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好讀|宣教只是尋找《存在的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人家家看到一排書的作者都是Jacques Ellul,不知何方神聖,主人輕描淡寫,因為博士論文寫的是Jacques Ellul的東西,所以家裡一堆他的書。好奇嘗鮮,挑幾本Jacques Ellul的書,胡亂讀一氣,原本只是淺嚐,然後我就回不去了!越陷越深,成了Jacques Ellul的粉絲。
默想傳道書四十年後,Jacques Ellul自陳,「在我的著作中,神國的臨在 The Presence of the Kingdom形成一個總論,介紹所有我想要寫的東西,傳道書則是最後的結論。…我不相信自己還可以再寫什麼」。1987年,出版法文的La raison d’être: Méditation sur l’Ecclésiaste;三年後,1990年翻譯出版英文版Reason for Being: A Meditation on Ecclesiastes;三十年後,台灣的校園出版社根據英文譯本,於2017年翻譯出版繁體中文版「存在的理由從傳道書看科技社會的虛空與盼望」,是目前已知以祿作品系列當中唯一繁體中文出版品。以祿的天鵝之歌!絕唱。力推!謝謝校園,歡迎多多益善。

《存在的理由》這本書

雖然以祿說「此書的寫作…,是非學術性的」,可是這本以祿心目中,非學術性的作品,卻是非常合乎學術文體。學術的DNA,已然內化在以祿的思考和表達上,自不待言。全書四章,起承轉合的結構完整,訓練有素的以祿,把每一章都寫成一篇主題清晰、有始有終的獨立論文,同樣按部就班,有破題、有引言、有申論、有結論,都可以單獨閱讀;當然更可以在以祿給傳道書的關鍵字:矛盾、虛空、智慧、神,所建立的架構底下,循序漸進、更上層樓。
  • 第一章「初步辯論與非權威後記」:說明研究動機、使用的研究方法、針對一般假設前提、作者和文體,作文獻評估和批判,也在結構、原則和背景及當代應用上,提出個人創見。
  • 第二章「虛空的主題:蒸氣、煙霧、缺乏實體、脆弱、無常」:從希伯來原文探究何謂「虛空」,再從經文萃取進步、默想、權力、金錢、工作、快樂和良善等,從不同面相,解析「虛空」,也從人回應「凡事都是虛空」的答案裡,對應傳道者在對抗態度與回應真理,採取的不同策略,有直接或間接,有反諷或溝通,並且提出振聾發聵的結論:
「我就是虛空。所以我不是世界的中心,重要的是,這位他者是不虛空的,因此我可以揚棄一心只想到自己,把自己交託給那位,他是一切。…盡量把自己從畫面中移除,以便傾聽和學習,這就是虛空的原則可以帶我們到達的地步」。
  • 第三章「智慧與哲學」:以「智慧是甚麼」和「傳道書中的智慧是甚麼」開場,帶入哲學與科學的對立面。把科學和貪婪畫上等號,也對科技提出嚴嚴的警告。接著從人生中的細微事實與小事物中,找到構成生活的鹽和真理,重申未來的不可測與死亡的必然,再從言語、財富和女人男人三個方面的應用與實例,來檢驗智慧,並以「萬事之神的作為」和「耶穌基督為我們成了智慧」揭露危機也呈現轉機作結—
「全然的他者,…祂正等著你」。
  • 第四章「神」:闡明傳道者以Elohim稱呼神,證明這本寫給猶太民族的混合主義作品,是具有普世性的。在對比的矛盾中,這位神是給予的神,也是審判的神;以祿反覆強調,創造的主和被造的人,不可易位,也不可踰越應有的分際。疾言厲色,「一切世上的邪惡,都是出於把自己當成造物主」,衷心建言,受造的人應當親近聆聽,且記念敬畏這位創造的主。回應整卷書的核心—
「你無法實際詳細知道甚麼是好的不好的、該做的不該做的、會成功的不會成功的,但你可以知道:神行作萬事;而這位行作萬事的神,也是顯明自己、把自己和人類綁在一起的神」。
「第一章:初步辯論與非權威後記」,CP值破表,超級優質!必讀!「9. 矛盾是傳道書的重要原則」和「10. 傳道書與住棚節」是皇冠上的鑽石,耀眼炫目;文末附註,以祿「對於所讀文獻的看法」,是絕色甜點,絲毫不比主餐正文遜色,保證齒頰留香、回味無窮。參考書目的後勁十足,尤其以祿反覆提到、和引用祈克果,根本就是祈克果的粉絲一枚,也因此,以祿和祈克果在相關主題的書目,堪稱難得的完整,一些和傳道書有關的注釋書也有滋有味。

以祿這個人

以祿的批判犀利、毫不客氣,角度鮮明、因果清晰,對每一個文獻評估所宣示的立場,以祿都有具體的理由、和其來有自的前因後果,除了不同凡響的遍覽群籍、博聞強記,尤其非比尋常的,是他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比起同時代的同鄉巨星傅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和德希達 (Jacques Dierrida, 1930-2004),以祿 (Jacques Ellull, 1912-1994) 顯然非主流,知名度更是遜色許多。似乎沒有廣結善緣,不善頻頻點頭,不懂得為反對而反對、好獨占鰲頭。可是,這位終身不曾邁出國門,生於斯、長於斯、學於斯、用於斯,也死於斯的法國政治人物,和基督徒學者,卻是「直到如今,仍舊說話」。
以祿示範的不僅是學術制式的行禮如儀,更是做學問的態度。首先,在一個特定命題的範疇,從盡可能豐富、不同的層次、面相,去思考、去探索、提出許多許多問題;接著,從前人建立的已知著手,從文獻裡,給這許多提問找答案,這個過程,關鍵字庫的建立、和資料搜尋的能力,足以見證知識含金量的實力;然後,就是閱讀、思考,持續閱讀和思考,開發更多文獻、衍生更多問題;最後,提出個人看法,可以是搖旗吶喊、附議前人的觀點,也可以駁斥推翻、不以為然,建立嶄新的視野。無論同意、反對、質疑、批判,都要能夠引經據典、陳明緣由和參照依據。獨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在廣度深度兼具的閱讀基礎上,加上夠長時間的思考醞釀,才能購培養出洞燭機先的功力,以祿做了經典的示範。然而,以祿不以此為滿足,埋頭苦幹的同時,給自己踩剎車,「要提防知性的誘惑」(十二12) —
「打從一開始,我就把自己全部的工作,放在傳道書的審判之下」。

【傳道書】這卷書

以祿說傳道書「是一卷個人單獨默想,退縮到自我小天地的書」,因為—
「傳道書任由我們單獨面對岌岌可危的命運,把我們剝光,好讓我們能夠經歷唯一真正的安全—這樣的安全感,來自那位至高的歷史主宰」。
多年以來,傳道書從來就是我發生意外的首選急救包、垂頭喪氣時的安慰劑、膨風暗爽時的照妖鏡,更是我定時服用的十全大補丸,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尤其在茫然失措的每一個十字路口,收回散漫的迷惘與分心的徬徨,重新聚焦在神身上,聽見後面有聲音說:「這是正路,你要行在其間」。因為傳道書「單純的宣告,宣告獨一超然的神,祂的存在是整卷書的意義、目的、起源和結論」。有以祿硬挺,我對傳道書的喜愛、偏愛和溺愛,恐怕更是回不去了!
馬可福音和傳道書,是我在柬埔寨最常使用、也用得最得心應手的福音性查經文本。對從來沒聽過耶穌大名,卻願聞其詳的高棉人,馬可福音針對外邦人書寫的特性,和劇情張力十足的故事性,很能滿足他們對這位新來的耶穌的好奇心。傳道書可以在上座部佛教和基督教的異中求同,成全他們的自尊自信,並開發對話空間,再從同中求異,探究兩者的大異其趣,影響所及,牽引出南轅北轍的人生態度。兩相對照查驗,以為反思實踐。未必改弦易轍,可是在推動思考和促進對話方面,卻是屢試不爽。
「存在的理由」不是解經書,沒有推翻我對傳道書既有的理解,卻在已知的基礎上,揭示未知和未來:未知大於已知,而神全然未知;在現實當中,面對現實、解構現實、矛盾現實和未知現實,都可以連結未知的未來。更難能可貴的,以祿默想傳道書,解析「存在的理由」不是消極厭世,不是無奈認命,而是努力工作、享受人生,而是好好活著、敬畏神,以玆記念神。
閱讀「存在的理由」,不僅讓我在知性上長進,也學習以祿做學問的方法,追求認識神的路徑,更讓我每每泫然的是,這位不可知、卻行作萬事,大而可畏的神,竟然選擇在現實的矛盾當中顯明自己!每一次和高棉人從傳道書著手編織福音,更勝於前的心被恩感、心存敬畏。
avatar-img
33會員
174內容數
在柬埔寨鄉村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灌溉高棉人對耶穌的認識 耕耘高棉人跟耶穌的感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宣教柬埔寨 的其他內容
宣教、神學、歷史與文化的交集是甚麼?極大化又是甚麼?會如何呈現?
和野雞車友們蹲在路邊,等司機招攬客人,湊足了數,好重新上路。幾個兜售零嘴和法國麵包的姑娘阿桑,湊過來熱情招呼。艷陽高照,燒烤出冒煙的路面,蒸騰的空氣,瀰漫著臭魚醬的味,一群人就著這款歪果仁避之唯恐不及、高棉人趨之若鶩,離鄉遊子的家鄉味,有一搭沒一搭的七嘴八舌,熱心交換今年割稻打工仔、和樹薯市價的最新
「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 」(The Moment of Clarity: Using the Human Sciences to Solve Your Toughest Business Problems, by Christian Madsbjerg an
沒完沒了的Covid-19,不只讓“口罩”和“社交距離”又紅又夯,也打響“隔離”的知名度,如何因應“隔離”中的孤獨,也成為話題。對外派來說,“隔離”沒有自主或強制的選項,反正就是生活常態,招架孤獨的撇步,各憑本事,也各有巧妙不同。進入數位時代,常常是揪團孤獨—孤獨的場景,以揪團的形式呈現。 Jona
Simon Garfield 於2012年出版的On the Map: why the world looks the way it do
和勇伯在一個喪禮上不期而遇,自然而然聊著生老病死,談到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好言相勸勇伯,茲事體大,值得三思。勇伯黯然道來:比起死亡,我更怕戰爭。在震耳喧囂的喪葬樂音,和熙攘穿梭的弔唁人群,年逾耳順的勇伯嘴角不時抽蓄,額頭滲出汗珠,雙手緊握搓揉,眼神閃爍眼眶泛紅,欲言又止、欲罷不能,時而嘆息、
宣教、神學、歷史與文化的交集是甚麼?極大化又是甚麼?會如何呈現?
和野雞車友們蹲在路邊,等司機招攬客人,湊足了數,好重新上路。幾個兜售零嘴和法國麵包的姑娘阿桑,湊過來熱情招呼。艷陽高照,燒烤出冒煙的路面,蒸騰的空氣,瀰漫著臭魚醬的味,一群人就著這款歪果仁避之唯恐不及、高棉人趨之若鶩,離鄉遊子的家鄉味,有一搭沒一搭的七嘴八舌,熱心交換今年割稻打工仔、和樹薯市價的最新
「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 」(The Moment of Clarity: Using the Human Sciences to Solve Your Toughest Business Problems, by Christian Madsbjerg an
沒完沒了的Covid-19,不只讓“口罩”和“社交距離”又紅又夯,也打響“隔離”的知名度,如何因應“隔離”中的孤獨,也成為話題。對外派來說,“隔離”沒有自主或強制的選項,反正就是生活常態,招架孤獨的撇步,各憑本事,也各有巧妙不同。進入數位時代,常常是揪團孤獨—孤獨的場景,以揪團的形式呈現。 Jona
Simon Garfield 於2012年出版的On the Map: why the world looks the way it do
和勇伯在一個喪禮上不期而遇,自然而然聊著生老病死,談到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好言相勸勇伯,茲事體大,值得三思。勇伯黯然道來:比起死亡,我更怕戰爭。在震耳喧囂的喪葬樂音,和熙攘穿梭的弔唁人群,年逾耳順的勇伯嘴角不時抽蓄,額頭滲出汗珠,雙手緊握搓揉,眼神閃爍眼眶泛紅,欲言又止、欲罷不能,時而嘆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朴贊國是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佛洛姆的認識和研究非常全面,深入淺出地寫下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了解佛洛姆哲學思想的起點。在看完這本書後,如果佛洛姆的任何想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者也在最後建議了各種後續的閱讀方向,引領讀者更深入地探索佛洛姆的哲學世界。
Thumbnail
這是我在書展買的書,當時只是大致上翻一下,發現本書理念跟我很合,所以就買回來了。 剛好最近有人在抱怨有小孩已經不知道大禹是誰,這其實跟這本書有點關聯,就一併談好了。 其實這本書大概有兩個核心主軸,一個是創世紀第一章關於宇宙誕生的描述到底該如何解釋才是好的,這部份我的看法與作者非常相近(雖然不完全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這本書帶領讀者進入E.M.齊奧朗的世界,探討憂鬱時期的思想與見解。引人深思,是一部充滿哲學意涵的作品。
Thumbnail
你不是小我。你是小靈魂。你是神的片段。你與你的「我高」,與「神」都來自同一本源。
Thumbnail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蹉跎了一生卻從未念過全球最暢銷的奇書,你識字嗎?這是我的偏見!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前言   《神聖與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於1957年出版(法文版),作者為宗教史學家、哲學家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伊利亞德認為神聖與世俗是人類生命存在的兩種基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朴贊國是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佛洛姆的認識和研究非常全面,深入淺出地寫下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了解佛洛姆哲學思想的起點。在看完這本書後,如果佛洛姆的任何想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者也在最後建議了各種後續的閱讀方向,引領讀者更深入地探索佛洛姆的哲學世界。
Thumbnail
這是我在書展買的書,當時只是大致上翻一下,發現本書理念跟我很合,所以就買回來了。 剛好最近有人在抱怨有小孩已經不知道大禹是誰,這其實跟這本書有點關聯,就一併談好了。 其實這本書大概有兩個核心主軸,一個是創世紀第一章關於宇宙誕生的描述到底該如何解釋才是好的,這部份我的看法與作者非常相近(雖然不完全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楊腓力在本書「作者的話」當中就開宗明義說明他是「為了徘徊於信仰邊界的人寫了這本書」。一神論、多神論是信仰,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不管在哪一個社會文化,最初都有一個神聖的信仰。除了共產黨的無神論以外,這個世界對於真、善、美有一種普遍的渴望,而這渴望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
Thumbnail
這本書帶領讀者進入E.M.齊奧朗的世界,探討憂鬱時期的思想與見解。引人深思,是一部充滿哲學意涵的作品。
Thumbnail
你不是小我。你是小靈魂。你是神的片段。你與你的「我高」,與「神」都來自同一本源。
Thumbnail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蹉跎了一生卻從未念過全球最暢銷的奇書,你識字嗎?這是我的偏見!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前言   《神聖與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於1957年出版(法文版),作者為宗教史學家、哲學家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伊利亞德認為神聖與世俗是人類生命存在的兩種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