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主管非常嚴苛,底下的人都不敢比他早下班。有天傳出這位主管要離職的消息,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沒想到,公司裡一時找不到人補主管缺,由大老闆兼任,同事壓力更大。
《正念減壓的訓練》指出,不管你的壓力是來自婆媳關係、睡眠問題或「如果不是主管……,我應該會表現更好」,來自外在環境的衝擊不可能完全消失。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外界的「壓力源」,變成你感受到的「壓力」。前者是外在的,後者是內在的;前者是客觀事實,後者是主觀想法和感受。
《正念療癒力》解釋,壓力源一直都在,而且本身沒有好壞,只是「事實」呈現的樣貌。但當人的內在資源(像是體力、注意力、認知等)不足以處理時,就會產生壓力。比方說,地心引力也可以視為一種壓力源,它一直存在,但因為我們的身體已經適應重力,所以不會特別「感覺」到它。但當人連續站立 8 小時,體力不足以應對重力時,就會覺得身體沉重。
因此,減壓的關鍵不是壓力源,而是壓力。舉例來說,主管給部門的績效目標,有人覺得這是期許和挑戰,另一位卻認為老闆交代了「不可能的任務」。面臨同樣的壓力源,主觀感受到的壓力會不一樣,覺得困難的人可能會緊張、不爽、失眠,認為是挑戰的則會躍躍欲試。
然而,區別壓力源與壓力(目標是挑戰還是苦差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簡單。從外在源頭到內在感受,不只牽扯到我們如何看待、解讀客觀事實,還包含內在認知、情緒與行為的循環,甚至生理反應(參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