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了,請放下家長的姿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raw-image

許多家長深知,孩子犯錯是正常的事,可若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或是向孩子認真討論事情時,卻還嬉皮笑臉、不當回事,許多家長便忍不住對孩子大聲喝斥、甚至動用暴力,事後卻為自己失控的行為感到慚愧。

沒人喜歡愛責備的長輩

一對父母要維持家中經濟、養兒育女,甚至失去許多個人時間,可能是人的一生中,最辛苦也最困難的一段路程,若還有雙親需要撫養,無形重擔將在任何時刻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但回首一輩子,父母就只有這段時間能好好陪伴孩子,將來孩子長大,若認為父母總愛責備他、不理解他,可能便頭也不回頭地離家遠去,因為沒有人會喜歡和遇事只會責罵、碎念的長輩相處。

用傾聽取代責罰

父母會責罰孩子,多數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希望孩子培養好習慣、避免犯錯,但為孩子好的方式,反而將孩子推得離我們越來越遠,那真的是正確且唯一的方式嗎?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當一位老闆在訓練自家員工時,教了幾十次他還是學不會、做不好,這時大可讓他走人,但孩子呢?能讓他離開嗎?還是家長願意嘗試去理解孩子、傾聽孩子的感受,站在等同的高度去理解行為背後的緣由,可能是對孩子的期望太高了,或是沒有正確給予幫助;過程中,放下家長的姿態,聽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知道,儘管他做得好不好,父母永遠愛他,這樣他便有了不怕犯錯的勇氣,願意展現更好的一面。

raw-image

邁出相互理解的第一步

永遠記得,孩子始終在學習的道路上,當孩子知道父母在意他的感受,便也會學習在意父母的教導,互動是雙向的,當父母願意學習理解,便也開啟了孩子嘗試理解父母的第一步。

孩子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別讓管教成了傷害彼此關係的武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平凡母親日記的沙龍
8會員
9內容數
2021/01/06
被長輩催生的經驗,幾乎每個媳婦都經歷過,倘若婆婆直接將傳宗接代希望寄託在年輕媳婦身上,甚至要求其中一個孩子送給妯娌養育,應該如何面對?難道媳婦的生育權,也屬於夫家嗎?
Thumbnail
2021/01/06
被長輩催生的經驗,幾乎每個媳婦都經歷過,倘若婆婆直接將傳宗接代希望寄託在年輕媳婦身上,甚至要求其中一個孩子送給妯娌養育,應該如何面對?難道媳婦的生育權,也屬於夫家嗎?
Thumbnail
2020/12/27
維持家庭和諧,不是只有媳婦的事。媳婦需要時間與公婆培養感情,丈夫也必須在妻子與父母間扮演和事佬。美好的婚姻是靠經營而來,媳婦唯有能自在地與公婆相處,才是美滿的一家子
Thumbnail
2020/12/27
維持家庭和諧,不是只有媳婦的事。媳婦需要時間與公婆培養感情,丈夫也必須在妻子與父母間扮演和事佬。美好的婚姻是靠經營而來,媳婦唯有能自在地與公婆相處,才是美滿的一家子
Thumbnail
2020/12/13
成為偽單親,往往並非自願,即便無法一同陪伴孩子成長,仍能選擇過好生活。
Thumbnail
2020/12/13
成為偽單親,往往並非自願,即便無法一同陪伴孩子成長,仍能選擇過好生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昨晚看了知名醫師自承打小孩的文章,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感嘆單親爸爸難為,一方面又為教養方式不當感到生氣。 其實我發現許多父母都有共同的一種想法就是:「他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現在不能負責,他以後就會⋯⋯⋯⋯。」 先與大家分享那所謂文句後面的無止盡腦補,一切都只是此時此刻無謂的擔心與想像,也因為
Thumbnail
昨晚看了知名醫師自承打小孩的文章,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感嘆單親爸爸難為,一方面又為教養方式不當感到生氣。 其實我發現許多父母都有共同的一種想法就是:「他要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他現在不能負責,他以後就會⋯⋯⋯⋯。」 先與大家分享那所謂文句後面的無止盡腦補,一切都只是此時此刻無謂的擔心與想像,也因為
Thumbnail
過去的教養箴言是唯有絕對臣服才是好孩子。然而孩子不是學乖,而是學會躲遠一點。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情緒是可以被好好管理的,話是可以好好說的。 我更不希望兒子以後畏諾於掌權者,卻在面對弱小時擺出威權姿態。
Thumbnail
過去的教養箴言是唯有絕對臣服才是好孩子。然而孩子不是學乖,而是學會躲遠一點。 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情緒是可以被好好管理的,話是可以好好說的。 我更不希望兒子以後畏諾於掌權者,卻在面對弱小時擺出威權姿態。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有些大人總是喜歡逗弄小孩,時常會以開玩笑的語氣問:「你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呢?」 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可能會說兩個都喜歡;比較懂得看人臉色的孩子可能答案會是提問者;而天真坦率的孩子則是直白地說出真實心聲,倘若答案並非提問者,很可能會迎來不介懷的呵呵大笑,亦可能遭來一頓指責而感到傷心難過。 站在孩子的立場,
Thumbnail
有些大人總是喜歡逗弄小孩,時常會以開玩笑的語氣問:「你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呢?」 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可能會說兩個都喜歡;比較懂得看人臉色的孩子可能答案會是提問者;而天真坦率的孩子則是直白地說出真實心聲,倘若答案並非提問者,很可能會迎來不介懷的呵呵大笑,亦可能遭來一頓指責而感到傷心難過。 站在孩子的立場,
Thumbnail
孩子犯錯,家長必然第一時間要求孩子道歉認錯,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有承擔、有氣量的人。明知孩子犯錯而不加以糾正,這樣的家長就算有多愛孩子,也只能將愛轉化為漫長的侵蝕,將一個人的正直、善良侵蝕得體無完膚。 雖然家長教孩子有錯必認,但是當家長犯錯,卻不容易承認錯誤。有時是因為面子問題,放不下身段
Thumbnail
孩子犯錯,家長必然第一時間要求孩子道歉認錯,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有承擔、有氣量的人。明知孩子犯錯而不加以糾正,這樣的家長就算有多愛孩子,也只能將愛轉化為漫長的侵蝕,將一個人的正直、善良侵蝕得體無完膚。 雖然家長教孩子有錯必認,但是當家長犯錯,卻不容易承認錯誤。有時是因為面子問題,放不下身段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在「想要」跟「需要」的感覺上時常是模糊不清,明明知道這個爸媽有說過不可以,但就是偏偏要,而且有時看到孩子的堅持,爸媽覺得偶爾讓一次就好,下不為例,並明確的告知孩子這是最後一次了,但下次再碰到,卻也忘了「上次的最後一次」,孩子不曉得從哪裡來的堅強信念,只要他們想要,就會努力
Thumbnail
📷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在「想要」跟「需要」的感覺上時常是模糊不清,明明知道這個爸媽有說過不可以,但就是偏偏要,而且有時看到孩子的堅持,爸媽覺得偶爾讓一次就好,下不為例,並明確的告知孩子這是最後一次了,但下次再碰到,卻也忘了「上次的最後一次」,孩子不曉得從哪裡來的堅強信念,只要他們想要,就會努力
Thumbnail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Thumbnail
孩子的存在為家庭帶來歡笑與感動,卻也時刻隱藏著一觸即發的不悅。當孩子持續犯錯,考驗的是家長的耐心與包容,若願意放下姿態理解孩子的心,便開啟了親子之間最深刻的信任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