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品牌,才會有五年以後的你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看到一篇來自於【外國倫看台灣】所寫的文章 我們台灣人把失敗的人都送去美國,內容說到因為這位台灣人,27年前在台灣因為功課不好,在補習班排到最後一名,而被同學說:「像你這種人,以後是社會的寄生蟲!」(當然心理師不會被人家這樣說)。而到了美國,卻發現與台灣的教育體制不一樣,可以在高中的時候,學習某些課程,讓自己知道是否在未來適合這個行業;沒打過網球的他,卻在學期末拿到了最佳進步獎;因為曾經考過電腦證照和在NASA的實習經驗,經過一番努力在三年後成為以前同事的長官,原本懷疑自己不能勝任這份工作的他,沒想到還得了部門的最佳員工獎。幫朋友介紹工作,幫朋友修改履歷表, 同輩的朋友會問他是如何找工作,如何買房子,如何挑選租客。這些在台灣的時候,不可能想像到會做的事情,他在美國的這幾十年都在做了。後來他們兄妹倆,也都在美國置產,甚至妹妹還成為公司的總經理。
多年在機構中或是在醫院裡,往往會養成某些框架的思維,就像【外國倫看台灣】作者過去小時候在台灣的想法,我們常常會養成覺得自己只是nobody (不可否認當然還是有人覺得自己是somebody,這些人可以不需要再看下去),便就這樣nobody一直下去。
圖片|來源
有這樣想法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我們不知道外頭有甚麼比裡面更精采的,可能更有趣的,值得我們投入更多時間和心血,讓我們更有熱情的事情。另一方面,會擔心自己未來的生活的收入是否足以負擔目前的花費。
其實,有這些擔憂無可厚非,反而要鼓勵這些有危機意識的心理師,因為你已經開始起心動念地想到這些可能的遭遇,你會比別人更努力地找出自己可能的路,你會為了這個原因學習更多未來需要的技術和能力,閱讀更多相關的書籍。這些在『品牌』這條路上,只會增加更多武器,讓你拓展更多的戰場,甚至讓你樹立起更高的護城河 ( 護城河意指讓別人學走你的這條路更加困難,由你所建造出來的人工藩籬,而且不斷地繼續升高)。
套一句作者的話,【因為美國,才有今天】。試著轉換一下立場,想像一下,五年以後你可以對自己說,『因為有了品牌,才有今天的你』。也再想像一下,五年以後你想要甚麼樣的生活,現在開始走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2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心理師剛進入職場時,腦中有的便是書上的內容,完全按照書上寫到的作事情,有如第一幕員工扮演消費者所作的所有的事情和里中課長在超商紀錄商品,擔心會落了那些重要的資訊或資料(當然事後還是會有分析),所以會把所有的資訊完全的登錄,有時還會深怕自己少問了什麼問題,因為書上寫說要問這些內容...
過去我只知道,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不需要多學些甚麼! (但現在覺得這樣的想法卻很不值得)。在醫院、機構中的心理師多數還是以培養自己的職能為導向,多去參加工作坊,學習多一點或是某些治療法更深的專研,以便能夠處理自己的個案,這是為自己打好底子的一種方式;然而出了機構醫院,專門一種技術在因應社會潮流
然而,中間的過程與學習到的只能自己使用嗎?不只如此,這些過程與學習,實際上也可以拿來成為課程,也就是『知識變現』,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市場上,有許多跟我們一樣想要增進這方面能力的人,卻沒有人可以提供,然而,在我們學習的路上,這些歷程便是我們可以提供的,所以這些經歷便可以拿來變現。
做品牌的時候,也希望依樣畫葫蘆的方法,期待能跟他有一樣的成績。然而,在產品研究上發現,往往第二名都只能遠望第一名的車尾燈,原因在於第一名早已把客群收編在自己的產品之下。第二名若要競爭,在相同的產品之下,如果沒有特別的作為勢必只能吃剩下的市場。 資深的社區心理師早已把市場佔據,無論是靠口碑,論技術.
在心理師的工作中,許多隱性知識,譬如"心流"、"觀察"、"感覺"、"情緒"等,不容易透過口述得以言傳,如何透過「工作經驗萃取」得以將這些能力教給後進,便是重要的一個方法。
本書的作者會說明、解釋的流程、步驟或方法。這部分往往是屬於書本作者的經驗精華。當我們透過主題式閱讀,就可以把不同書中所講述的流程、步驟、方法萃取出來,甚至進行分析、並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 在書本與實務中的知識萃取另一個差異便在於找出方法與步驟...
當心理師剛進入職場時,腦中有的便是書上的內容,完全按照書上寫到的作事情,有如第一幕員工扮演消費者所作的所有的事情和里中課長在超商紀錄商品,擔心會落了那些重要的資訊或資料(當然事後還是會有分析),所以會把所有的資訊完全的登錄,有時還會深怕自己少問了什麼問題,因為書上寫說要問這些內容...
過去我只知道,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不需要多學些甚麼! (但現在覺得這樣的想法卻很不值得)。在醫院、機構中的心理師多數還是以培養自己的職能為導向,多去參加工作坊,學習多一點或是某些治療法更深的專研,以便能夠處理自己的個案,這是為自己打好底子的一種方式;然而出了機構醫院,專門一種技術在因應社會潮流
然而,中間的過程與學習到的只能自己使用嗎?不只如此,這些過程與學習,實際上也可以拿來成為課程,也就是『知識變現』,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市場上,有許多跟我們一樣想要增進這方面能力的人,卻沒有人可以提供,然而,在我們學習的路上,這些歷程便是我們可以提供的,所以這些經歷便可以拿來變現。
做品牌的時候,也希望依樣畫葫蘆的方法,期待能跟他有一樣的成績。然而,在產品研究上發現,往往第二名都只能遠望第一名的車尾燈,原因在於第一名早已把客群收編在自己的產品之下。第二名若要競爭,在相同的產品之下,如果沒有特別的作為勢必只能吃剩下的市場。 資深的社區心理師早已把市場佔據,無論是靠口碑,論技術.
在心理師的工作中,許多隱性知識,譬如"心流"、"觀察"、"感覺"、"情緒"等,不容易透過口述得以言傳,如何透過「工作經驗萃取」得以將這些能力教給後進,便是重要的一個方法。
本書的作者會說明、解釋的流程、步驟或方法。這部分往往是屬於書本作者的經驗精華。當我們透過主題式閱讀,就可以把不同書中所講述的流程、步驟、方法萃取出來,甚至進行分析、並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 在書本與實務中的知識萃取另一個差異便在於找出方法與步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總以為大哭大笑的電影才會刻骨銘心,沒想到貼近生活的故事卻耐人尋味。
Thumbnail
收到這本書時,送禮的人在外包裝寫著這樣的字:「原來大人都是這樣壞掉的。」,短短一行,卻深深引起我的好奇,讀完後,不禁想起走在路上時,曾經看到的受傷的孩子⋯⋯。 壞掉的大人,曾經也是受傷的孩子,但願,有一天,長大的孩子能把自己愛回來,不會再壞掉.....這樣,孩子和大人就能彼此好好愛了⋯⋯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總以為大哭大笑的電影才會刻骨銘心,沒想到貼近生活的故事卻耐人尋味。
Thumbnail
收到這本書時,送禮的人在外包裝寫著這樣的字:「原來大人都是這樣壞掉的。」,短短一行,卻深深引起我的好奇,讀完後,不禁想起走在路上時,曾經看到的受傷的孩子⋯⋯。 壞掉的大人,曾經也是受傷的孩子,但願,有一天,長大的孩子能把自己愛回來,不會再壞掉.....這樣,孩子和大人就能彼此好好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