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中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剛剛收聽文昭先生的「談古論今」(20200812第801期),他說: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是錯讀了,應是「盤中飧」。「飧」,國音sūn,粵音孫。指簡單的飯食。
那不能責怪文昭先生,因為大陸這二十多年來,無論在中小學,抑或是老師、教授、學生等等,對這個「飧」字,都搞錯了。就香港與臺灣的學校都沒讀錯。
前陣子,老朽寫了關於大陸的漢字,光怪陸離,罄竹難書;稍後,再寫大陸的漢語,更是國家語委會規範地搞錯。
2020-8-13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5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盤中飧」與「盤中餐」,究竟哪一句才對?
有人說:合理的未必能行得通,通行的未必合理。
哪些所謂簡體字,老朽過去一向都稱之為「大陸字」,這沒有價值的褒貶,純粹以地域來區別而已。
許多人以為用普通話來朗讀古文詩詞,更能準確朗讀出來;其實,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
大陸字除了在造形有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之外,在讀音方面也有不少規範錯誤。
「盤中飧」與「盤中餐」,究竟哪一句才對?
有人說:合理的未必能行得通,通行的未必合理。
哪些所謂簡體字,老朽過去一向都稱之為「大陸字」,這沒有價值的褒貶,純粹以地域來區別而已。
許多人以為用普通話來朗讀古文詩詞,更能準確朗讀出來;其實,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
大陸字除了在造形有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之外,在讀音方面也有不少規範錯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之前參加一個講座,聽作家王文華(寫童書的王文華,不是寫都會小說的那一個)講到這個字,很有意思,您知道怎麼念嗎? . 根據王老師的說法,這個自是源於中國陝西關中地區的漢族傳統麪食Biangbiang麵。而這個字biáng也是一種口語化的象聲詞,有時為口頭禪,或童語。所謂的「Biangbi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2024年戀風草青少年文學獎短篇小說主題「我的便當」 {5000字的短篇小說組} 今年的主題是「我的便當」 現在的學生應該很少有機會吃「便當」吧? 頂多是便當店買的便當 很少有機會可以吃到媽媽在前一天為家人準備的便當 「便當」,讓我想起向陽老師的「阿爹的飯包」 . 阿爹的飯包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由於教育部對本土語文的重視,所以知道了春捲的台語要讀做潤餅𩛩(lūn-piánn-kauh),「𩛩」這個字,除了用作包春捲的動詞,同時也做春捲的量詞使用,由此啟發了我對南宋食譜《山家清供》的「勝肉𩛩」的理解與複刻。
阿信去了古代旅遊,買了一些竹簡和肚兜送給他的朋友 眾人開心地拋起中游仔阿薯和阿片,中游仔很厲害,很多人喜歡他們。 小峰大伯爺大明今年已經65歲了,他的身型適中,目光炯炯有神,性格比較沉穩踏實,他是一間跨國大商業集團的總裁,經
Thumbnail
  眾所周知,饅頭是中國傳統麵食之一,是一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
Thumbnail
這本書是杜爺爺同名論文改編,之前也有跟風下載來看了幾頁就擱在一旁,不論是書還是論文,對我來說都太難讀了,因為裡面充斥著文言文,甚至中國先秦,殷商古文,根本是我的大苦手。
「有什麼不吃的東西嗎?」 我一邊準備晚餐的備料,一邊朝著等在一旁的吳品瑜搭話。 「沒有,我不怎麼挑食。」吳品瑜輕輕搖頭道。 「那有什麼想吃的嗎?麵或飯?西餐、中餐,還是其他的都可以說說看。」 一邊清洗一些好搭配的蔬菜,我繼續提供意見。 「嗯~那我想吃義大利麵可以嗎?」 吳品瑜墊了墊腳尖,
「哇,原來是喜歡論語的朋友呀。你知道『齊景公問政』嗎?」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之前參加一個講座,聽作家王文華(寫童書的王文華,不是寫都會小說的那一個)講到這個字,很有意思,您知道怎麼念嗎? . 根據王老師的說法,這個自是源於中國陝西關中地區的漢族傳統麪食Biangbiang麵。而這個字biáng也是一種口語化的象聲詞,有時為口頭禪,或童語。所謂的「Biangbi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2024年戀風草青少年文學獎短篇小說主題「我的便當」 {5000字的短篇小說組} 今年的主題是「我的便當」 現在的學生應該很少有機會吃「便當」吧? 頂多是便當店買的便當 很少有機會可以吃到媽媽在前一天為家人準備的便當 「便當」,讓我想起向陽老師的「阿爹的飯包」 . 阿爹的飯包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由於教育部對本土語文的重視,所以知道了春捲的台語要讀做潤餅𩛩(lūn-piánn-kauh),「𩛩」這個字,除了用作包春捲的動詞,同時也做春捲的量詞使用,由此啟發了我對南宋食譜《山家清供》的「勝肉𩛩」的理解與複刻。
阿信去了古代旅遊,買了一些竹簡和肚兜送給他的朋友 眾人開心地拋起中游仔阿薯和阿片,中游仔很厲害,很多人喜歡他們。 小峰大伯爺大明今年已經65歲了,他的身型適中,目光炯炯有神,性格比較沉穩踏實,他是一間跨國大商業集團的總裁,經
Thumbnail
  眾所周知,饅頭是中國傳統麵食之一,是一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
Thumbnail
這本書是杜爺爺同名論文改編,之前也有跟風下載來看了幾頁就擱在一旁,不論是書還是論文,對我來說都太難讀了,因為裡面充斥著文言文,甚至中國先秦,殷商古文,根本是我的大苦手。
「有什麼不吃的東西嗎?」 我一邊準備晚餐的備料,一邊朝著等在一旁的吳品瑜搭話。 「沒有,我不怎麼挑食。」吳品瑜輕輕搖頭道。 「那有什麼想吃的嗎?麵或飯?西餐、中餐,還是其他的都可以說說看。」 一邊清洗一些好搭配的蔬菜,我繼續提供意見。 「嗯~那我想吃義大利麵可以嗎?」 吳品瑜墊了墊腳尖,
「哇,原來是喜歡論語的朋友呀。你知道『齊景公問政』嗎?」