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有點忘了出自哪裡了,記得裏頭提到童年時期,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會影響一個人以後長大對於愛對於感情,甚至人際相處上的一些人格發展。
那篇文章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提到兩個觀念,「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作者說:「就是不管你這個人做的好,還是做不好,;他們都還是不離不棄,喜歡你,包容你,讓你覺得你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大概是類似這樣的定義。
「有條件的愛」就像我之前,前幾篇的文章中提到,小時候,只要我成績考好,乖乖的聽爸媽的話,爸媽就不會打我罵我,甚至會帶我去看電影,所以讓我在內心產生,只要我討好人家,對人家好,他們就會對我好的觀念。
作者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如果從小只有「有條件的愛」的方式被對待,長大後,他的人格有可能會發展出我上一篇說的聖母型人格,因為他們從來沒人被人好好寵著,所以會在別人身上找尋自己小時候缺乏的那塊,想要讓自己被人關愛,進而去討好他人,因此非常在乎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非常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關於自己如何發現自己這點,就是去年發生的那件事,才讓我回想起以前自己的行為。
作者說道,想要擁有好的健康的人際關係和感情,就是同時擁有「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成長下的人;但小時候就缺乏了其中一種,怎麼辦呢?像我就是去年才發現的,雖然要我立即改正觀念,是非常難的,作者說到,其實可以先想想自己內心的聲音,當你覺得你內心不舒服時,對於別人不合理的求助或話語,可以直接拒絕,義正嚴詞的表達你的想法,不要去害怕被人討厭,或得罪別人。
我從小到現在,內心最恐懼的就是被人討厭,或得罪別人,也超級害怕失敗,到現在還是沒辦法克服自己心中的惡魔。
因為只要失敗,在我們家中,我要面對我老爸的責難,他最討厭弱者,要是我沒聽他的話,走自己想走的路,失敗了,會換來他無情的語言,但我內心其實想要聽到是鼓勵的話語;但鼓勵的話,只有在我成功時,或有點成功的跡象時,老爸才會對我說出讚揚的話。
我之前把這樣的困擾跟我鋼琴老師說,還說到哭了,老師跟我說,我們不能改變爸媽的思維,畢竟他們以前也是這樣被父母對待的,但現在資源很多,有很多求助和成長的地方,所以你要改變你自己的心態,想著其實每天醒來,能看到陽光,是一件幸福的事,有些人看不見陽光,聽不見聲音,但他們仍活得很快樂,老師說,不要把別人的情緒往自己身上攬了,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問心無愧就行了。
我好喜歡我的鋼琴老師,每次上鋼琴課,她都能聽出我琴聲裡面,藏著很多憂傷的情緒,總是能聽我說心事,讓我覺得比較好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