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人到中年,多點自戀,會比較快樂(一)

2021/04/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裡所說的中年,是40-55歲。而「自戀」的重要性,在台灣還沒有被好好談過。
「你好自戀」,如果有人這樣說,這通常是負面的批評或嘲笑。但這幾年的研究認為,人到中年,比別人多一點自戀的人,反倒擁有更多的快樂。
是啊,都已經四、五十歲或更大的歲數,還能好好健康活著的時間說不定都不到二十年了,為什麼還要隱藏自己的自戀?
二十世紀末時,曾有人說,這是自戀的時代。但心理學家長期追蹤後認為,不管時代怎麼變,都還是青少年在自戀量表的分數最高,出社會後會漸漸降低。大人常說青少年中二、屁孩,這年齡容易對這世界會有許多想像,會覺得自己很酷、很帥、很不一樣,覺得自己有許多光明未來可以期待。
上大學、出社會後,我們會漸漸瞭解現實,收斂自己,要求自己配合大環境。我們是個小螺絲釘、小社員、實習幹部,就算升遷了上面還有更大的主管、老闆,公司之外還有許多厲害的人。我們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說話、應對符合常規,分寸、禮儀一直放在我們心裡。
我們要這樣壓縮自己到幾歲?人到中年,格局、高度差不多是這樣了,少數人可以繼續往上拼,多數人就是持平待退。反正台灣是個富裕、文明也容易生活的地方,帶點自戀,快快樂樂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什麼不可以?
怎麼理解「自戀」?自戀就是覺得自己是某個小小世界的中心點,覺得自己的存在有特殊的意義,覺得自己有某種重要性或特殊能耐,正在做某件現在或未來影響力很大的事情,認為身邊的人都應該重視與了解自己、體認這些重要價值。
自戀是人類演化的一部分。就如之前說過的「優於平均效應」,對於大部分正向的能力或特質,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在平均值之上。這當然不可能,每種正向能力一定有些人是比別人差的。但相信自己「至少比中位數好」,會讓我們的自我強大一點。
許多心理學家指出,每個人都有自戀的成分,只是多或少。太多的自戀,會讓旁人受不了。但些許的自戀,是支撐人類這會思考的動物活下去的關鍵。如果我的存在沒有什麼特別意義,如果我消失了這世界還是如常運轉------那我何必活著呢?「自戀」,讓我們找到在這艱難的世道裡繼續活著的理由。
許多人意識到自己邁入中年後,會漸漸調整自己面對這世界的態度。這些調整,往往被視為退縮、認輸、抑鬱以終。接下來我會整理國外對「健康自戀」(healthy narcissism)的論述,目的是要告訴各位中年人:
當你所處的環境無法滿足你的自戀需求,那就自己去追求!
最基本的自戀需求是什麼?你覺得重要的事情,就是重要。你覺得不重要的事情,就是不重要。如果下班後、放假時,有你覺得很重要的事情,就盡量放手去做,準時下班,不要管你覺得無聊的社交活動。如果你在社交活動裡,已經不是主角,沒有太多人在意你,只是要你湊數、當背景,那就勇敢地拒絕。
把越來越有限的生命留給自己,一個放大100倍、無限重要的自己。
自戀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快樂的。只要能保持身體健康,擁有許多財富、權勢的人,他們的快樂程度,其實也只比中產階級多一點點而已。
所以,人到中年,要勇敢地愛自己、追求自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38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