得七零八落,只剩下霧裡看花的忐忑。即便在人聲鼎沸、鑼鼓喧天中摩肩擦踵,獨處模組開啟,已經是慣性,也定格為常態。至於應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前一陣子,我寫過一些關於初代教會的歷史簡介,提到當年的神學建構狀態,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狀態。 這段時間大概是西元3、4世紀一直到15、16世紀這段期間,橫跨千年,因為狀況很複雜,我這次會提的比較簡單一點,要更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其他專書,其實我也是把其他書的資料拿來這邊綜合一下而已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Thumbnail
教會的組織架構,是為了達成教會所要達成的積極目標 。「傳統主義者」認為既成的教會組織無需改變。「強調靈恩者」,則認為「組織」是不屬靈的,凡事禱告求解即可。但是,如果視教會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則教會在不斷成長的過程,肯定必須作出功能性調整,也就是説教會的組織是可以彈性改變的。
既然我一直提早期教會是神學建構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實每個期都重要,因為神學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那麼難道初代信徒在神學造就上就比較厲害嗎?其實也沒有,或者說,歷世歷代,神學造就不清楚處的人絕對都還是佔大多數,而所謂搞清楚的,可能也只多一點點理解,離真實距離還很遠…… 是的,這才是實情,實際上「對神學
最近讀了很多教會史的書,因為還沒讀完(對,我同時讀好幾本,依照歷史時期主題閱讀而不是整本書讀),所以暫時沒書評好寫,但對於初代教會倒是有些東西可以談。 是這樣的,我見過太多牧者強調要跟隨初代教會的腳步,彷彿那是個無比美好的年代。 但那個年代恐怖極了,絕不是那種千人大教會還唱歌跳舞集體起乩的狀況,
話說在前頭,這本書非常不易讀,不是翻譯的錯,而是原文就有非常高的資訊密度,而且相當學術性,沒有一定的前導知識,讀起來會相當累人,我就讀了好久,還要查其他資料,所不會推薦給一般對教會使有興趣的人。 但這本書非常精彩,含金量非常高啊!或許神學生可以讀一下這本,更推薦給牧師讀就是了(福音派路師尤其需要,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然我很早就覺得怪怪的,也寫過很多文章,但能看見有神學家認真整理出論述來,真的很佩服。 我指的是「順服」這件事。 是這樣的,教會很強調順服,而聖經裡的確也多次提到順服。 但順服到底是什麼意思?順服的對象是誰? 任何基督徒都會告訴你,順服對象是上帝,這沒問題,但其實問題超大,因為順服上帝又是什
Thumbnail
早期教會各有不同神學觀念,這一點現代也一樣,而你要能說服人家信你,以現在來說,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用漂亮的教會、流行音樂、免費咖啡之類有的沒的。 你說講道理?不,坦白說就是算是初代教會也不是這樣,那是一些教父在意的,民眾有飯吃就好,現在的話大家都有飯吃,所以有些改走享樂主意罷了。 其實這也是羅馬政府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前一陣子,我寫過一些關於初代教會的歷史簡介,提到當年的神學建構狀態,現在我們來介紹一下宗教改革之前的教會狀態。 這段時間大概是西元3、4世紀一直到15、16世紀這段期間,橫跨千年,因為狀況很複雜,我這次會提的比較簡單一點,要更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其他專書,其實我也是把其他書的資料拿來這邊綜合一下而已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Thumbnail
教會的組織架構,是為了達成教會所要達成的積極目標 。「傳統主義者」認為既成的教會組織無需改變。「強調靈恩者」,則認為「組織」是不屬靈的,凡事禱告求解即可。但是,如果視教會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則教會在不斷成長的過程,肯定必須作出功能性調整,也就是説教會的組織是可以彈性改變的。
既然我一直提早期教會是神學建構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實每個期都重要,因為神學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那麼難道初代信徒在神學造就上就比較厲害嗎?其實也沒有,或者說,歷世歷代,神學造就不清楚處的人絕對都還是佔大多數,而所謂搞清楚的,可能也只多一點點理解,離真實距離還很遠…… 是的,這才是實情,實際上「對神學
最近讀了很多教會史的書,因為還沒讀完(對,我同時讀好幾本,依照歷史時期主題閱讀而不是整本書讀),所以暫時沒書評好寫,但對於初代教會倒是有些東西可以談。 是這樣的,我見過太多牧者強調要跟隨初代教會的腳步,彷彿那是個無比美好的年代。 但那個年代恐怖極了,絕不是那種千人大教會還唱歌跳舞集體起乩的狀況,
話說在前頭,這本書非常不易讀,不是翻譯的錯,而是原文就有非常高的資訊密度,而且相當學術性,沒有一定的前導知識,讀起來會相當累人,我就讀了好久,還要查其他資料,所不會推薦給一般對教會使有興趣的人。 但這本書非常精彩,含金量非常高啊!或許神學生可以讀一下這本,更推薦給牧師讀就是了(福音派路師尤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