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防疫的自我照顧方法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一篇文章有跟大家分享「心理防疫三大原則」,主要是讓大家在家防疫也可以「安疫」並「預防憂鬱」,但不曉得大家是否跟本獅一樣,宅在家久了,雖沒有發展到「憂鬱症」,卻難免有時會有焦慮、煩躁、沉悶的時刻?舉凡:擔心政府補助我領不領得到?工作量減少或請防疫照顧假的情況下,焦慮自己的荷包能苦撐多久?煩心疫情還要爆發多久,何時才可以來到「後疫情時代」,回復比較安心出門的生活步調?在家待久了,即便習慣,也會有種悶悶的、「阿雜」的感覺,你是否也說不清楚你自己在「悶」什麼?
三級警戒延長,宅在家防疫成為日常
  目前觀察台灣疫情狀況,本獅對於何時才能解除三級警戒實在沒什麼信心。基於宅在家防疫很可能發展成「長期抗戰」的模式,本獅想跟大家分享宅在家防疫的六大自我照顧方法,各位可以依照個案喜好挑選自己適合的方法,搭配『當疫情肆虐,如何讓心「安疫」?』一文所述的「心理防疫三大原則」-「連、動、定」,偶而在日常生活中穿插使用以上自我照顧方法,讓生活增添一些變化,來調劑一下久久無法出門的身心狀態。
1. 整理舊物,清掃環境,空間清爽人也爽朗
  整理舊物,就好像是在整理自己整個人。有些物品已經用不到,卻因帶有陳年回憶,放在那兒好幾年都還丟不掉,恰巧趁現在有空檔「斷捨離」一下,心一狠把它裝袋裝箱丟掉吧!「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環境大掃除,也相當於心靈大掃除。每日掃一點、擦一點灰塵,看到、想到就打掃一點,一次不用打掃太多區塊,如此才可以持續保持清潔環境的動力,壓力也不會太大。
2. 定時保養肌膚,適時上妝,讓自己保持好氣色
  在疫情爆發前,常因工作忙碌,都沒空好好觀照、保養自己的肌膚。現在倒有空,每天都花點時間照鏡子觀察自己臉部肌膚狀況。養成每天洗臉兩次、早晚各一次的習慣,有時視狀況敷個臉,擦乳液按摩一下全身身體,輕擦、塗抹護手霜保養一下疲憊、粗糙的雙手。趁著在家不用戴口罩的時候,幫自己畫個妝,化妝除了讓人氣色好、自信提升,也可以振奮人心、鼓舞士氣讓自己帶著充沛的能量開啟每一天的「抗疫」生活,同住家人看到也開心
3. 有動有靜,動態、靜態活動穿插進行
  靜態活動包括看電視、滑手機、追劇、看書、網購蔬果或叫外送等,而跳鄭多燕、全身伸展、做瑜珈、下廚、打掃、做家事等活動我歸類在動態活動。靜態活動做久了,就會變成沙發馬鈴薯,長期屁股黏在椅子、沙發上,會對腰椎、尾椎、下盤穩定度造成損傷,也會讓肌肉流失,身體痠痛、無力。當身體無力,心裡就會更無力。所以,務必在靜態活動進行30-60分鐘後,就起身進行動態活動。動態活動至少進行30-60分鐘後,才能回到靜態活動。
4. 有獨處有連結,獨處久了就要傳訊、對話一下
  人畢竟是群居性動物,本能上會有依附他人的渴望(見備註一),無法離群索居。一個人獨處太久,宅在家中房間太久,也會變得像是「關在集中營」一樣,很多的情緒也會淤塞在自己心中,情緒垃圾淤積在自己心中久了,就會開始發酸、發臭,讓整個人壟罩在一股「酸氣」中,看什麼都不順、不爽。雖然設立界線是必要,有時要帶上房門,讓自己有獨立的空間做事、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但有時依賴他人、與人連結、滿足依附需求(見備註二)也很重要,所以在房間中關久了,必須要適時與人線上連結、走出房門外與家人互動一下,維持心理上的親密感、歸屬感,化解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讓自己既能獨處又能適時依賴他人。
5. 挑選適當、適量資訊閱聽,不用全盤接收
  每天新聞媒體都大量放送新冠肺炎相關的消息,更遑論網路上充斥著各種政治口水的爭戰與論辯,如果每天都大量攝取、閱聽這些內容,無疑就是讓自己原先就因為疫情而煩悶的心再丟入更多情緒垃圾,讓自己心理能量更低迷,更感到對世界或他人或未來失望。因此,身為有智慧的閱聽者,我們可以主動挑選我們認為對自己身心狀況有幫助的消息進行閱讀、收聽,讓自己在疫情之下,也可以有選擇權跟「掌控感」(見備註三),選擇自己是否要加入政治口水的戰局,決定自己要跟「疫情」保持多近或多遠的距離。
6. 透過文藝創作與欣賞宣洩情緒、排遣壓力
  本獅最習慣的創作方式就是寫短篇文章,各位讀者也可以進行以下創作:畫畫、寫書法、寫歌、寫詩、編曲、編劇、編舞、寫散文、寫小說、做木工、做乾燥花、雕塑、攝影、剪貼、摺紙等。透過創作,就可以凝練自己的思想,整理個人內在的精神狀態,並抒發情感於作品中。如果覺得創作對你來說有點難,那沒關係,聽聽音樂、看看書、欣賞線上藝術作品也可以,只要直覺地挑選當下你一眼看到就特別有興趣、特別有感覺的作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或閱覽,一樣也可以寄情於閱讀或鑑賞的過程中,讓自己的心情投射到歌曲的旋律、故事的情節與人物設定或畫作的氛圍中,與作品產生共鳴的同時,你也會覺得被作品同理、療癒到了!
做瑜珈伸展肌肉是很好的放鬆與調適身心方式

*備註一:「依附」或「依附關係」指的存在於兩個個體間的生理、心理與情感上的連結。功能是讓個體在危險時,仍能有他人照顧或保護而不致死亡。人類在嬰兒時期,就會自然產生與主要照顧者(例如:媽媽、隔代教養者)的依附關係。所以,依附是一種本能行為,人人都具有「依附渴望」,亦即「人天生就會與他人在生理、心理上有連結並靠近的渴望」
*備註二:「依附需求」指的是在依附關係中的需求。舉例來說,親子之間,身為父母常見的依附需求有:孩子是感激我的、孩子是願意為我著想的、孩子是肯定我是個好爸爸/好媽媽的、孩子是重視我說的話或我的感覺的、孩子的行為是可以預測並讓我放心的等等。
*備註三:「掌控感」指的是在生活中對活動擁有自主決定且有所控制的感覺。研究發現,在生活中越有掌控感的居民,更健康快樂,也更長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