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讓孩子成為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些人會以大學畢業後,出社會第一份工作收入的進帳,或者發生了初次性行為、結婚後做為轉大人的標準,我們可以用生理、心理或者社會地位改變的方式去作為轉大人的標準。
似乎找到一個轉大人時機點很重要,或者可以說轉大人後好像就可以做些甚麼了?
國小時候的作文題目,長大後我要成為......?好似乎長大是小孩子的唯一人生目標。
在社會工作領域的現場,看著許多大人急忙著想要請社工師協助處理家庭或親子的議題,問著:
「我該怎麼跟我的小孩說話?」
「我要怎麼聽懂我孩子說的話?」
「如果這樣做的話,孩子會願意聽我說話嗎?」
通常社會工作服務的開始由一個人,但往往我們都曉得只單服務一個人,是不夠的除非他不需要回到家庭生活或者任何的社群。
因此在服務的輸送裡,社工時常要和家庭工作,在我的領域中多數時間是和父母。
回到父母們的擔心,我總會在聽完一輪大人們的焦慮和無助後問他們一句話:
「爸爸/媽媽,你們有當過小孩嗎?」
「廢話,當然阿」
「那你還記得當時的你遇到困難時怎麼處理嗎?」
「我就........然後就學會了....這就是過程阿」
「是阿,你的孩子也正在經歷這一個過程。」
接著就會看到父母沉默的臉看著我,原先高昂激動的情緒緩和下來,嘆了口氣。
當然,也有嘆氣後繼續據理力爭的父母。
親愛的父母
你可曾當過孩子的吧,可曾經歷在當孩子時的專屬孩子成長時間不容易的片刻。
我們所能做的是提供一個盡可能友善的社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被惡意對待。
並且教導他們如何辨識情境、辨識善惡學會自我保護及為自己的權益勇敢發聲。
這就是一個長大的過程,但我們沒有人可以保證這樣做就可以「一路順遂」。
一路順遂的長大是個謎!
沒有人一路順遂的就會爬、走、跳,生物的發展就是循序漸進。
親愛的父母
孩子的成長需要循序漸進,困境沒有辦法不遇到,因為你我還有孩子對困境的定義都不同。
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好好地成為一個孩子,去經歷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感受,陪伴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孩子,才有能量繼續去學習當一個大人。
一個沒有好好當夠孩子的大人,他只是被社會裝進大人的軀殼中,被迫結束當小孩的日子,繼續地生活下去。
我相信,沒有人會惡意的去主動結束一個孩子快樂成長的階段應該經歷的生活面貌。
因此,放手讓孩子去學習,陪伴他們成為一個孩子該有的樣子,而非成為一個大人期待的孩子。
最後的最後
我時常在工作中,請父母回想起自己當孩子的樣子時,通常都會跟我說「我很聽話」、「我很乖」、「哪像他們這樣讓父母擔心」
我必須得誠實的說,這種說法太主觀了,畢竟你也不是你父母的角色,當時的你也只是個孩子呀!
當孩子經歷過當孩子的階段,而非當父母期待的孩子,才有機會按照身心發展時序,去完成兒少階段時該被培養的能力,而非當某個父母的小孩該有的樣貌。
avatar-img
12會員
23內容數
期待能將貓咪的生活哲學學透,運用在助人領域及真實人生中的一個人。 是一位社會工作師、是一個長期照顧父親的女兒、一位遠距親密關係的伴侶。 在這邊從社會心理及生態觀點,聊聊我所知的世界、所感的體悟及所追求的理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Hello&Goodbye 的其他內容
努力或者不努力,也只是一思考的其中一種模式,甚至可以說只是社會較常拿來做為比較的一個基準。 但努力不努力,又是誰定義的呢?
社會工作的日常,大概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在運用工作技巧干預個案其目前陷入的危機中。工作的場域廣泛,其中一個地方是醫院。 在醫院不只是醫生護理藥師及相關醫護人員的治療干預,社工也在其中做資源及非醫療類的干預,例如:準備返家前的準備、家庭照顧的功能評估、安寧照護等。
每一段的服務都會有開始,當然也會伴隨著結束,每一個結束的準則或判斷,可能來自服務的目標是否達成,作為主動的判斷,但有時也會有被動的判斷,可能是服務對象的死亡或失聯。
我是一名社工,上一篇文章簡單的分享了自己認為要成為一名社工有數百種理由跟動機,但之於對現在的我而言,心中傻瓜的精神跟不斷精進的工作能力,讓我想要持續運用此份專業跟角色在社會默默地運作著。 可能會好奇,我們的工作內容到底都在幹嗎?搬米?發錢補助?送二手衣物? 以上幾個猜測都是對的
很常有人會問我,為甚麼要讀社工系,為甚麼當社工。 我也不知道答案 這一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答案 我覺得沒有標準答案,任何人的工作或職涯其實都沒有答案 但多數人都會為了在社會生存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答案的人。
努力或者不努力,也只是一思考的其中一種模式,甚至可以說只是社會較常拿來做為比較的一個基準。 但努力不努力,又是誰定義的呢?
社會工作的日常,大概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在運用工作技巧干預個案其目前陷入的危機中。工作的場域廣泛,其中一個地方是醫院。 在醫院不只是醫生護理藥師及相關醫護人員的治療干預,社工也在其中做資源及非醫療類的干預,例如:準備返家前的準備、家庭照顧的功能評估、安寧照護等。
每一段的服務都會有開始,當然也會伴隨著結束,每一個結束的準則或判斷,可能來自服務的目標是否達成,作為主動的判斷,但有時也會有被動的判斷,可能是服務對象的死亡或失聯。
我是一名社工,上一篇文章簡單的分享了自己認為要成為一名社工有數百種理由跟動機,但之於對現在的我而言,心中傻瓜的精神跟不斷精進的工作能力,讓我想要持續運用此份專業跟角色在社會默默地運作著。 可能會好奇,我們的工作內容到底都在幹嗎?搬米?發錢補助?送二手衣物? 以上幾個猜測都是對的
很常有人會問我,為甚麼要讀社工系,為甚麼當社工。 我也不知道答案 這一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答案 我覺得沒有標準答案,任何人的工作或職涯其實都沒有答案 但多數人都會為了在社會生存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答案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現在的資訊發達,孩子們都極度早熟,很早熟的孩子,都已經很有自己的想法,過去爸媽對我們的遵遵教悔,我們都唯命是從。 現在呢? 現在的孩子,有的嘴巴上說好,但不一定照做,有的直接頂回去,告訴你他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小孩了..... 是的,孩子,我知道你一天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別讓關係裡,只有一方在做父母或小孩,關係長久的秘訣:就是雙方要輪流承擔不同的角色~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轉大人的過程,透過諮商梳理自己這些年來的成長與狀態。提及從念大學後離開家鄉,獨立在外生活闖蕩,培養生存技能,面對自己的位置、年齡、狀態,接受伴隨而來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也描述了轉大人的關鍵和需要的努力,以及懂得接受生活中各種不完美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和社會經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這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應該符合某些既定的標準和期望。 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不過是自我的直接表達,無關乎成人定義的「好壞」。因為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使他們的行為更為直接與率真,只是在大人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隨著時間也應該適度調整。當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成長。這不意味著完全放任,而是轉變為一位指導者,給予建議和支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父母不應該對自己和孩子過度苛求。在孩子小的時候,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Thumbnail
現在的資訊發達,孩子們都極度早熟,很早熟的孩子,都已經很有自己的想法,過去爸媽對我們的遵遵教悔,我們都唯命是從。 現在呢? 現在的孩子,有的嘴巴上說好,但不一定照做,有的直接頂回去,告訴你他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小孩了..... 是的,孩子,我知道你一天
Thumbnail
成年後的孩子是否應搬離家獨立生活?首先要學習不要再以小孩的身分與父母相處。 權衡個人需求和家庭期望,在尊重家庭的同時,也走向個人的成長和獨立。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Thumbnail
別讓關係裡,只有一方在做父母或小孩,關係長久的秘訣:就是雙方要輪流承擔不同的角色~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轉大人的過程,透過諮商梳理自己這些年來的成長與狀態。提及從念大學後離開家鄉,獨立在外生活闖蕩,培養生存技能,面對自己的位置、年齡、狀態,接受伴隨而來的責任與義務。同時也描述了轉大人的關鍵和需要的努力,以及懂得接受生活中各種不完美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和社會經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優劣」,這種觀點認為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應該符合某些既定的標準和期望。 然而這種觀念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不過是自我的直接表達,無關乎成人定義的「好壞」。因為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階段,使他們的行為更為直接與率真,只是在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