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個週末,從Youtube看了一段從出生就聽力受損的相關影片。嬰兒不會說話,不懂表達,往往父母要發現都得經過冗長的醫療診斷。診斷後,這家庭要有做好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準備些什麼?如何讓孩子有能力度過一生,比如:表達、溝通、適應將來要裝的電子耳...等。其中,影片有段描述教孩子說話的過程,親子雙方飽受著挫折,身為父母得不停地找尋方式,建立自己與孩子學習的信心。原來,健康並不是如此的理所當然。
隔每幾天,從早忙到下午的行程,忽然餓到自己有點脾氣上來的狀況,才意識到只吃了一頓早餐。二話不說,就在街上找點東西吃。多數時候,速食店最快,不用想吃什麼,大麥克餐點下去就好。要不,八方雲集的鍋貼也是好選項。行銷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留在客人腦中的食物,在肚子餓的時候,總會發揮一種效用。大麥克還需載走個400公尺,眼前50公尺就有家鍋貼店。這樣的選擇,可以說是毫無懸念了。
走到點餐櫃台,菜單完全不用看。腦中想的是:『20顆還是30顆呢?』
負責點餐的店員,為了補醬料跑到醬料區工作著。離點餐機最近的店員,正忙著把他手中的水餃與鍋貼冰進冰箱中。
我說了一聲:你好,我要點餐。(很直覺得應該是那位離機台的店員,應該回答我,但他沒有人理我,)
我再說了一次:你好,不好意思,我要點餐(依舊沒人理我)
肚子餓的情況下,保持著極度理性的想法,我選擇等任何一位店員,走到點餐的櫃台。水餃冰完後,店員抬起頭後,發現我想要點餐。他稍微看了一下補醬料的店員,似乎有著:『妳怎麼離開了點餐區』
他走過來說:『請問你需要什麼?』(有著其他國家的口音)
我的表情不是很愉悅:『20顆鍋貼,發票存載具,謝謝』
他又緊接著幫我後面的人點餐
點完餐後,他回到了煎台,把鍋貼下鍋,又走回來點了新的訂單。終於點完餐的我,把剛剛急躁的情緒緩和一下。在仔細看了點餐的店員,耳朵上裝了一副電子耳。我心想:這就是前幾天,影片談的電子耳。難怪,他講話會有個口音,也聽不到我剛剛點餐在喊他的聲音。
一瞬間,我想著剛剛自己呈現出來的表情,肯定是一個令人不舒服的樣子。沒吃早餐是我的事情,肚子很餓也是自己造成的。他努力跟一般人一樣的生活與工作,到底該不該承受這些呢?
是,有些朋友說:正常人,也會被白眼阿,把他當成一般人就好了,我這樣想才是歧視。
我又問朋友:正常人,就該忍受我這樣的情緒嗎?
朋友回:這就是他們的工作
是,無法否認這答案。在某些事情上,人的情緒帶給自己難以跨越的暴躁與憤怒。我想討論的是:這些情緒是別人造成的嗎?還是自己疏忽,造成了一個情緒,為何轉嫁到了另外一個人上。我很餓,想要快點餐;他在忙,想要快點完成工作。我嫌別人慢的表情,造成他的壓力。他的壓力又何處宣洩呢?許多事情的理所當然,建立在文明與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不該是一種情緒,或是服務的對價關係上。到了今天,腦中想著:有些事慢一些,不會不方便,卻給彼此有著更舒服的距離。
今天,我的快,我的趕,都該先問問自己:『是不是該把事情安排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